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yun) 。”一千多年前,唐代詩人徐夤如此描述龍泉青瓷。
溪頭村金品龍窯“不滅窯火”龍窯準備燒製,匠人開始點火燒窯。新華社發
作為(wei) 全球首個(ge) 陶瓷類人類非遺“龍泉青瓷傳(chuan) 統燒製技藝”的近現代傳(chuan) 承地,坐落在浙江西部山區的麗(li) 水龍泉市寶溪鄉(xiang) 溪頭村,自清朝道光年間開始龍泉青瓷傳(chuan) 統燒製以來,至今“窯火”不滅。
不久前,在哥倫(lun) 比亞(ya) 卡塔赫納舉(ju) 行的聯合國旅遊組織執行委員會(hui) 第122次會(hui) 議上,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遊鄉(xiang) 村”名單,浙江溪頭村成為(wei) 中國入選的7個(ge) 鄉(xiang) 村之一。
初冬,漫步於(yu) 溪頭村,隨處可見的瓷片小道、青瓷微景觀等文化元素,無不在述說曆史。依山而建的7座古龍窯,是現今世界上保存完好的最大古龍窯群,它們(men) 曆經風雨、窯火不熄,一直“活”在當地百姓的生產(chan) 生活中。
依托青瓷文化,當地建立了“不滅窯火”共富工坊,打造瓷源文化傳(chuan) 承空間、現代藝術創作基地、瓷藝特色文化節慶等旅遊品牌,不僅(jin) 吸引了國內(nei) 外遊客紛至遝來體(ti) 驗中華文化之美,很多在外燒製青瓷的師傅也紛紛返鄉(xiang) 製瓷,這個(ge) 偏遠小山村慢慢熱鬧起來。
龍泉青瓷傳(chuan) 統燒製技藝傳(chuan) 承人、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陳克萍是第一批回村複興(xing) 村莊的青瓷大師,她頗有感觸地說,這些年,溪頭村不僅(jin) 把龍泉青瓷傳(chuan) 統龍窯燒製技藝恢複光大,而且還把“不滅窯火”做成響當當的文旅IP。“如今,溪頭成為(wei) 世界‘最佳旅遊鄉(xiang) 村’,作為(wei) 土生土長的溪頭人,我感到無比自豪。”
如果說古龍窯、青瓷作坊勾勒出溪頭村底蘊深厚的傳(chuan) 統人文風貌,那麽(me) 竹建築群、當代青瓷藝術館等則營造出開放包容的創新人文意境。
對溪頭村村民來說,2016年10月1日是難忘的一天。這一天,一場聲勢浩大的“不滅窯火”活動在古龍窯邊舉(ju) 行。而在村莊的另一頭,“竹建築雙年展”盛大啟幕。
溪頭村竹建築文創生活社區局部。新華社記者 韓傳(chuan) 號 攝
2013年初,策展人葛千濤帶著11位建築師來到寶溪鄉(xiang) 。在龍窯邊的漫山竹林中,他們(men) 與(yu) 當地村民對話交流,被鄉(xiang) 村獨特的魅力深深打動。
“眼下,城市化帶來的‘千城一麵’現象正迅速蔓延至城鎮鄉(xiang) 村,而事實上中國的農(nong) 村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和多樣性。”葛千濤說,漫山遍野的毛竹,是溪頭村的特產(chan) ,也是取之不盡的建材,竹建築的構思應運而生。
緊接著,設計師們(men) 聯手用竹子打造了一個(ge) 充滿設計感的竹藝村落——龍泉國際竹建築文創生活村落。
圖為(wei) 溪頭村國際竹建築村落16個(ge) 建築單體(ti) 之一“時光隧道橋”。新華社發
在溪頭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曾誌華看來,這些竹建築用“最鄉(xiang) 土的材料、最前衛的線條,在山鄉(xiang) 作了‘最世界’的表達”,展現了綠色環保的理念,也成了該村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新“爆點”,每年都吸引大批遊客紛至遝來。
瓷光述千秋,竹影頌新韻。在這個(ge) 浙西小山村,“青瓷”與(yu) “青竹”交互生長、和諧共融,構建出新時代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獨特樣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