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
常 晉 本報評論員
朱 婧 雲(yun) 南日報評論員
常晉: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兩(liang) 次考察雲(yun) 南,對生態環境保護高度重視,深刻指出“雲(yun) 南生態地位重要,有自己的優(you) 勢,關(guan) 鍵是要履行好保護的職責”,希望雲(yun) 南努力成為(wei) “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蒼山翠綠、洱海如鏡、鮮花綺麗(li) 、茶香嫋嫋……近年來,雲(yun) 南接待遊客數量屢創新高。依托秀美環境,雲(yun) 南如何揚生態優(you) 勢、寫(xie) 發展新篇?
朱婧:自然孕育的良好生態造就了雲(yun) 南的高顏值。西雙版納雨林繁盛,中甸草原廣袤無垠,玉龍雪山雄奇多姿……山脈逶迤、江河奔騰、物種多樣,生態美是雲(yun) 南獨具魅力的底色。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雲(yun) 南牢記囑托,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聚焦生態、生產(chan) 、生活,大力推進綠美雲(yun) 南建設。從(cong) 製定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夯實法治基礎,到持續降碳減排,推動產(chan) 業(ye)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從(cong) 強化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推動水質向優(you) 向好,到打好“10個(ge) 標誌性戰役”,解決(jue) 群眾(zhong) 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惜綠如金、向新而行,今天的雲(yun) 嶺大地,藍天白雲(yun) 、綠水青山成為(wei) 標配,鳥鳴枝頭、魚翔淺底成為(wei) 標識,“有一種叫雲(yun) 南的生活”的美麗(li) 畫卷不斷鋪展。
常晉:“有一種叫雲(yun) 南的生活”,歸根到底是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將綠水青山打造為(wei) “幸福靠山”,才能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當優(you) 美的風景扮靚城市的環境、良好的生態成為(wei) 生活的常態,居住的家園才能讓人們(men) 更好詩意棲居、樂(le) 享生活。
朱婧: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雲(yun) 南在推進綠色發展過程中,堅持生態惠民、生態為(wei) 民。
以滇池治理為(wei) 例,昔日,滇池汙染嚴(yan) 重,腥臭氣撲鼻,當地人都繞著走。現在,滇池實現“全域聯治”,昆明根據流域承載力優(you) 化城市布局,還湖於(yu) 民,滇池綠道成為(wei) 市民散步、騎行好去處。滇池蝶變,是生態向綠、生活向好的生動注腳。在雲(yun) 南,無論是穿街過巷,還是漫步湖畔,人們(men) 都能切身感受到居住環境在不斷變美,“觀雲(yun) 、看湖、聽風、賞花”已成生活日常。
常晉: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提出,“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ti) 製機製”“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ti) 係建設”。推動環境優(you) 勢轉為(wei) 發展優(you) 勢,讓生態效益變成經濟效益,雲(yun) 南有怎樣的探索?給我們(men) 帶來怎樣的啟示?
朱婧:向轉型要空間,讓好生態化為(wei) 好生計、帶來好生活,雲(yun) 南做好改革的“加減乘除”。
立足資源做“加法”,加出綠色能源與(yu) 先進製造業(ye) 的融合發展,綠色鋁和矽光伏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均超千億(yi) 元,新能源電池產(chan) 業(ye) 增勢強勁;節能降碳做“減法”,減掉落後產(chan) 能、改造提升存量產(chan) 能,為(wei) 高質量發展打開空間;價(jia) 值轉化做“乘法”,乘著“碳匯雲(yun) 南”東(dong) 風,建設覆蓋全省的林草碳匯數據信息平台,促進增綠又增收;優(you) 化服務做“除法”,除去繁冗流程、提升通關(guan) 效率,暢通農(nong) 產(chan) 品出海通道,“雲(yun) 花”“雲(yun) 菜”“雲(yun) 咖”等廣銷4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
實踐證明,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擦亮生態底色、突出產(chan) 業(ye) 特色、提升發展成色,就能從(cong) 綠水青山間捧出“金飯碗”,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齊頭並進。
常晉:以綠興(xing) 城,以文潤城。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不僅(jin) 塑造著山川湖泊的醉人景致,激發了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勃勃生機,更涵養(yang) 出一座城市獨特的氣質與(yu) 性格。置身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li) 家園中,更能感受到“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雙向奔赴。
朱婧:一方水土養(yang) 一方人。早上來一杯果酸濃鬱的“雲(yun) 咖”,中午品一鍋香氣撲鼻的菌子,下午去街角巷尾打卡粉色冬櫻,晚上在大壩欣賞越冬的紅嘴鷗……這樣的生活,底色正是人與(yu) 生態相親(qin) 、城與(yu) 自然相融。
共享的背後是共護。在雲(yun) 南,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每個(ge) 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20餘(yu) 萬(wan) 護林員穿梭於(yu) 崇山峻嶺間,守護莽莽林海;數萬(wan) 名河長奔走在河湖一線,保護一泓碧水;無數環保誌願者忙碌在大街小巷,傳(chuan) 遞文明風尚……匯集廣泛的社會(hui) 參與(yu) ,加速構建多元共治共享的治理體(ti) 係,凝聚起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定能讓綠水青山間的雲(yun) 南生活更美、更“板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