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香港積極培育金融發展新動能——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江在線)

發布時間: 2024-11-03 09:28:00 來源: 人民日報

  香港中環,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知名金融機構雲(yun) 集,一派繁華景象。在英國Z/Yen集團與(yu)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發布的第三十六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中,香港的總排名為(wei) 全球第三位,居亞(ya) 太區之首。其中,在投資管理方麵的排名躍升為(wei) 全球第一位,金融科技水平排名上升5位至第九,躋身十大金融科技中心之列。

  近年來,香港充分發揮自身優(you) 勢和特點,主動適應市場變化,積極培育金融發展新動能,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提升。

  資產(chan) 及財富管理業(ye) 韌性足

  進入10月,香港中國金融協會(hui) 副主席、時和資產(chan) 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陳東(dong) 的工作愈發忙碌,既要管理投資,又要談合作項目,還忙著營銷新的基金產(chan) 品。

  因看好香港發展前景,8年前,陳東(dong) 創辦了自己的資產(chan) 管理公司。“香港資金進出自由、人才匯聚、稅製簡單且稅率低,與(yu) 內(nei) 地市場互聯互通,資產(chan) 及財富管理業(ye) 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陳東(dong) 說。

  香港證監會(hui) 7月發布的《2023年資產(chan) 及財富管理活動調查》顯示,2023年底,香港管理資產(chan) 總值同比增長2.1%至約31.2萬(wan) 億(yi) 港元;淨資金流入急升342%至3890億(yi) 港元。“數據顯示,香港資產(chan) 及財富管理業(ye) 具有持續優(you) 勢,市場廣度和深度正在提升,在應對挑戰和宏觀壓力方麵展現出韌性。”香港證監會(hui) 投資產(chan) 品部執行董事蔡鳳儀(yi) 說。

  “我們(men) 公司今年的資產(chan) 管理規模增大,客戶增長明顯。”陳東(dong) 說,香港特區政府近年來銳意推動的政策創新,是香港資產(chan) 及財富管理業(ye) 發展成績亮眼的關(guan) 鍵,增長較快的細分領域,如獲注冊(ce) 的開放式基金型公司同比增加超過1倍,都與(yu) 一係列改革創新舉(ju) 措有關(guan) 。

  “建設國際資產(chan) 管理中心是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銀行香港金融研究院分析員李宇嘉表示,香港金融業(ye) 過去以融資業(ye) 務見長,現在向綜合功能更全麵的發展方向不斷升級,吸引更多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以香港為(wei) 樞紐展業(ye) 興(xing) 業(ye) ,為(wei) 香港金融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惠港措施陸續出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一步向縱深推進,加上我們(men) 自身的努力,包括推出吸引家族辦公室落戶香港的稅務措施等舉(ju) 措,相信這個(ge) 良好勢頭將會(hui) 持續,香港資產(chan) 及財富管理業(ye) 必能處於(yu) 全球領先位置。”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說。

  金融科技蓬勃發展

  不用預約、不用去網點、不用排隊等待,隻需下載APP,最快5分鍾即可開設一個(ge) 銀行賬戶。近年來,一種名為(wei) “數字銀行”(原稱“虛擬銀行”)的新型金融機構在香港流行起來。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統計,自2019年向8家數字銀行頒發牌照以來,香港數字銀行已有220萬(wan) 存款客戶,客戶總數占零售銀行整體(ti) 市場的比例增至8.8%。

  走進匯立集團位於(yu) 北角的辦公區,從(cong) 裝修風格到家具陳設,時尚活潑的氣息撲麵而來。這家創立於(yu) 2013年的金融科技公司從(cong) 貸款平台做起,經過10多年時間,已成長為(wei) 擁有2家數字銀行、雇用超過1100名員工的獨角獸(shou) 企業(ye) 。旗下數字銀行及其他線上消費金融服務平台擁有注冊(ce) 用戶超6500萬(wan) ,企業(ye) 客戶超700家。

  “我們(men) 通過自主研發的風險管理係統、隱私計算專(zhuan) 利和領先的人工智能技術,為(wei) 消費者提供全新的金融服務。”匯立集團創始人及集團CEO龍沛智介紹,相較於(yu) 傳(chuan) 統銀行,數字銀行省去了租金、人力等營運成本,能為(wei) 用戶提供更便利、門檻更低的金融產(chan) 品和服務,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技術,能將信貸資源投放給更多有融資需求的客戶。

  “比如,傳(chuan) 統銀行放貸,一定要通過麵談來分析客戶的信用水平,而我們(men) 通過大數據分析,能夠得出比麵談更可靠的結論。”龍沛智說。

  數字銀行的出現,在香港金融業(ye) 產(chan) 生了“鯰魚效應”。香港金融管理局今年8月發布的《虛擬銀行檢討報告》顯示,數字銀行發展對促進香港銀行業(ye) 的良性競爭(zheng) 產(chan) 生正麵影響,推動傳(chuan) 統銀行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到2023年12月底,提供遠程開戶服務的傳(chuan) 統銀行數量迅速增至18家。

  一個(ge) 充滿活力的金融科技生態係統已在香港初步形成。據統計,香港約有1000家金融科技企業(ye) ,業(ye) 務涵蓋移動支付、跨境理財、人工智能金融服務顧問、財富及投資管理等各個(ge) 範疇。今年10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構建金融科技創新生態圈”的目標,將繼續推動央行數碼貨幣、移動支付、虛擬銀行、虛擬保險及虛擬資產(chan) 交易等創新金融服務。

  “金融科技的發展,能夠豐(feng) 富香港金融市場的產(chan) 品供給,為(wei) 未來香港金融業(ye) 提供新的增長點。”香港特區立法會(hui) 議員陳仲尼表示,金融科技已成為(wei) 國際金融中心競爭(zheng) 的重要領域,香港應充分發揮“一國兩(liang) 製”製度優(you) 勢,在金融科技特別是數碼貨幣方麵大膽創新、先行先試,也為(wei) 國家數碼貨幣發展積累經驗。

  人民幣業(ye) 務進一步豐(feng) 富

  10月16日,香港金融管理局禮堂內(nei) ,來自9個(ge) 國家和地區的50家機構代表濟濟一堂,參與(yu) 海南省政府舉(ju) 行的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zhai) 券路演。這是海南自2022年以來第三次在香港發行地方政府債(zhai) 券,3年共計發行130億(yi) 元人民幣。此次發行過程中,峰值訂單規模一度高達發行規模的12倍,創下曆史新高。

  “海南省政府連續在港發債(zhai) ,體(ti) 現了中央對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支持,豐(feng) 富了香港市場的人民幣金融產(chan) 品,有助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說。

  隨著人民幣在跨境交易中被更廣泛地使用,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和全球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來自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hui) (SWIFT)的數據顯示,2024年8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占比為(wei) 4.69%,人民幣連續10個(ge) 月成為(wei) 全球第四位支付貨幣;人民幣在全球貿易融資中的占比為(wei) 5.95%,是全球第二位貿易融資貨幣。

  “人民幣作為(wei) 投融資貨幣的職能不斷強化,給香港帶來了新的業(ye) 務機遇。”中銀香港人民幣業(ye) 務執行總監楊傑文表示,近年來,香港人民幣資金池規模穩步增長,在全球離岸市場人民幣支付中的占比不斷提高,離岸人民幣貸款和債(zhai) 券業(ye) 務蓬勃發展,香港的離岸人民幣業(ye) 務樞紐地位更加鞏固。根據SWIFT2024年6月數據,離岸市場83%的人民幣支付通過香港進行,比例創新高。

  2024年9月,駐港中資券商天風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風國際”)與(yu) 吉爾吉斯斯坦財政部簽訂合作備忘錄,為(wei)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願景,達成一係列業(ye) 務合作意向。在中資離岸人民幣債(zhai) 券主承銷業(ye) 務數量上,天風國際位居香港市場前列。作為(wei) 公司行政總裁,鄒傳(chuan) 堅定看好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帶給香港的機遇。

  “過去主要是內(nei) 地機構在港發行人民幣債(zhai) 券,現在來自中亞(ya) 、東(dong) 南亞(ya) 的政府和企業(ye) 也開始來港發債(zhai) 了。”鄒傳(chuan) 表示,隨著離岸人民幣市場更趨活躍,境外投資者持有人民幣資產(chan) 的意願愈發增強,人民幣資產(chan) 在離岸市場的流動性有了明顯改善。

  乘勢而上,香港人民幣業(ye) 務進一步豐(feng) 富。今年年初以來,中央有關(guan) 部門與(yu) 香港推出多項金融互聯互通措施,支持香港人民幣業(ye) 務發展。李家超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豐(feng) 富離岸人民幣業(ye) 務”,推出包括持續優(you) 化“互聯互通”機製、增加離岸人民幣流動性、提供更多以人民幣計價(jia) 的投資產(chan) 品等政策措施。

  “隨著中國對外貿易和投資合作的拓展,人民幣國際化的空間將更廣闊。”鄒傳(chuan) 說,背靠國家的支持和“一國兩(liang) 製”的獨特優(you) 勢,香港發展離岸人民幣業(ye) 務大有可為(wei) ,將對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發揮重要作用。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