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老家新設“記”|台灣青年楊慶宜:回到故鄉 像“小水滴”般匯入主河

發布時間: 2024-11-22 14:15:00 來源: 荔枝新聞

  編前語:

  兩(liang) 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liang) 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

  《老家新設“記”》記錄台灣青年與(yu) 大陸老家的“雙向奔赴”,珍藏鄉(xiang) 情的血脈相牽,感受家鄉(xiang) 的新顏蝶變。以青春之名,跨越海峽,尋根、尋夢。

  在台灣也有一個(ge) “景德鎮”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十多年前一首《青花瓷》讓從(cong) 小生長在台北的楊慶宜,第一次對海峽另一邊的城市景德鎮有了模糊的印象。

  長大後楊慶宜多次隨兩(liang) 岸交流團來到景德鎮。這次她作為(wei) 組織者之一,帶著十餘(yu) 位台灣青年和“首來族”,參加海峽兩(liang) 岸景德鎮陶瓷交流活動。去年,作為(wei) 台北市江西同鄉(xiang) 會(hui) 青年部團長,楊慶宜組織台灣青年來南昌參加海峽兩(liang) 岸青年學生交流營。期間,她收到了來自南昌職業(ye) 大學的工作邀請,成為(wei) 一名教師。

  楊慶宜隨老師學習(xi) 瓷畫創作

  景德鎮在江西,楊慶宜的祖籍於(yu) 都也在江西,從(cong) 小她就時常聽爺爺聊起於(yu) 都老家的各種往事,對這片土地有種莫名的親(qin) 切。巧合的是,《青花瓷》的詞作者方文山和她一樣,祖籍也是於(yu) 都。方文山把鄉(xiang) 梓之情寫(xie) 進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歌詞裏,楊慶宜則帶著一批又一批年齡相仿的青年人回到老家,“大陸真的很大很漂亮,但僅(jin) 憑我自己一個(ge) 人的力量難以讓更多人知道,所以我很樂(le) 意去辦兩(liang) 岸交流的活動。”楊慶宜說。

  楊慶宜和三名“首來族”青年

  在台灣逢甲大學讀大四的林誌穎計劃著下個(ge) 學期去上海同濟大學交換,得知這次活動後,從(cong) 未到過大陸的他決(jue) 定報名前來熟悉一下大陸的環境。在景德鎮參觀交流的幾天裏,林誌穎“解鎖”了很多新體(ti) 驗,進行瓷畫創作、體(ti) 驗古鎮傳(chuan) 統生活、觀看仿古實景演出等等,“從(cong) 前隻出現在照片上的古城就這樣真實地出現在了我的眼前”,走在景德鎮浮梁縣瑤裏古鎮的木板橋上,林誌穎不禁感慨。

  詹琬婷教小朋友做陶藝 受訪者供圖

  這次參加陶瓷交流活動的,除了楊慶宜組織的台灣青年以外,還有來自台灣新北市鶯歌區的陶瓷藝術家們(men) 。鶯歌素有“台灣景德鎮”之稱,詹琬婷的父母在鶯歌經營著一家陶瓷工廠,她從(cong) 小在廠區裏玩著泥巴長大,後來成立了自己的有動陶工作室。這次活動她帶來作品《島嶼》參展,用陶土捏出了台灣和周圍島嶼的模樣。

  在詹琬婷看來,這樣的交流活動對於(yu) 兩(liang) 岸互相“看見”彼此十分有意義(yi) :“景德鎮和鶯歌有很多重疊的製瓷文化和曆史,景德鎮的製瓷淵源更悠久,在人才培養(yang) 、傳(chuan) 承方麵做得很紮實。鶯歌的陶瓷產(chan) 業(ye) 與(yu) 創作麵貌正在經曆代際融合,並從(cong) 東(dong) 西方文化及傳(chuan) 統與(yu) 當代藝術表現中吸收養(yang) 分,期望兩(liang) 岸在創作、技法方麵可以有更多的交流。”

  做兩(liang) 岸交流的小小使者

  11月6號,楊慶宜收到了一份珍貴的禮物,是學生們(men) 為(wei) 她特別定製的一塊蛋糕,上麵寫(xie) 著“慶宜 一周年快樂(le) ”,那天是她在南昌職業(ye) 大學工作滿一年的日子。目前她就職於(yu) 學校的電商產(chan) 業(ye) 學院,負責直播間企業(ye) 引進工作,以及參與(yu) 策劃組織兩(liang) 岸各類交流活動。

  楊慶宜(第二排左三)和台灣青年回贛州老家尋根 受訪者供圖

  2016年,楊慶宜第一次隨同鄉(xiang) 會(hui) 來到江西,先後踏訪南昌、廬山、婺源等地。從(cong) 摩天高樓到田園鄉(xiang) 居、名山大川,她看到了江西多元的美,也是從(cong) 那時起,一顆“想要做促進兩(liang) 岸交流小小使者”的種子在她心裏生根發芽。

  三年後,她首次以組織者的身份參與(yu) 籌劃交流活動,帶數十名同是贛州籍的青年一代回到大陸尋根,首站選擇了她的於(yu) 都老家所在地贛州。令她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年長的外婆為(wei) 了看看她許久未見的外孫女,特地從(cong) 縣城顛簸了三個(ge) 多小時趕到贛州,祖孫倆(lia) 一見麵就相擁而泣。

  眼前的一幕,不由得讓楊慶宜回想起2011年初次跟隨爺爺回於(yu) 都老家探親(qin) 的情景。“血緣的聯結是很微妙的,之前和大陸的家人們(men) 隻是透過照片去認識彼此,但一見麵時空的隔閡就被瞬間打破了,大家都很感動,也很珍惜能有這樣的緣分。”楊慶宜回憶說,那次在老家翻閱族譜,她第一次知道了自己名字中“慶”字的由來,於(yu) 都鄉(xiang) 間生活的點滴、綠皮火車的初體(ti) 驗都被她牢牢記在了心裏。

  兩(liang) 岸交流活動中給同行的小夥(huo) 伴過生日 受訪者供圖

  幾年後帶同齡人再次回贛州時,楊慶宜驚訝於(yu) 老家發展速度之快,更多的高樓拔地而起,從(cong) 前多次航班中轉以及飛機、火車之間的接力換乘被兩(liang) 小時直飛航班取代。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物理上,老家的距離都在一點點縮短。在她看來老家新設“記”或許重在記錄,持續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大陸。

  台灣有我成長的印記 大陸是我的根

  在南昌工作生活的這一年裏,楊慶宜漸漸養(yang) 出了一個(ge) “江西胃”,烤魚、辣椒炒肉、拌粉,一切鹹辣口味的美食都成了她的心頭所愛。一有假期,她總會(hui) 安排上一趟旅程,“我想要走遍大陸的每一個(ge) 地方,正在從(cong) 每個(ge) 省份開始打卡”。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熱播讓她愛上了風景秀麗(li) 的雲(yun) 南,並將其作為(wei) 了下一趟旅程的目的地。

  不久前,得知喜愛的歌手周深要來南昌開演唱會(hui) ,她早早就定好了鬧鍾準備搶票,遺憾的是沒拚過網友們(men) 的手速。早年看周深的綜藝首秀時,楊慶宜就被他獨特的嗓音所吸引,還和朋友“打賭”他以後一定會(hui) 紅。在楊慶宜看來,周深溫柔的歌聲有種治愈的力量,總能在某些想家的時刻給她許多安慰。

  兒(er) 時的楊慶宜與(yu) 爺爺合影 受訪者供圖

  一年獨自打拚的生活,讓她對最親(qin) 的爺爺有了更多感同身受的理解。數十年前,身為(wei) 教師的楊爺爺遠離家鄉(xiang) 前往台灣,“我爺爺非常辛苦的,他那時候什麽(me) 都沒有,但靠著自己的努力,盡可能讓大陸和台灣兩(liang) 邊的家人都能過得更好”。她相信自己可以像爺爺那樣,縱使平凡,也一定能靠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片天來,“就像毛不易歌裏唱的那樣,往前吧,帶著你的夢。”

  從(cong) 做兩(liang) 岸交流活動起,楊慶宜被問及最多的就是為(wei) 什麽(me) 如此執著於(yu) 這項事業(ye) ,起初她自己也不太說得清楚究竟是怎麽(me) 想的,但這一年來楊慶宜在和大陸親(qin) 人相處的過程中,有了更多的感觸,“爺爺一輩子都在為(wei) 了給予兩(liang) 邊家人更好的物質生活、讓兩(liang) 邊家人能有更多的交流而努力,大陸的家人也給了我很多力量,我想要將這種感情放大,讓台灣和大陸的人們(men) 能走得更近,更加了解彼此。”

  這些年,楊慶宜大大小小組織了十多次海峽兩(liang) 岸青年交流活動,身邊也有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向她谘詢起大陸生活的方方麵麵,或是有關(guan) 出遊的事項,或是想來尋找發展的機遇。給朋友們(men) 答疑解惑時,她總是由衷地開心,“兩(liang) 岸的年輕人去實際接觸、實際認識,才能更好地了解彼此,在原本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臨(lin) 別前,楊慶宜講起了一個(ge) 關(guan) 於(yu) 贛江的故事。贛江由章江和貢江匯聚而成,很巧的是兩(liang) 條江的交匯處就在她的老家贛州,她覺得自己就像這江水一般,“我身上有台灣成長的印記,祖籍江西是我的根,它們(men) 匯聚在一起構成了我這個(ge) 獨特的個(ge) 體(ti) 。而現在我又像是經過鄱陽湖而匯入長江、最終奔流入海的贛江一樣,跨過海峽來到大陸,就像一個(ge) 小水滴般匯入主河,進而奔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