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石榴花開別樣紅丨紮根牧區37載 守護一方健康

發布時間: 2024-11-20 08:56:00 來源: 石榴雲/新疆日報

  從(cong) 托裏縣出發,沿G335高速公路一路向南,視野逐漸開闊,低矮丘陵連綿,遠處山巔的積雪閃耀著銀色光輝。驅車一個(ge) 多小時後,車輛駛離高速,轉向崎嶇山路,深入溝壑,最終抵達偏遠的廟爾溝鎮,兵團第九師一七〇團二連便坐落於(yu) 此。“兵二代”李琳的人生軌跡,與(yu) 這片土地有著無法割舍的羈絆。

  59歲的李琳,現任第九師醫院一七〇團分院廟爾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早年,他曾在一連和三連擔任衛生員。從(cong) 青春的意氣風發到兩(liang) 鬢斑白,他紮根牧區37年,忠實履行救死扶傷(shang) 的職責,傾(qing) 情守護職工群眾(zhong) 健康。

  11月7日,李琳(左)給牧民診療。石榴雲(yun) /新疆日報記者 米日古力·吾攝

  “我要留下來,給大家看病”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李琳的父母響應黨(dang) 的號召,從(cong) 陝西來到新疆,紮根在一七〇團原四連,成為(wei) 第一代軍(jun) 墾人,李琳便在這裏降生。

  1984年10月,高中畢業(ye) 後的李琳應征入伍,成為(wei) 一名衛生員,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1988年,退伍後的李琳來到一七〇團醫院,成為(wei) 一名基層衛生員。1990年6月,按照醫院輪崗製的慣例,李琳來到了一七〇團三連。

  三連距廟爾溝鎮30公裏,距團部210公裏,是一七〇團最偏遠、條件最艱苦的牧業(ye) 連隊,牧工以哈薩克族為(wei) 主,最遠的牧業(ye) 點離三連40多公裏。除此之外,周邊還分散著額敏、托裏、烏(wu) 蘇等地的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牧民。

  方圓幾十公裏內(nei) ,隻有李琳一個(ge) 醫生。

  山路崎嶇,冬季更是大雪封山,與(yu) 外界幾乎隔絕。在那個(ge) 交通、通信設施尚不完善的年代,牧工們(men) 沒有固定電話,更沒有手機,一旦有傷(shang) 有病且無法下山,便隻能托人帶口信。接到消息後,李琳便需騎馬進山,為(wei) 患者診治。

  “為(wei) 了到牧區,我得學會(hui) 騎馬。”經過無數次的嚐試與(yu) 摔倒,李琳用一個(ge) 多月的時間,掌握了騎馬技能。同時,他還學會(hui) 了哈薩克語,能與(yu) 牧工們(men) 順暢交流。

  1995年,是李琳在三連輪崗的第五個(ge) 年頭。其實,早在三年前,他的輪崗便已結束,家人也多次期盼他能回去。是去,是留?成為(wei) 了他麵臨(lin) 的重要抉擇。

  就在那年秋天,三連牧工爾加漢·胡那皮亞(ya) 的高血壓複發,還引發了並發症,生命危在旦夕。得知消息後,熟知病情的李琳迅速騎馬趕來,經過緊急搶救,爾加漢終於(yu) 轉危為(wei) 安。她滿懷感激地對李琳說:“如果不是你一直為(wei) 我治療,我的孩子們(men) 可能就失去了母親(qin) 。”

  望著牧工們(men) 期盼的目光,感受著他們(men) 不舍的情感,李琳深知,這裏需要他。於(yu) 是,他堅定地說:“我要留下來,給大家看病。”

  11月8日,李琳上門給牧民做檢查。石榴雲(yun) /新疆日報記者 米日古力·吾攝

  “我有責任看好每一個(ge) 兄弟姐妹的病”

  牧工每年都要隨著季節轉場,每一次轉場,李琳都要跟著牧工走,餓時咬口饢,渴時舔口雪,累了就地而臥。

  李琳喜歡鑽研,《新農(nong) 村醫學手冊(ce) 》《針灸學》《新疆中草藥》等書(shu) 籍幾乎被他翻爛了。多年來,他積累了豐(feng) 富臨(lin) 床經驗,成了全科大夫,牧區常見病他都能應對。“我有責任看好每一個(ge) 兄弟姐妹的病。”李琳說。

  2000年,李琳前往冬窩子巡診,得知一連職工哈來·卡爾別克的妻子突然早產(chan) ,他迅速趕到,發現胎兒(er) 橫位,自然分娩風險高,需立即送醫。

  在李琳指揮下,大家找來車輛,將孕婦安頓好,連夜趕往縣城。5月的牧區仍然寒冷,山路崎嶇。車輛在半路上突然拋錨,困於(yu) 山穀。

  “別慌,有我在。”李琳決(jue) 定在車內(nei) 接生。條件簡陋,但他憑借經驗,幾次嚐試後,終於(yu) 成功複位胎兒(er) ,並完成接生。哈來感激地握住李琳的手:“你救了我們(men) 一家。”

  一個(ge) 月後,哈來一家看望李琳,告知孩子取名“阿依波塔”,意為(wei) 月光下的小駱駝,紀念出生那晚的經曆。“希望小駱駝傳(chuan) 承民族團結的情誼。”李琳笑著說。

  李琳(左二)和哈來一家建立了親(qin) 人般的情誼。石榴雲(yun) /新疆日報記者 米日古力·吾攝

  一次,一位哈薩克族產(chan) 婦在牧業(ye) 點生產(chan) ,李琳趕到時產(chan) 婦已奄奄一息。他讓家人生火,燒熱石頭用毛巾包住,按摩產(chan) 婦腹部,兩(liang) 個(ge) 多小時後,產(chan) 婦終於(yu) 脫險。

  這些年,李琳在牧業(ye) 點、轉場路上治療患者萬(wan) 餘(yu) 人次,接生300多個(ge) 孩子。下班後急診、出診是常事。有時剛吃兩(liang) 口飯,病人上門,他放下飯碗就走。妻子勸他吃完再去,他說:“為(wei) 了讓大家少等,我可以少吃。”

  “隻要大家需要,我願意一直幹”

  2014年9月,一七〇團實施牧工搬遷,三連與(yu) 二連合並,李琳調至二連,繼續坐診、出診、巡診……

  2021年3月的一個(ge) 深夜,李琳被電話驚醒,二連牧工楊紅霞急切地說她父親(qin) 呼吸急促。李琳立即趕去為(wei) 老人治療,這些年,他總是隨叫隨到,毫無怨言。

  高血壓是當地常見病,李琳每次到牧工家都普及預防知識。有的牧工付不起醫藥費,他自己墊付。至今已墊付4萬(wan) 餘(yu) 元。

  牧工們(men) 銘記李琳,敬愛他。節慶日總邀他到氈房做客,請他喝奶茶。“你是醫生,更是親(qin) 人。”牧工們(men) 淳樸表達感激。

  這些年,李琳見證基層醫療衛生條件大幅改善。2020年12月,第九師醫共體(ti) 成立。2021年,一七〇團廟爾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並加入醫共體(ti) ,不僅(jin) 設備增加,醫務人員也擴增至9人。

  每年,第九師醫院定期派駐專(zhuan) 家幫扶指導,提升服務能力。“職工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優(you) 質醫療服務了。”李琳興(xing) 奮地說。

  麵對回團場工作的機會(hui) ,他一一拒絕。妻子李秀梅雖有委屈,但看到李琳的辛勞換來更多家庭幸福,她選擇理解和支持。

  今年,李琳59歲,即將退休,大夥(huo) 兒(er) 不舍。“你再多幹段時間,培養(yang) 個(ge) 接班人……”牧工托海·居滿含淚說。

  “隻要大家需要,我願意一直幹。”李琳說,他愛這裏,與(yu) 各族牧工結下親(qin) 人般情誼,即使退休也舍不得離開。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