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文博日曆丨元青花瓷壺,在海底盤了“新發型”

發布時間: 2024-11-16 10:00:00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青花瓷,聞名遐邇

  元青花,達到頂峰

  今天要認識的這件元青花

  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它好像追上了什麽(me) 潮流

  在海底“盤了頭”?

  一起了解元青花花卉紋八棱執壺


△元青花花卉紋八棱執壺,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藏一級文物。

  01

  元青花在海底盤了“新發型”

  青花瓷在元代達到成熟階段

  繪畫藝術也被推向頂峰

  它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feng) 滿

  層次多而不亂(luan)

  這件執壺便是一個(ge) 典型

  八層的紋飾自上而下依次為(wei)

  蕉葉紋、回紋

  覆蓮紋、卷草紋

  到了腹部,則是開了八個(ge) “小窗”畫上各式花卉

  再往下還有花草紋、仰蓮紋、卷草紋

  從(cong) 殘存部分來看,整器造型頗具設計感

  修長優(you) 美,巧妙靈動

  這件青花瓷壺吸引你駐足多看幾眼

  恐怕不隻是因為(wei) 它擁有元青花的名號

  它的“盤頭”造型也是非常惹眼

  除了“頭頂”的茂盛“發量”

  還擁有自然而下的“大波浪”

  這些在青花執壺口沿及流部(壺嘴)

  附著的大量白色物質叫凝結物

  標誌著瓷壺是一件出水文物

  凝結物是水下考古中的一種特殊現象

  文物隨沉船一起深藏海底

  某種程度上也參與(yu) 了海洋環境的循環

  海水中的物理、化學影響

  生物活動都是凝結物形成的原因

  這樣的凝結物無害且有保護作用

  一般選擇保持原樣

  一些學者還認為(wei)

  凝結物反映文物所處環境

  具有特殊價(jia) 值

  因此不應全部予以分解處理

  02

  出水文物,為(wei) 何有的做了“發型”

  有的“容顏永駐”

  近年來隨著水下考古事業(ye) 的蓬勃發展

  越來越多的海底文物

  經過千年百年的“靜默”

  重新回到人們(men) 視野中

  它們(men) 有的在海底有很高的“參與(yu) 度”

  附著了凝結物,產(chan) 生“新造型”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展出的出水文物。

  而有的因為(wei) 沙子和洋流的衝(chong) 刷

  形成了一種“磨砂質感”


△元青花蓮池鴛鴦紋玉壺春瓶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藏。

  還有一批文物

  出水時卻是光亮如新“水靈靈”

  它們(men) “容顏永駐”

  有賴於(yu) 深海的平靜

  歲月在它們(men) 身上沒有留下太多的痕跡


△文博日曆丨沉睡海底500多年 就這麽(me) “水靈靈地”亮相了!

  除了海洋環境對文物外觀的“二次塑造”

  打撈方式或許也對出水文物品相有影響

  03

  出水文物

  見證海上絲(si) 綢之路

  南海出水的這件元青花花卉紋八棱執壺

  由於(yu) 凝結物的包裹無法完整亮相

  而另一件北方出土的瓷壺

  就像是它的孿生同胞

  我們(men) 或許可以借此來“解解渴”

  這類瓷器體(ti) 現元代成熟青花瓷製作技藝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藏元青花花卉紋八棱執壺(左)與(yu) 河北博物院藏青花八棱執壺對比。

  而不同的是

  這件“南下”的元青花

  強烈的“海洋特色”

  是中國古代瓷器遠銷海外的證明

  見證了海上絲(si) 綢之路

  各國各地區人民互通貿易、友好往來

  《文博日曆》此前也介紹過一些

  為(wei) “海絲(si) ”寫(xie) 下注腳的文物

  有的乘風破浪出海

  如長沙窯瓷器

  是大唐“流行文化風向標”

  也是名副其實的“銷冠”


△文博日曆丨大唐“銷冠”出長沙,喜歡的圖案你就“複製粘貼”。

  有的漂洋過海而來

  如這件來自古代波斯的孔雀藍釉陶瓶

  出現在中國沿海地區

  被稱作西亞(ya) 遺韻


△文博日曆|來看孔雀開“瓶”→

  瓷壺失去了完美的外表

  新的“發型”卻賦予它海的味道

 

  監製丨唐怡製片人丨畢磊文案丨田野視覺丨丁麗(li) 潔技術丨湯沛審校丨朱冬梅統籌丨劉瑩 帥鍾琴特別鳴謝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 總台海南總站 中國文物報社指導單位丨國家文物局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