“涼爭(zheng) 冰雪甜爭(zheng) 蜜”,200多年前,在新疆的紀曉嵐曾這樣詩讚新疆瓜果。在祖國西北這片166萬(wan) 平方公裏土地上,從(cong) 東(dong) 到西、由南至北,因緯度不同、氣候各異,又受益於(yu) 光熱充足、溫差巨大,盛產(chan) 著瓜、杏、李、棗、桃、梨、葡萄、蘋果等各色果品,新疆宛如一個(ge) 色彩繽紛、香氣四溢的“大果盤”。隻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國內(nei) 外果品同台比拚、競相爭(zheng) 妍,新疆“大果盤”必須來一場深刻的甜蜜升級。
10月23日,在新疆阿克蘇地區紅旗坡農(nong) 場,果農(nong) 在采摘蘋果。新華社記者 高晗 攝
科技賦能,甜了林果
煙火縈繞的農(nong) 村巴紮,人稠物穰的城市商超,一大批名字新奇、模樣水靈的葡萄、蘋果、李和桃等鮮果頻頻現身,吸引著往來顧客駐足嚐鮮。
它們(men) 大多是新疆“大果盤”的新成員。新疆林業(ye) 和草原局黨(dang) 委書(shu) 記薑曉龍說,為(wei) 做強綠色有機果蔬產(chan) 業(ye) 集群,新疆正加大名優(you) 特新鮮食果種和品種推廣力度,挖掘和利用新疆品種種質資源優(you) 勢,開展優(you) 質、抗逆性強、耐儲(chu) 運的品種篩選,培育適合新疆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的新品種,“‘新鬱’葡萄、‘新梨7號’,還有新引進的‘煙富係列’蘋果、‘拉賓斯’櫻桃,‘味帝’杏李……掰著指頭都數不完。”
科技創新的動力源於(yu) 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水果總產(chan) 量2.0億(yi) 噸,人均占有量134.9公斤,遠高於(yu) 我國人均水果消費量51.3公斤。我國水果供給的主要矛盾已從(cong) 總量不足轉變為(wei) 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wei) 結構性供過於(yu) 求。
業(ye) 內(nei) 人士判斷,傳(chuan) 統果種的市場優(you) 勢正被逐步削弱,而果品消費端正在發生重大變化,90後、00後等年輕群體(ti) 對水果需求日益多元化,一個(ge) 以健康、綠色、有機、高端為(wei) 發展方向的市場已然到來。
遊客在新疆吐魯番葡萄溝景區參加吃葡萄大賽(8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
一場以創新為(wei) 內(nei) 核的科技競賽由此在整個(ge) 新疆林果業(ye) 打響,從(cong) 鮮果到幹果,從(cong) 種植到加工:為(wei) 實現核桃物理脫衣,阿克蘇地區的新疆浙疆果業(ye) 有限公司聯合15所科研院校,通過高壓射流、超聲波清洗、多光譜色選等多種技術,成功將核桃成品殘衣率控製在2.5%以下。
為(wei) 降低杏李裂果比例,和田地區皮山縣的眾(zhong) 扶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和新疆林科院專(zhuan) 家探索使用山桃作為(wei) 砧木,采取3×5米矮化小冠幅種植,配備滴灌設備,成功使杏李裂果率由25%降至15%,畝(mu) 產(chan) 增至500公斤,產(chan) 值達1.15萬(wan) 元/畝(mu) ,每年開春即被搶訂一空。
據新疆林草局介紹,僅(jin) 去年新疆就投入8869萬(wan) 元設立新疆特色林果種質創新與(yu) 優(you) 良新品種選育等2項重大科技專(zhuan) 項及8個(ge) 重點研發任務,提升全產(chan) 業(ye) 鏈重點環節科技研發水平。
鑿通市場,甜了產(chan) 業(ye)
2000多年前,漢使張騫曆盡艱辛出使西域,開拓了著名的“絲(si) 綢之路”。中國的絲(si) 織品由此從(cong) 長安向西,幾經輾轉到達歐洲。史學家司馬遷稱讚張騫出使西域為(wei) “鑿空”,意為(wei) 開通道路。
今天,新疆林果產(chan) 業(ye) 正經曆新的“鑿空”之旅。這一回擺在人們(men) 麵前的,是數千公裏的果品運輸距離。一名南疆果農(nong) 曾向記者抱怨:“豐(feng) 收的鮮杏連縣城都出不去,一公斤才賣八毛錢,大太陽下忙活小半年,隻能賺千把塊錢。”
為(wei) 破解果品“出疆難”,自治區黨(dang) 委去年實施相關(guan) 行動計劃,鼓勵和引導企業(ye) 用好“百城千店”“雙線九進”“疆果東(dong) 送”等經驗,加強產(chan) 地交易市場建設,依托援疆機製在施援地建設前置倉(cang) 、銷售分倉(cang) 等,累計建設外銷網點1萬(wan) 餘(yu) 個(ge) ,前置倉(cang) 60餘(yu) 個(ge) 。
在新疆喀什地區巴楚縣一家合作社,職工在無菌車間內(nei) 製作棗夾核桃(9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
如今,在上海、廣州、西安、鄭州、杭州、成都等地,總麵積達10萬(wan) 平方米的前置倉(cang) ,正幫助新疆林果產(chan) 品“鑿通”抵達終端消費市場的“最後一公裏”。
在線下銷售網絡全麵鋪開的同時,林果企業(ye) 趁熱打鐵,探索“線上+線下”銷售模式競逐國內(nei) 市場:有的企業(ye) 高薪聘請專(zhuan) 業(ye) 人員開發適合電商銷售模式的自主專(zhuan) 利權軟件;有的實行股權激勵經營模式激發員工線上銷售活力;還有的與(yu) 電商平台和大型連鎖商超深度合作,在中東(dong) 部地區開設品牌門店。截至9月,新疆今年上市的果品已銷售181萬(wan) 噸,較去年增長25萬(wan) 噸。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推進和拓展,絲(si) 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新疆也不忘經略國際市場,在海外謀篇布局。新疆現有林果出口企業(ye) (合作社)309家,出境水果注冊(ce) 果園205個(ge) ,為(wei) 加快優(you) 質果品“走出去”,新疆一方麵用好出口退稅、稅收優(you) 惠等政策措施,降低果品出口成本和風險;另一方麵組織疆內(nei) 企業(ye) 參加亞(ya) 歐各國和地區舉(ju) 辦的博覽會(hui) 、展銷會(hui) ,收集周邊國家消費需求和習(xi) 慣,增加新疆優(you) 質果品曝光度,與(yu) 國外采購商建立長期穩定合作。
今年,新疆已出口各類果品10.2萬(wan) 噸,貿易額12.2億(yi) 元,較去年同期分別增加36%和15.3%,出口國家從(cong) 傳(chuan) 統的中亞(ya) 五國延伸至俄羅斯、土耳其、西班牙、沙特阿拉伯、阿聯酋、韓國、印度尼西亞(ya) 、泰國等30餘(yu) 個(ge) 國家和地區。
政策得力,甜了農(nong) 民
塔克拉瑪幹沙漠西緣的伽師縣,本是喀什地區鞏固脫貧成果任務較重的縣之一。一種海外引進、中國改良的紫紅色水果新梅,卻讓當地數萬(wan) 群眾(zhong) 吃上林果“增收飯”。
維吾爾族農(nong) 民莫拉吉·玉素普是伽師縣一名普通的新梅種植戶,他略帶自豪地說:“去年我種了23畝(mu) ,當年收入65萬(wan) 元。今年我把麵積擴大到45畝(mu) ,收入肯定會(hui) 更可觀一些。”
勤勞的莫拉吉是鄉(xiang) 村最好的新梅種植“推銷員”。行事保守的農(nong) 民看到旁人致富,便半信半疑地植下幾株新梅,等一樹果子賣出高價(jia) 後,再無須做任何動員,他就主動學習(xi) 種植技術、擴大了新梅麵積。
農(nong) 民在新疆昆玉市老兵鎮一家種植園內(nei) 采摘新西梅(9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
目前,伽師縣種植新梅57萬(wan) 畝(mu) ,掛果41萬(wan) 畝(mu) ,2024年總產(chan) 37萬(wan) 噸,產(chan) 值74億(yi) 元,帶動12萬(wan) 人就業(ye) ,僅(jin) 新梅一項人均增收1.5萬(wan) 元以上。
眼見新梅產(chan) 業(ye) 奔著百億(yi) 大關(guan) 而去,伽師縣委書(shu) 記劉誌成卻不願停下來歇歇腳,“種植麵積還在擴大,怎樣才能確保不跌價(jia) ?新梅主要在賣原料,怎樣才能變成附加值更高的產(chan) 品?全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值近百億(yi) ,怎樣才能讓更多產(chan) 值留在本地?”
像伽師這樣錨定林果不放鬆、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地方還有很多,其目的都是千方百計為(wei) 農(nong) 民增收:
北疆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是有名的“中國枸杞之鄉(xiang) ”,當地政府聯合企業(ye) 一起積極對接疆內(nei) 外市場,利用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甄選特級大粒枸杞鮮果從(cong) 大西北空運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城市群,現已累計銷售即食鮮果超3萬(wan) 公斤、30餘(yu) 萬(wan) 盒,零售價(jia) 高達160元/公斤,使果農(nong) 種植大粒枸杞的果品附加值大大提升。
南疆的喀什地區麥蓋提縣是紅棗大縣,當地政府與(yu) 鄭州商品交易所、中泰期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推行“保險+期貨”新型農(nong) 業(ye) 保險政策,棗農(nong) 隻需支付保費的15%,其餘(yu) 部分由鄭州商品交易所和縣財政補貼。市場價(jia) 格波動給棗農(nong) 帶來的風險減少後,麥蓋提縣紅棗麵積逆勢增長,由27萬(wan) 畝(mu) 增加至30萬(wan) 畝(mu) ,成為(wei) 全疆最大的紅棗種植核心區。
經新疆林草部門測算,主產(chan) 區果農(nong) 林果收入已占農(nong)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6%,部分主產(chan) 縣市高達60%以上,從(cong) 事林果的農(nong) 民林果人均純收入6461元。全疆各類林果企業(ye) 和經營主體(ti) 共吸納15.3萬(wan) 農(nong) 民就近就地就業(ye) ,每人每天收入120元至300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