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天津古文化街,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築群。街道上熙熙攘攘,不時有遊客在街口的牌樓下駐足留影。牌樓中央,“津門故裏”四個(ge) 大字熠熠生輝,昭示著這裏深厚的曆史底蘊。
作為(wei) “津門十景”之一,早在1404年天津設衛之前,這裏便因漕運經濟的發展,逐漸成為(wei) 商貿活動和文化交流的聚集地,留存了城市演進的珍貴記憶,也曾是那個(ge) 時代的“潮流風向標”。
天津古文化街一景。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如今,長達687米的主街上,果仁張、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等美食招牌令人應接不暇,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等天津特色非遺品牌雲(yun) 集,老字號在這裏煥發出新的生機。
在果仁張專(zhuan) 賣店,工作人員沈鳳蘭(lan) 正熱情招呼著進店顧客。“近年來我們(men) 不斷推陳出新,推出了麻辣、五香、咖喱、可可、孜然等一係列新口味,頗受顧客歡迎。”沈鳳蘭(lan) 說。
北京遊客張先生在品嚐之後對記者說,這裏的果仁在保留香脆口感的同時,也讓味道更加豐(feng) 富,非常好吃。
棗泥卷甜香細膩、核桃酥一口酥脆、貴妃餅潔白如雪……創立於(yu) 1912年的祥禾餑餑鋪深受遊客青睞,不大的門店裏總是擠滿了人。第四代傳(chuan) 承人楊明主打“好吃的非遺”概念,將糕點打造成國潮風,受到年輕顧客的喜愛。
“品牌做舊,產(chan) 品創新”,如今的祥禾餑餑鋪為(wei) 了契合當代飲食需求,對旗下產(chan) 品進行了減糖、減油等更符合科學飲食觀念的改良,但同時堅持傳(chuan) 統製作手藝,“酥皮點心的酥皮有18層,必須由師傅手工完成,這項技藝我們(men) 需要傳(chuan) 承。”楊明說。
遊人在天津古文化街遊覽。新華社記者 隋福毅 攝
走進古文化街的泥人張世家,一件件形態各異、工藝精湛、惟妙惟肖的彩塑作品吸引了眾(zhong) 多遊客觀賞。作為(wei) 中國泥塑領域的代表之一,泥人張以其“捏活人間百態”的技藝曆經六代傳(chuan) 承,延續至今。
泥人張美術館副館長李丹介紹,泥人張創作出眾(zhong) 多具有東(dong) 方神韻、符合東(dong) 方審美的人物形象。“現在,我們(men) 要做的是促進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中國的交流對話,在對傳(chuan) 統文化深入挖掘的同時不斷創新,創作出既契合中國傳(chuan) 統審美觀念又能展示時代特征的作品。”
楊柳青木版年畫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在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如意大街,玉成號畫莊遠近聞名,畫莊創建於(yu) 1926年,至今已傳(chuan) 承七代。
“楊柳青年畫有五道工藝——勾、刻、印、繪、裱,每道工序都蘊含著複雜的技藝,一幅精品年畫是團隊合作的結果。”玉成號畫莊第六代傳(chuan) 承人霍慶順說,楊柳青年畫大都寓意著美好的生活和願望,《蓮年有餘(yu) 》《五子奪蓮》等一些經典年畫至今仍不過時。
玉成號畫莊第七代傳(chuan) 承人張宏說:“現在的年輕人希望年畫承載更多輕鬆幽默的含義(yi) ,於(yu) 是我們(men) 在傳(chuan) 統年畫的基礎上,與(yu) 年輕設計師聯合創新,推出了新產(chan) 品,很受歡迎。”
“沒有堅守,年畫就失去了靈魂;少了創新,則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霍慶順十分認可張宏的創新突破。他說,老字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符合時代需要的年畫,才是優(you) 秀的作品。
天津古文化街主街一景。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津沽大地,商賈雲(yun) 集。在商務部公布的中華老字號名錄中,天津老字號數量位居全國第五。近年來,天津市將老街區作為(wei) 載體(ti) ,讓老字號與(yu) 老街區的獨特風貌相融合,使得二者相輔相成,重煥新生。泥人張、桂發祥、楊柳青年畫、老美華……這些曆經歲月洗禮、傳(chuan) 承至今的老字號品牌,正以嶄新麵貌傳(chuan) 承文化技藝,讓年輕人也愛上“老品牌”。(海報製作:實習(xi) 生高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