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老街區裏潮流新”網絡主題宣傳(chuan) 活動啟動,旨在講好老街區推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故事。
如何讓老街區煥發新活力?在廣東(dong) ,一個(ge) 個(ge) 老街古巷的新生與(yu) 蛻變,湧現出新潮流與(yu) 新故事。廣州永慶坊、潮州牌坊街、汕頭小公園開埠區是廣東(dong) 古建築保護的典範,在保留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基礎上,注入“新活力”,通過文化賦能,促進文旅融合發展,讓曆史文化融進城市更新中,實現傳(chuan) 承與(yu) 突破、保護與(yu) 重塑。
用“繡花”功夫,留住老廣們(men) 的鄉(xiang) 愁
走進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永慶坊,立馬被這裏的獨特風情吸引,腳下是麻石路,抬頭是青磚房、滿洲窗,身旁是潮流小店,耳邊是粵曲悠揚。在這方天地,隨處逛逛,都能感受到新舊文化的交融與(yu) 碰撞。
2018年10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永慶坊視察時強調,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曆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chuan) 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men) 記住鄉(xiang) 愁。
作為(wei) 廣州市曆史文化街區的首個(ge) “微改造”試點,永慶坊如何推進建設?參與(yu) 改造項目的廣州市荔灣區住房建設和園林局二級調研員江偉(wei) 輝表示,“修舊如舊”“建新如故”是貫穿改造全過程的理念。改造團隊使用“繡花”功夫對城市肌理進行嚴(yan) 格保護,盡量原汁原味地保留嶺南建築的傳(chuan) 統構件和傳(chuan) 統工藝。
如今,走進永慶坊,嶺南特色小吃和文創產(chan) 品等,與(yu) 傳(chuan) 統建築融洽共存。正是這種精雕細琢的“繡花”功夫,讓以永慶坊為(wei) 標誌的恩寧路曆史文化街區留住了文化底蘊,留住了老廣們(men) 的鄉(xiang) 愁,煥發出新的活力,搖身變為(wei) 文化新地標,成為(wei) 大家了解廣州曆史和嶺南文化的一扇窗口。
古城保育活化,促文旅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
“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兩(liang) 隻鉎牛一隻溜。”這首在潮州家喻戶曉的童謠唱的便是廣濟橋。作為(wei) 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廣濟橋是潮州地標性建築,被橋梁專(zhuan) 家茅以升譽為(wei) “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2020年10月1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潮州,在廣濟橋、廣濟樓、牌坊街視察文物修複保護、非遺傳(chuan) 承、文旅資源開發等情況,強調“要保護好具有曆史文化價(jia) 值的老城區,彰顯城市特色,增強文化旅遊內(nei) 涵”。
2020年底以來,潮州製定《潮州古城提升行動計劃(2020-2025年)》,分批修繕保護古城內(nei) 139處登記文物點和已登記授牌曆史建築,推進古城保育活化和綜合開發,加強潮州文化研究和傳(chuan) 承保護,促進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2021年,潮州提出深化古城管理體(ti) 製機製改革等24條具體(ti) 措施,確定26個(ge) 文旅重點項目,全力推進古城提升工作。
近年來,潮州堅持采取小規模、漸進式的方式對曆史文化街區進行“微改造”“微更新”,以“繡花”功夫複原古城肌理,盤活古城文物資源,吸引外地遊客前來觀光,帶動當地居民就業(ye) ,實現文物保護成果惠及群眾(zhong) 。如今遊人漫步潮州古城,可以去小巷尋找當地美食,也可以入住清代建築改建的精致民宿,品著工夫茶聽一場潮劇,體(ti) 驗原汁原味的本地生活。
修舊如舊,數代潮汕人的記憶被喚醒
2020年10月1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汕頭小公園開埠區時專(zhuan) 門來到僑(qiao) 批文物館了解潮汕僑(qiao) 胞遠渡重洋的曆史。這裏擁有中國內(nei) 地麵積最大的一片騎樓群,也是唯一呈放射狀格局的騎樓街道,汕頭160餘(yu) 年的開埠史發源於(yu) 此。幾代本地市民、潮汕籍僑(qiao) 胞的記憶裏都有這片融合中西風格的騎樓群的影子。
作為(wei) 目前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城市開埠區之一,小公園見證了汕頭從(cong) 一個(ge) 海邊漁村發展成一座繁榮的新興(xing) 港口城市,承載著汕頭開埠史的城市記憶和文化底蘊。為(wei) 保育、活化這一片區的曆史風貌,近年來,汕頭用“繡花”功夫對小公園開埠區沿街騎樓進行修複,對小公園開埠區曆史文化街區進行保育活化,百載商埠曆史風貌煥然一新。
此外,小公園在一百多年的發展進程中積累了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底蘊和寶貴的文化旅遊資源,匯聚了一大批曆史文化遺產(chan)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周邊還集聚了僑(qiao) 批文物館、開埠文化陳列館、紅色交通站等專(zhuan) 題展館群,汕頭市的曆史名片再次被擦亮。
近年來,廣東(dong) 積極探索曆史建築保護利用新路徑、新模式和新機製,有序更新老城區,推動老城區煥發新活力。今年5月,廣東(dong) 省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廳組織召開全省城鄉(xiang) 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工作專(zhuan) 題會(hui) 議,要求推動城鄉(xiang) 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工作與(yu) 深入實施“百千萬(wan) 工程”、綠美廣東(dong) 生態建設相結合,改善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人居環境質量。今年6月,廣州市新修訂了《廣州市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在全國率先通過市級立法確立城鄉(xiang) 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通過立法賦能曆史文化名城高質量發展。
未來,廣東(dong) 將繼續不斷探索城市更新與(yu) 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wei) 根基,以創新的思維和開放的心態,不斷激發著新的活力,讓曆史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
南方網、粵學習(xi) 記者 劉單燕 許萌萌 楊政芳 黃小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