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好評中國·作品選登:尋脈中國 到博物館去

發布時間: 2024-11-17 11:37:00 來源: 紅網

  海倫(lun) ·凱勒在其著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寫(xie) 道,如果“有三天視力的話”,她將會(hui) 用一整天的時間參觀博物館,“對整個(ge) 世界,從(cong) 古到今,作匆匆的一瞥。看看人類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看看曆史的興(xing) 衰和滄桑之變”。一個(ge) 盲人作家對博物館的強烈願望,也許蘊含著博物館對人的重要價(jia) 值所在。

  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wei) “博物館致力於(yu) 教育和研究”。設立博物館日的目的,是讓更多人了解博物館,發揮其社會(hui) 功能。而“博物館致力於(yu) 教育和研究”對我們(men) 的意義(yi) ,則在於(yu) 發揮博物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中國曆史發展與(yu) 中華文明演進主題主線,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中國精神時代精華貫穿融入展覽工作中,著力打造彰顯中國精神的新陣地、展示中國形象的新窗口。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一個(ge) 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2024年3月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把博物館事業(ye) 搞好。博物館建設要更完善、更成體(ti) 係,同時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以及個(ge) 人文化素養(yang) 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自覺走進博物館,“到博物館去”成為(wei) 新的生活方式和社會(hui) 風尚。2024年“五一”假期,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接待遊客超5000萬(wan) 人次,多地文博單位接待遊客人數創曆年同期人數新高。

  “到博物館去”,說明群眾(zhong) 對了解曆史文化的強烈願望,同時為(wei) 博物館的教育、研究職能提出新期待。各類博物館應當充分利用特殊的資源,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讓曆史鮮活起來。我曾在湖北省博物館排長隊參觀越王勾踐劍,在那個(ge) 特殊的氛圍裏更深刻地理解了“臥薪嚐膽”;參觀了曾侯乙編鍾及各種青銅器,還在電視上觀看過藝術家演奏曾侯乙編鍾,通過具體(ti) 的文物,感受戰國王侯如何鍾鳴鼎食,更深地觸摸那個(ge) 時代。

  “教育和研究”應成為(wei) 新時代博物館傳(chuan) 承文化使命的重要目標和神聖職責。做好“教育與(yu) 研究”,既要做足高深學問,更要講好通俗故事。通過悉心研究,挖掘文物背後的曆史脈絡,讓更多人了解曆史發展變化的足跡,注重發揮文物與(yu) 文明之間的重要促進關(guan) 係,在與(yu) 曆史的對話中“與(yu) 時代共振”,為(wei) 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提供寶貴的文化資源。

  致力於(yu) “教育和研究”,需要博物館“放低”姿態。當下各大博物館的展品琳琅滿目,雖然走進博物館的人越來越多,但大多是“匆匆地一瞥”“到此一遊”,難以充分理解文物的意義(yi) 而“大有所獲”。要讓“到博物館去”真正成為(wei) 一種生活方式,博物館還需要在創新傳(chuan) 播形態、講好故事方麵下功夫,盡量避免展覽太過專(zhuan) 業(ye) 化、學術化,要以更加豐(feng) 富多彩的方式服務群眾(zhong) ,讓博物館真正成為(wei) 青少年喜愛的“第二課堂”,成為(wei) 提升人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場所,讓人們(men) 從(cong) 中領略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生發出文化自信,為(wei)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養(yang) 分與(yu) 動力。

  (本件作品由新甘肅客戶端選送)

5a1c42da-18ef-4335-800b-e21f1e19c821.gif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