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筏輕蕩水中央, 如畫美景入眼眶。(陳德錕 攝)
一下、一下、又一下!隨著排工在溪水裏劃動竹竿,竹排動力十足地乘水漂流。隨即,排工在排上唱起韻味十足的山歌,歌聲悠揚,回響在溪水如碧的峽穀間。兩(liang) 岸石壁峭立,因不同的風化程度呈現各異奇觀,盡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著“九十九曲,八十八灘”美名的上清溪位於(yu) 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宛若一條蛟龍,盤踞在深山幽穀中,纏繞於(yu) 赤壁丹崖間。
上清溪宛若一條蛟龍,盤踞在深山幽穀中,纏繞於(yu) 赤壁丹崖間。(陳金寶 攝)
“我們(men) 一趟就要撐萬(wan) 把下竹竿,一年下來要撐三百多萬(wan) 下。”幹了25年的上清溪排工黃盛騰談起他的排工生活,幽默風趣,“上清溪全長16.5公裏,落差比較大,排走得比較緩慢一些,那就比較吃力一些,所以說我們(men) 的工人叫‘吃飽了撐著’。”
上清溪兩(liang) 岸風景秀麗(li) 。(林明 攝)
像黃盛騰這樣常年固定的艄公或艄婆,在上清溪景區共有200多名。暑期以來,旅遊熱度快速升溫,高峰期一天需要撐三至四趟。
上清溪被雲(yun) 霧籠罩,宛如仙境。(陳金寶 攝)
據黃盛騰介紹,自從(cong) 泰寧開發旅遊之後,對於(yu) 排工的需求日益增加,許多年輕人不必再背井離鄉(xiang) 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就能就業(ye) ;“想致富,先修路,”路也修好了,生活更加方便;旅遊有“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遊客增多之後,也帶動了當地其他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的發展。
陽光灑向上清溪,美景令人心曠神怡。(劉偉(wei) 海 攝)
在這25年裏,黃盛騰見證著當地生態的變化:“我們(men) 的山變得更綠了,水也變得更清了,整個(ge) 生態環境非常的優(you) 良,給遊客帶來了非常好的舒適度體(ti) 驗。”
旅遊業(ye) 的發展增加了當地村民的收入。(鄧佳惠 攝)
“旅遊是泰寧的支柱產(chan) 業(ye) ,也是生命產(chan) 業(ye) 。”泰寧旅遊管委會(hui) 遺產(chan) 保護副局長劉鋒再次強調了旅遊對泰寧的重要性,並列出數據作為(wei) 佐證:去年泰寧的旅遊總收入大概在76億(yi) 元左右,接待遊客接近900萬(wan) 人次。
從(cong)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將近四十年間,泰寧縣政府始終把“旅遊興(xing) 縣”作為(wei) 泰寧縣領域發展的戰略推動所有的工作,付出了艱苦努力。
遊客乘坐竹筏一路欣賞上清溪美景。(鄧佳惠 攝)
“把綠水青山保護起來,是有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的。”劉鋒表示,為(wei) 了將旅遊做大,泰寧在工業(ye) 上放棄了很多。“我們(men) 製定了一個(ge) 很長的黑名單,在這黑名單裏的項目統統都是不能進來的。我們(men) 的霧霾的天氣可能是個(ge) 位數,我們(men) 本地基本上不會(hui) 生產(chan) 這些東(dong) 西的。”他強調說。
泰寧還在持續探索生態旅遊將帶來的可能性。將生態旅遊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結合,泰寧開發了“耕讀李家、豆香崇際、漁悅水際”等一係列特色鄉(xiang) 村旅遊產(chan) 品,同時,做好“旅遊+鄉(xiang) 村”文章,推動工農(nong) 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泰寧利用了當地生態的優(you) 勢,比如優(you) 良的水質和空氣等,開發一係列的餐飲產(chan) 品,打出名頭:飲用水、白酒還有當地的特產(chan) 泰寧岩茶、遊漿豆腐等。除了本地遊客,還有很多外省的遊客遠道而來,親(qin) 身追尋曆史、品味美食、感受文化、享受自然風光。
在泰寧,生態旅遊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結合,越做越紅火,這一片青山綠水還大有作為(we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