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萬千氣象看廣東:一個“百千萬工程”典型村的“強村”計劃

發布時間: 2024-11-12 10:48:00 來源: 南方都市報APP 探粵

  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guan) 鍵一年,廣東(dong) 省委省政府將實施“百縣千鎮萬(wan) 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視作“頭號工程”,以縣鎮村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全省全域高質量發展,以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dong) 實踐。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chuan) 播局指導,廣東(dong) 省委網信辦主辦,南都、N視頻承辦的“萬(wan) 千氣象看廣東(dong) ·百千萬(wan) 工程在行動”網絡主題傳(chuan) 播活動,11月上旬走入南粵大地,探索不同地市全力建設“百千萬(wan) 工程”的“萬(wan) 千氣象”。

  金秋時節,南國大地上的和美鄉(xiang) 村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在城市化景觀日益成為(wei) 當代流行標誌的今天,一個(ge) 距今已有數百年曆史的老舊村莊,如何煥發出新的生機?惠州市橫瀝鎮墨園村交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個(ge) 稻田小火車項目,讓村集體(ti) 收入漲了兩(liang) 倍;一係列閑置資產(chan) 整合,將荒蕪空地改造成了美麗(li) 庭院經濟。擁有三四百年曆史的墨園村,通過村企合作和強村合夥(huo) 人計劃,將惠州市保存最為(wei) 完好的古建築群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轉化成了當地獨有的文旅符號,讓曆史“活”起來,也讓村民“富”了起來。

  本期《萬(wan) 千氣象看廣東(dong) ·百千萬(wan) 工程在行動》專(zhuan) 題來到“百千萬(wan) 工程”省級培育典型村——惠州市橫瀝鎮墨園村,看一個(ge) 富有曆史底蘊的村莊如何通過發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建設文旅品牌實現文旅“立村”、產(chan) 業(ye) “強村”。

  村企合作深入紮根

  鄉(xiang) 村咖啡館聯動本地農(nong) 場

  坐車前往墨園村的路上,夾道兩(liang) 旁鬱鬱蔥蔥,鄉(xiang) 野氣息撲麵而來。直到石子砌成的裝飾矮牆出現,漸漸走進村子,才越發感受到墨園村不隻有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鄉(xiang) 村景觀。硬底化路麵幹淨整潔,巷道路牌饒有趣味,創意集市攤位有序林立,沿路還能見到橫瀝湯粉、茶野小館等特色美食小店,儼(yan) 然來到了一個(ge) 精心規劃、蓄勢待發的新旅遊景區。

  近年來,墨園村抓住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契機,以村企合作的方式孵化包括民宿、團建基地、鄉(xiang) 村旅遊在內(nei) 的多種新產(chan) 業(ye) 形態,規劃出“古村民俗遊覽—東(dong) 江觀光—農(nong) 耕體(ti) 驗”的遊覽路徑。

  墨園村的稻田。

  走近墨園印象咖啡屋,手打檸檬茶的香氣格外清新,原材料正是剛從(cong) 墨園村的書(shu) 香農(nong) 場新鮮采摘下來的香水檸檬。書(shu) 香農(nong) 場豐(feng) 富的種植種類、個(ge) 頭飽滿的果實時常令遊客驚歎。農(nong) 場老板楊柳香介紹,2019年農(nong) 場開始嚐試家庭化采摘經營路線,除了常見的番石榴、西瓜等,還引進了哈蜜瓜、沃柑、貝貝南瓜等高端品種,而墨園村強村合夥(huo) 人計劃的實施也為(wei) 農(nong) 場帶來了更多客流。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樣態百花齊放

  作為(wei) “百千萬(wan) 工程”首批省級培育典型村之一,墨園村於(yu) 去年年底成立了墨園強村文旅發展有限公司,對全村產(chan) 業(ye) 與(yu) 資源進行整體(ti) 化運營。今年3月,墨園強村合夥(huo) 人計劃正式發布,在實踐中探索村企合作模式,進一步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

  稻田小火車便是其中一個(ge) 特色產(chan) 業(ye) 。自小火車正式投入運營以來,不時有遊客前來打卡,或是背著相機的年輕情侶(lv) ,或是攜手相伴的一家三口,無一不徜徉在風景如畫的稻田中。實際上,稻田小火車項目投入三個(ge) 季度便已實現了回本,墨園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劉紅蘭(lan) 介紹:“小火車正式運營投入以來,接待了遊客大概 15 萬(wan) 人次,解決(jue) 了村民就業(ye) 難的問題,帶動村集體(ti) 經濟收入翻了兩(liang) 番。”

  墨園村稻田小火車。

  從(cong) 農(nong) 田來到村中,一片沿河而建的“圍爐煮茶”露天小館恰好適合短暫休憩。一壺茶、一碟水果小吃,躲在夏日炎炎中的綠蔭下,聽風賞花,頗具幾分古韻幽香。“典型村切入以來,墨園村理清了自己的閑置資產(chan) ,通過精改造、微提升,節假日有不同的團建、拓展(活動),都會(hui) 過來這裏,給我們(men) 集體(ti) 經濟帶動了增收。”劉紅蘭(lan) 說。從(cong) 荒蕪空地到茶野生態,變化的不隻是鄉(xiang) 村景觀,更是村集體(ti) 的切實收益。

  文旅符號特色打造

  惠州市保存最為(wei) 完好的古建築群

  行走在墨園村的小路上,一幢幢顯露著歲月痕跡的古建築格外引人注目。這是一個(ge) 具有曆史感的村莊,擁有惠州市保存最為(wei) 完好的古建築群,保留了10多棟350多間古建築。那些造型獨特的房梁、門窗和牆壁上殘留的斑駁痕跡,似乎都在無聲地訴說著這個(ge) 村莊曾經的驕傲。

  其中,最為(wei) 氣派的一座古建築便是占地麵積約4000平方米的大夫第。四百多年前,陳氏祖先陳尚宗在此建立宅第。墨園村的駐村社工李夢瓊講述了這座古老宅院的故事:“正門掛的就是文魁,是陳泰在嘉慶年間的時候考了一個(ge) 第七名的舉(ju) 人。兩(liang) 邊的大夫第就是他的後人在後麵的時候考中進士,然後在都察院任文職一員。”站在庭院中抬首仰望,正門居中的“文魁”和兩(liang) 側(ce) 的“大夫第”牌匾高懸在上,這座古老宅院的昔日榮光仿佛就在眼前。

  墨園村大夫第。

  除了保存良好的古建築群,墨園村的傳(chuan) 統民俗也在一代代的傳(chuan) 承中流傳(chuan) 至今,特別是元宵節期間的“上元清醮”民俗活動,融合了當地“福佬”文化和客家文化,已被納入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目錄。

  從(cong) 正月十一開始,村民們(men) 集聚一堂,在墨園圍門樓前的廣場上打醮、上燈、唱戲,上演“二聖宮出遊”的巡遊儀(yi) 式,隨後,村民們(men) 還會(hui) 進行一場“搶神水”的比拚。“神水”來自圍門樓一側(ce) 的墨園古井,傳(chuan) 說是墨園村先祖依據閩南地區的風水學說建成,搶到了“神水”便意味著搶到了福氣。

  文化資源的多重轉化

  悠久的曆史積澱賦予了墨園村豐(feng) 厚的文化遺產(chan) ,墨園強村文旅發展有限公司成立後,積極盤活村莊現有的曆史文化資源,借機打造墨園有禮品牌運營中心,將墨園村的文化符號轉化成多元化的文創產(chan) 品。

  在墨園有禮品牌運營中心,一棟建築同時承擔了遊客集散、文創產(chan) 品經營、直播帶貨、團建基地運營等多項功能,成為(wei) 墨園村文旅品牌建設的綜合展示中心。依托於(yu) 豐(feng) 厚的文化資源,墨園村格外注重特色文旅符號的轉化。從(cong) 番石榴、農(nong) 家米等常見農(nong) 產(chan) 品,到“大夫第”同款徽章、“跑馬滴墨”衍生帆布包,無一不源自於(yu) 墨園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曆史文化遺產(chan) 。

  墨園印象咖啡屋。

  為(wei) 了將墨園村的曆史文化底蘊更好地轉化為(wei) 文旅資源,村黨(dang) 委支部還統一組織培訓了15名導遊人員,為(wei) 遊客提供講解服務。李夢瓊正是導遊團隊的一員,雖然並非當地村民,但每當談起墨園村的曆史典故和風俗傳(chuan) 統,她已經如數家珍。在導遊的講解和新產(chan) 業(ye) 樣態的有機組合下,原本厚重的曆史似乎也鮮活了起來,讓這個(ge) 具有曆史感的村莊迸發出了新的生機。

  美麗(li) 家園多方共建

  “強村合夥(huo) 人”紛紛湧現

  在墨園村外圍,坐落著一座綠意濃密、植被茂盛的古樹莊園,一棟棟小木屋錯落有致地排列著。來到古樹莊園,遊客不僅(jin) 能沉浸式體(ti) 驗親(qin) 近自然的木屋生活,還可以暢玩豐(feng) 富的親(qin) 子遊玩設施。這座看起來宛如森林的莊園,實際上是鄉(xiang) 賢陳祥從(cong) 香港回鄉(xiang) 建立的度假民宿,投資近3000萬(wan) 。

  除此之外,也有村民抓住鄉(xiang) 村文旅融合發展的機遇,建起了現代化風格的民宿,抑或是當地特色的私房菜,為(wei) 遊客們(men) 提供了多樣化的食宿選擇,也為(wei) 墨園村的產(chan) 業(ye) 集群化發展貢獻了力量。

  談及墨園村近年來建設“百千萬(wan) 工程”的路徑方向,劉紅蘭(lan) 總結道:“墨園村今年1月11號成立了強村公司,運營了5個(ge) 點,同步地通過運營+合夥(huo) 人的模式促進鄉(xiang) 村文旅融合,提升品牌創3A能力。”

  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ye)

  對墨園村的村民而言,村企合作模式的實行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ye) 機會(hui) ,讓他們(men) 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上班。臨(lin) 近退休的阿叔、擔任照顧小孩角色的母親(qin) 、剛畢業(ye) 的學生......他們(men) 的身影出現在稻田小火車旁,在咖啡館和茶野小館的吧台前,在遊客服務中心的指示牌下。當前,墨園村正在著力推進美麗(li) 庭院建設,進一步改造村容村貌,而路邊正在清掃積水的兩(liang) 位婦女剛結束這一季的水稻插秧,開始了這份打理村中巷道的“兼職”。

  墨園村“圍爐煮茶”茶野小館。

  墨園村的發展更離不開村民們(men) 的群策群力,越來越多的村民也在主動反哺鄉(xiang) 村振興(xing) 建設。在打造美麗(li) 庭院的過程中,很多村民自發前來支援,或是提供挖機,或是幫忙打掃衛生,共同匯集成一股強韌的合力。黨(dang) 委支部還在村中成立了“墨園村誌願服務隊”,定期開展誌願服務活動,實名注冊(ce) 的誌願者有200多人。

  “隻能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完全就不一樣了。”李夢瓊這樣評價(jia) 墨園村近幾年的變化。從(cong) 道路硬底化、垃圾死角清理、基礎設施建設,再到強村合夥(huo) 人計劃的實行,一個(ge) 熟悉而又煥發出新機的墨園,正在一步步繪就屬於(yu) 自己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畫卷。

  小火車載著前來打卡的遊客緩緩駛向稻田中央,遠處白鶴群齊飛騰空又在空中四散,腳下剛插秧的水稻正在不遺餘(yu) 力地向上生長。置身於(yu) 鄉(xiang) 野之間,似乎已經聞到了成熟時的稻香。

  策劃:戎明昌 劉江濤

  統籌:王佳 陳偉(wei) 斌

  執行策劃/執行統籌:柯曉明

  專(zhuan) 題采寫(xie) /攝製:李敏誼 陳燦榮 王熠 劉紅豆 宋可心 吳彥洋

  編輯統籌:董曉妍

  編輯:黃亞(ya) 嵐 李芷琪

  本版采寫(xie) :南都、N視頻見習(xi) 記者 宋可心

  攝影:南都、N視頻記者 陳燦榮

  更多報道請看專(zhuan) 題:萬(wan) 千氣象看廣東(dong) ·百千萬(wan) 工程在行動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