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明確未來3年糧食節約減損路線圖。在糧食節約行動取得成效的基礎上,聚焦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和裝備,強化標準引領,有效整治糧食“跑冒滴漏”,把糧食生產(chan) 、儲(chu) 存、運輸、加工損失率控製在國際平均水平以下。
糧食損失浪費與(yu) 農(nong) 業(ye) 現代化水平不高有關(guan) 。今年我國糧食產(chan) 量有望首次突破1.4萬(wan) 億(yi) 斤,為(wei) 保障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但糧食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還存在機收水平不高、儲(chu) 存條件差、運輸設施不完善、加工技術落後等問題。據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估算,我國每年在收割、運輸、儲(chu) 存、加工過程中損失的糧食超過6%。做好各環節減損等於(yu) “綠色增產(chan) ”,不僅(jin) 可以增加糧食有效供給,還可以減少資源消耗,促進農(nong) 業(ye) 綠色可持續發展。
強化糧食機收減損。收獲環節是糧食生產(chan) 過程中損失較大的一個(ge) 環節。我國主糧作物收獲基本實現機械化,但機收質量不高,節約減損還有空間。應不斷提高糧食收獲機械化、標準化、智能化水平,推動收獲機、烘幹機研發製造進一步高端化,為(wei) 收獲減損提供裝備支撐。加強專(zhuan) 業(ye) 機手培訓,提高農(nong) 機手規範操作能力,為(wei) 糧食機收減損提供人才支撐。
減少糧食儲(chu) 存損失損耗。糧食收獲後,一般會(hui) 階段性儲(chu) 存在農(nong) 戶手中,儲(chu) 存過程中容易發生黴變、蟲害等問題。各地應積極引導農(nong) 戶科學儲(chu) 糧,從(cong) 場院曬糧向機械化烘幹轉型,從(cong) “地趴糧”向立體(ti) 儲(chu) 糧轉型,從(cong) 分散儲(chu) 糧向集中儲(chu) 糧轉型。政策性糧食保管得好不好,直接關(guan) 係糧食安全。我國深入實施綠色倉(cang) 儲(chu) 提升行動,高大平房倉(cang) 、立筒倉(cang) 、淺圓倉(cang) 成為(wei) 主流倉(cang) 型,廣泛采用綠色儲(chu) 糧技術,信息化監管實現全覆蓋,國有糧庫儲(chu) 藏周期糧食的綜合損失率降到1%以內(nei) 。
加強糧食運輸減損。糧食運輸貫穿糧食從(cong) 生產(chan) 到消費的各個(ge) 環節,每年大量糧食從(cong) 產(chan) 區運往銷區。過去,糧食運輸主要用麻包袋裝,成本高、效率低、損耗大。現在通過不斷完善糧食運輸基礎設施,深入推進鐵路專(zhuan) 用線、專(zhuan) 用碼頭、散糧中轉及配套設施建設,推廣鐵水聯運接卸技術和散糧運輸裝備,逐漸實現散儲(chu) 、散運、散裝、散卸“四散化”運輸,成品糧多以集裝箱、噸袋或小包裝運輸為(wei) 主,有效降低糧食運輸中的損耗。
減少糧食加工損失。我國糧食加工環節存在過度加工、加工初級產(chan) 品多、精深加工產(chan) 品少等問題,糧油出品率低、副產(chan) 物綜合利用不足,糧食資源浪費嚴(yan) 重。隨著消費需求升級,人們(men) 走出過度追求精米白麵飲食誤區,全穀物消費量明顯增加。應積極引導糧食適度加工,發展全穀物產(chan) 業(ye) ,促進糧食資源高效利用;推動糧食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升級,利用米糠、麩皮、胚芽等糧食加工副產(chan) 物加工生物燃料乙醇、米糠油、膳食纖維、胚芽油等,提高糧食加工副產(chan) 物利用率。深入推動飼料糧減量替代,充分挖掘利用雜糧、雜粕、糧食加工副產(chan) 物等替代資源,緩解玉米產(chan) 需緊平衡和大豆對外依存度高的問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