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互聯網日益成為(wei) 文明互鑒的新平台。如何發揮互聯網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中的作用,共建網上文化交流平台,推動不同文明包容共生,成為(wei) 重要課題。
11月21日,由中國外文局、中國新聞社主辦,中國新聞網、中國網、微博協辦的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hui) 烏(wu) 鎮峰會(hui) 互聯網文化交流互鑒論壇在浙江烏(wu) 鎮舉(ju) 行。中外網絡文化領域有關(guan) 專(zhuan) 家學者、國際組織負責人、中外文化交流傑出案例的參與(yu) 者、網絡大V、互聯網企業(ye) 負責人等各界代表圍繞“促進網絡文化交流互鑒 推動世界文明繁榮發展”主題展開交流分享。
中歐論壇創始人、中歐美全球倡議發起人高大偉(wei) 認為(wei) ,全球化是一個(ge) 持久且不斷演變的過程,尤其在網絡時代,它使世界更加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互聯網讓不同文明的人們(men) 互相交流,促進對話與(yu) 理解。他呼籲以人類尊嚴(yan) 和共同利益為(wei) 基礎,開辟一條倡導包容、開放和相互理解的道路,讓全球化和網絡發展惠及更多人。
01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
用“新”講好中華文明故事
在主題演講環節,中國新聞社融媒體(ti) 中心主任、中國新聞網總編輯吳慶才用三個(ge) “新”來分享如何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即建構中華文明敘事新體(ti) 係,既麵向曆史、麵向現實、麵向未來,又融通中外;探索以文載道新技術,促進厚重的中華文化“動起來”、“活起來”、“走出去”;搭建人文交流新平台,激發人員往來、人文交流中蘊藏的傳(chuan) 播效能。
比利時前駐華大使帕特裏克·奈斯認為(wei) ,歐洲和中國擁有引領世界的技術和資源,可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全球生態係統的崩潰。互聯網等新興(xing) 技術在加深國家間依存關(guan) 係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技術推動了全球化進程,促使參與(yu) 方超越短期的國家利益,而中國在其中起著關(guan) 鍵作用。
談及文明交流互鑒,杭州國家版本館館長吳雪勇表示,建設國家版本館是文明大國建設的基礎工程,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標誌性文化工程。杭州館致力收藏、保護和研究的同時,充分發揮版本在文明交流互鑒中的獨特作用。兩(liang) 年來,杭州國家版本館累計征集各類版本360多萬(wan) 冊(ce) (件),實施珍稀雕版保護工程德格印經院院藏保護項目,並建設古版畫數據庫項目。
北京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理事、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中國國際顧問委員會(hui) 創始人梁周洋表示,每次她走訪一處曆史遺址,特別是在家鄉(xiang) 北京,都會(hui) 被古代木質建築的輝煌所感動。她認為(wei) ,唯有尊重自身的文化遺產(chan) ,弘揚真實的體(ti) 驗和價(jia) 值,才能將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推廣到世界舞台。
當前,社交媒體(ti) 借助互聯網的東(dong) 風發展壯大,在文明交流中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微博政府媒體(ti) 事務副總裁、總編輯陳麗(li) 娜從(cong) 三個(ge) 方麵分享了社交媒體(ti) 在文明互鑒中的嚐試和經驗:社交媒體(ti) 為(wei) 國際交流提供了全新平台,助力世界文明和諧共生;搭建友好溝通平台,助力中外人文密切交往;發揮信息傳(chuan) 播價(jia) 值,助力中華文化揚帆出海。
美國學者、“漢字字源”網站創始人斯睿德談到了自己多年來推動古漢字計算機化的經曆。2002年,他建立並運行了他的網站,輸入任何一個(ge) 漢字,就可以看到它過去3500年的曆史。如今,他正用視頻方式講漢字。“50年前,很少有外國人有興(xing) 趣學習(xi) 說中文,更不用說學習(xi) 閱讀中文,甚至理解古文字了。現在成千上萬(wan) 的外國人都在學習(xi) 漢語,甚至是粵語和閩南語。我希望繼續成為(wei) 漢字曆史故事的一部分。”
02
開放與(yu) 包容:
拓展文明對話新路徑
“音樂(le) 和互聯網,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國樂(le) 藝術家、當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方錦龍表示,2018年,他在一檔節目裏演奏了中國的古老樂(le) 器,用自己複製的當代五弦琵琶演繹了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音樂(le) 。視頻在網上引起巨大反響,短短幾天全平台瀏覽量破億(yi) 。從(cong) 此他緊緊擁抱互聯網、推廣國樂(le) ,在演出的同時講述賈湖骨龠、簧、琵琶等故事,致力於(yu) 讓中華民族音樂(le) 飛得更高、更遠。
北京語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研究員範狄表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全球聯係更加緊密,文化交流更加深入。“在中國長期生活讓我領悟到:雖然中西文化不同,但彼此的共同點更加重要。普通人有共同願望和經曆,共同麵對不確定與(yu) 脆弱,同享歡樂(le) 與(yu) 痛苦。網絡幫助我們(men) 消除成見,深入了解彼此,發現共同之處,認同共同的價(jia) 值。”
“我希望站在外國人的視角,記錄當下這個(ge) 世界轉折的風口,記錄中國偉(wei) 大的發展曆程,創作出更多有深度、有溫度的中國故事。”中國外文局中東(dong) 歐與(yu) 中南亞(ya) 傳(chuan) 播中心欄目主編愛麗(li) 克斯 波茲(zi) 達耶娃說,這些年無論是邊遠地區的廣袤田地,還是人潮湧動的繁華都市,中國各地閃爍著新質生產(chan) 力的光芒。除此之外,我體(ti) 會(hui) 到中國在追求科技發展的同時,還不斷地跟各國分享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近年來短劇出海成為(wei) 一種新業(ye) 態。“通過短劇出海等新業(ye) 態講好民族融合的中國故事,是快手持續探索的領域。”快手科技副總裁徐靜芸結合實踐經驗,談到如何以短視頻和直播創新文明對話的時代表達。她介紹,憑借豐(feng) 富多元的內(nei) 容生態、龐大的用戶基礎和高效的傳(chuan) 播機製,快手等短視頻直播平台已成為(wei) 眾(zhong) 多網絡文化現象的發源地。
“顯然,當今最強大的工具之一就是互聯網。我最初也是通過我師父發布在網上的視頻了解到武當山的。在開始教學後,我也開始錄製課程和教學視頻,與(yu) 我的學生以及對這些傳(chuan) 統實踐感興(xing) 趣的群體(ti) 分享。”中外短視頻博主傑克·平尼克表示,他最大的希望是,即使人們(men) 無法親(qin) 自來到武當山,也能通過網絡體(ti) 驗到武當山的一角。如果他們(men) 無法來山中,那便將武當山帶給他們(men) 。
03
融合與(yu) 發展:
搭建文明交流互鑒“數字橋”
“文化讓科技更有溫度,科技讓文化更有廣度,交流讓文明更有亮度。”騰訊公司總編輯、公共政策副總裁朱殿君表示,一批數字文化新業(ye) 態成為(wei) 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以喜聞樂(le) 見的表達方式、貼合年輕人的文化視角,從(cong) “賣得出去”到“走得進去”“留得下來”,成為(wei) 文化出海“新三樣”。
“我始終認為(wei) ,音樂(le) 是一艘船,可以承載許多表達,文化便是其中之一。”馬來西亞(ya) 華人青年歌手尤長靖表示,作為(wei) 一名華人音樂(le) 人,他希望用音樂(le) 連接中馬兩(liang) 國文化,在綜藝節目裏參與(yu) 的舞台中,《鐵衣》融合了中國的非遺舞獅文化,《求不來》融合了閩南文化……他認為(wei) 音樂(le) 能夠讓年輕人不僅(jin) 聽到旋律,更能通過這些旋律,發現中華文化的寬度和曆史的厚度。
“好故事的力量可以跨越山海,生生不息。”閱文集團副總裁謝蘭(lan) 芳表示,過去20年,中國首創的網絡文學以天馬行空的創意故事,被全世界廣泛關(guan) 注。從(cong) 曆史題材的合縱連橫、問鼎中原,到現實題材的書(shu) 寫(xie) 時代、關(guan) 照生活,從(cong) 玄幻題材的陰陽五行、四海八荒,再到言情題材的花前月下、才子佳人,這些引人入勝的故事是全球共通的語言。互聯網帶來的數字紅利,讓好故事有了創新的符號表達;開放的生態合作,為(wei) 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注入新鮮活力。
“我發了無人駕駛出租車,AI數字人,刷臉刷掌支付這些內(nei) 容之後,我的外國粉絲(si) 都特別驚訝,跟我說想不到中國的科技竟然發展得這麽(me) 快,像進到了未來的科幻世界一樣。”中國外文局亞(ya) 太中心泰國籍專(zhuan) 家、自媒體(ti) 網紅達人張愛玲說,在泰國生活的時候,一些年輕人並不太了解真正的中國。“所以我希望通過網絡平台,以一個(ge) 本地人的視角介紹更接地氣的中國。”
“像是美國電影、日本動漫、韓國娛樂(le) 節目和音樂(le) 等,其實都在無形中傳(chuan) 播各自文化,我們(men) 又何嚐不能這麽(me) 做呢?”榫卯主題遊戲《匠木》製作人、東(dong) 極六感創始人田海博認為(wei) ,遊戲作為(wei) 一種兼具互動性、傳(chuan) 播性、受眾(zhong) 麵廣和門檻低等特點的娛樂(le) 方式,很適合作為(wei) 傳(chuan) 播文化的載體(ti) 。“由衷地希望通過遊戲這一趣味性高的新興(xing) 媒介作為(wei) 載體(ti) ,能促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