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文化中國行|又美又火!文創產品走紅折射文旅產業新趨勢

發布時間: 2024-11-13 14:27:00 來源: 新華社

  精美別致的鳳冠冰箱貼、自帶夜光效果的天宮藻井冰箱貼、玲瓏剔透的“小粉爐”甜品……最近,不少博物館的文創產(chan) 品走紅,供不應求,很多消費者甚至排隊搶購,“爆款文創”成為(wei) 網絡熱門話題。這些曆經滄桑的文物寶藏,如今正在以另一種形式煥發新生。

  ■“一貼難求”:“鳳冠”“藻井”火了!

  以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館藏文物“明孝端皇後九龍九鳳冠”為(wei) 原型設計的兩(liang) 款“鳳冠冰箱貼”,開售至今3個(ge) 半月,共售出14.5萬(wan) 個(ge) ,一躍成為(wei) 近20年來國博的文創“銷冠”。圍繞“鳳冠”這一IP,國博又陸續開發了筆記本、徽章等10餘(yu) 款係列產(chan) 品,均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在北京,同樣火爆的文創產(chan) 品還有天宮藻井冰箱貼。這款產(chan) 品的原型是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萬(wan) 善正覺殿天宮藻井,被網友稱為(wei) “天花板中的天花板”。天宮藻井冰箱貼共分為(wei) 五層,每一層都按照藻井的真實結構設計繪製 。

  文創產(chan) 品的持續熱銷,進一步拉近了文物與(yu) 觀眾(zhong) 之間的距離,吸引越來越多觀眾(zhong) 走進博物館,一睹文物本身的風采,進而加深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了解和喜愛。數據顯示,10月8日至10月28日,國博參觀人數達34.9萬(wan) 人,比去年同期增長10%。

  ■增長態勢:促進消費 帶動就業(ye)

  近年來,各地博物館將傳(chuan) 統元素與(yu) 現代審美相結合,運用現代化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打造了一係列既符合當下審美、又具實用性的文創產(chan) 品,品類也更加豐(feng) 富。

  例如,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參照太陽神鳥金飾等六個(ge) 標誌性文物推出的月餅禮盒,南京博物院結合館藏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蓋爐推出的“小粉爐”甜品,河南博物院以商代“婦好鴞尊”為(wei) 原型打造的立體(ti) 拚裝積木……

  這些文創產(chan) 品的設計靈感都來源於(yu) 各博物館內(nei) 的“明星文物”,文物的“流量”帶動了文創產(chan) 品的“人氣”,進而促進消費,帶動就業(ye) 。

  據介紹,河南博物院的文創產(chan) 品種類從(cong) 2019年的102款,發展至如今的2000多款;銷售額從(cong) 2019年的200多萬(wan) 元增長到2023年的4000多萬(wan) 元,合作企業(ye) 數量達到近200家,直接帶動就業(ye) 2000餘(yu) 人,間接帶動就業(ye) 15000餘(yu) 人。

  在日前舉(ju) 行的第十五屆海峽兩(liang) 岸(廈門)文化產(chan) 業(ye) 博覽交易會(hui) 上,首次舉(ju) 辦了文博IP授權展,眾(zhong) 多業(ye) 內(nei) “頂流”組團參展。展會(hui) 3天,累計3萬(wan) 人次到場參觀互動,現場超2000多家品牌進行合作谘詢,戰略性合作交易額超過1個(ge) 億(yi) 。

  在今年人社部新公布的19個(ge) 新職業(ye) 中,文創產(chan) 品策劃運營師位列其中。數據顯示,當前文創從(cong) 業(ye) 人員已超百萬(wan) 人。文創市場規模呈增長態勢,相關(guan) 人才需求持續增加。

  ■ 不斷創新:緊跟熱點 展創結合

  甘肅省博物館文創團隊以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為(wei) 原型打造的文創玩偶成為(wei) “網紅”產(chan) 品。截至2023年年底,該係列文創產(chan) 品銷售額達700萬(wan) 元。今年,團隊緊跟“天水旅遊熱”,圍繞甘肅地域和飲食文化,推出的“甘肅(不)土特產(chan) ”係列毛絨文創產(chan) 品,成為(wei) 新款“網紅”。

  甘肅省博物館文創中心負責人崔又心表示,未來的文創產(chan) 品設計,會(hui) 在兼具文化屬性、使用屬性、社交屬性以及趣味性的基礎之上,做更多的不同的拓展。

  近日,“美的多元——古希臘的藝術與(yu) 生活”展覽在國博麵向公眾(zhong) 展出,並同步推出了多款文創產(chan) 品,設計以“女神之美”等元素為(wei) 主線,契合展覽主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國際聯絡部主任、策展人朱曉雲(yun) 表示,“展創結合”已成為(wei) 趨勢。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丁寧認為(wei) ,文創產(chan) 品的熱銷體(ti) 現了博物館的“溢出效應”。未來的文創產(chan) 品有望向分眾(zhong) 化、個(ge) 性化發展。

  記者:李恒毅、龐元元、楊湛菲、任卓如、陳斌、陳思、陳旺

  攝像:張智敏、張睿、楊華

  編導:於(yu) 躍、韓依格

  包裝:謝冰妍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