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謀篇布局的“大寫(xie) 意”,到精謹細膩的“工筆畫”,10多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從(cong) 中國倡議走向國際實踐,在一個(ge) 個(ge) “盡精微”的項目中取得實打實的合作成果,將“致廣大”的宏偉(wei) 願景變成生動現實。
山海萬(wan) 裏,同舟共濟。共建“一帶一路”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會(hui) 製度和發展階段的差異,開辟各國交往新路徑,搭建國際合作新框架,匯集人類共同發展最大公約數,為(wei) 變亂(luan) 交織的世界增添了寶貴的確定性和穩定性。
行人間正道
薩旺來自老撾北部琅勃拉邦,目前在首都萬(wan) 象一家酒店做咖啡師。“以前從(cong) 琅勃拉邦到萬(wan) 象要花10多個(ge) 小時,自從(cong) 有了中老鐵路,隻要兩(liang) 個(ge) 小時,既省時又省心。”他說,“這條鐵路不僅(jin) 帶來了更多工作機會(hui) ,也讓我們(men) 的未來充滿了希望。”
穿山嶺、越江河,北起昆明、南至萬(wan) 象的中老鐵路,讓路途不再遙遠。
2023年4月15日,中老鐵路列車駛出老撾萬(wan) 象站。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中老鐵路是共建“一帶一路”標誌性項目。據負責老撾段運營的老中鐵路有限公司介紹,開通運營近三年來,中老鐵路老撾段發送旅客超700萬(wan) 人次,其中國際旅客逾30萬(wan) 人次,發送貨物超1000萬(wan) 噸。
“中老鐵路給老撾人民帶來福祉,為(wei) 國家發展注入動力。”老撾國家工商會(hui) 執行副會(hui) 長道旺·帕占塔馮(feng) 說,這條“黃金線路”不僅(jin) 助力老撾礦產(chan) 和農(nong) 產(chan) 品出口,還促進沿線旅遊業(ye) 興(xing) 旺發展。“老撾因為(wei) 這條鐵路從(cong) ‘陸鎖國’變為(wei) ‘陸聯國’,更借助‘中老鐵路+中歐班列’運輸新模式與(yu) 遙遠的歐洲聯通。”
飛馳的列車,跨越的不僅(jin) 是山河之遠,更是發展阻隔,暢通的不僅(jin) 是人員往來,更是經濟血脈。
11月15日,第10萬(wan) 列中歐班列滿載貨物從(cong) 中國重慶駛向德國杜伊斯堡。
“在中歐班列運行前,不少人認為(wei) ,在中歐之間開通鐵路是一個(ge) 瘋狂的想法。”杜伊斯堡港口集團首席執行官馬庫斯·班恩說,如今,中歐班列已成為(wei) 空運和海運的有效補充,開創了亞(ya) 歐國際運輸新局麵,為(wei) 維護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
班恩說,杜伊斯堡的國際知名度因為(wei) 中歐班列而不斷提升,中歐班列為(wei) 這座城市帶來了更多發展機會(hui) 。中歐班列還帶動多條海陸通道的相互連接,有效提升沿線各國口岸作業(ye) 服務能力和樞紐功能。
放眼世界,共建“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畫卷正不斷鋪展。在尼日利亞(ya) 建成西非第一大深水港萊基港,在烏(wu) 茲(zi) 別克斯坦貫通中亞(ya) 第一長隧道“安格連-帕普”鐵路隧道,在克羅地亞(ya) 架起人們(men) 心中的“夢想之橋”佩列沙茨大橋,在秘魯建成南美首個(ge) 智慧和綠色港口錢凱港……
“這是全球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偉(wei) 大創舉(ju) 。”美國國際問題專(zhuan) 家威廉·瓊斯如此評價(jia) 共建“一帶一路”不斷取得的合作成果。“要致富,先修路。”他引用這句中國俗語說,中國將自身發展的成功經驗分享給世界,找到了一條打破發展瓶頸、走向共同繁榮的正確道路。
利天下民生
“一帶一路”合作故事中,“魯班出海”是充滿青春朝氣的獨特篇章,許多國家的一批又一批年輕人在魯班工坊找到了職業(ye) 方向。
東(dong) 非高原之上,中國企業(ye) 承建的亞(ya) 吉鐵路連接埃塞俄比亞(ya) 與(yu) 吉布提,是非洲首條跨國電氣化鐵路。列車員奧斯曼是吉布提魯班工坊首屆24名畢業(ye) 生之一。他說,得益於(yu) 魯班工坊設立的鐵道類專(zhuan) 業(ye) ,從(cong) 小就希望在鐵路工作的他在中國師傅幫帶下實現了夢想。
“我最強烈的感受是,信息科技是開啟未來的鑰匙。”肯尼亞(ya) 魯班工坊“雲(yun) 計算與(yu) 信息安全”專(zhuan) 業(ye) 學生傑奎琳·莫卡亞(ya) 說。過去三年多,莫卡亞(ya) 不僅(jin) 學習(xi) 專(zhuan) 業(ye) 課程,還參加大量實踐活動,通過了中國華為(wei) 公司數據通信、安全、人工智能等方麵的考試認證。
在“高山之國”塔吉克斯坦,中亞(ya) 地區首家魯班工坊充分考慮國家工業(ye) 化現代化需求,設立了城市熱能應用技術和工程測量技術兩(liang) 個(ge) 合作共建專(zhuan) 業(ye) 。學生阿卜杜洛·哈利莫夫說,已有不少企業(ye) 來學校招聘,在魯班工坊學到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和紮實技術“對我們(men) 未來工作幫助非常大”。
6月14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學生們(men) 在魯班工坊內(nei) 聽塔方老師講解。新華社記者 鄭開君 攝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魯班工坊搭建起“一帶一路”上共促發展的一座座“技術驛站”,成為(wei) 中外職業(ye) 教育合作的閃亮名片。
一株“幸福草”,萬(wan) 家“致富路”。中國菌草已在100多個(ge) 國家落地生根,在脫貧、治沙、畜牧等領域釋放巨大潛力,造福千家萬(wan) 戶。
在太平洋島國斐濟,日前舉(ju) 行的2024(斐濟)中國貿易展覽會(hui) 上,75歲的老人阿盧西奧主動擔任中國援斐濟菌草技術示範中心展台的義(yi) 務講解員。得知菌草中心要來參展的消息,他專(zhuan) 程從(cong) 村裏趕到首都蘇瓦。阿盧西奧說,6年前,中國專(zhuan) 家來到村裏,教大家使用菌草技術種蘑菇,徹底改變了村民們(men) 的命運。“中國專(zhuan) 家幫助我和我的家人那麽(me) 多,我也想盡己所能回饋他們(men) 。”
通過“一帶一路”合作,中國向多個(ge) 國家推廣示範菌草、雜交水稻等農(nong) 業(ye) 技術,助力亞(ya) 洲、非洲、南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區鄉(xiang) 村減貧,促進共建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和農(nong) 民增收。
以天下之利為(wei) 利,以人民之心為(wei) 心。共建“一帶一路”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通過一個(ge) 個(ge) “小而美”“惠而實”的合作項目,聚焦消除貧困、增加就業(ye) 、改善民生,讓發展成果惠及各國人民,為(wei) 世界減貧事業(ye) 和共建國家經濟社會(hui) 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順大勢所趨
從(cong) 南非開普敦驅車約1000公裏,北開普省波斯特馬斯堡鎮一片日照充足的荒地中,一座光塔高高聳立,周圍是數以萬(wan) 計的定日鏡,以同心圓陣列鋪展開去。從(cong) 空中俯瞰,宛如沙漠上的一輪烈日,閃耀奪目。
這是中國企業(ye) 承建的紅石100兆瓦塔式熔鹽光熱電站,是南非最大可再生能源項目之一,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首個(ge) 塔式熔鹽光熱電站項目,今年9月順利實現並網發電。項目全麵投運後,每年將為(wei) 南非電網貢獻約480吉瓦時的清潔電力,可以滿足20萬(wan) 多戶家庭的用電需求。
這是8月20日在南非北開普省拍攝的南非紅石100兆瓦塔式熔鹽光熱電站項目(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譽東(dong) 攝
南非是最早與(yu) 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的非洲國家,雙方在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供應和經濟發展方麵合作深入,孕育了德阿風電項目、奧亞(ya) 混合能源項目、中廣核南非TFC一期光伏項目等一係列項目。
紅石項目南非合作方項目負責人姆托科·恩吉迪說,在南非,多個(ge) 共建“一帶一路”綠色項目幫助當地減少對煤炭等傳(chuan) 統能源的依賴,同時填補了能源缺口,助力南非履行應對氣候變化承諾。
“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為(wei) 共建國家帶來了一座座風電站、水電站、光伏電站,不僅(jin) 推動各國綠色能源轉型,更將豐(feng) 富的自然資源轉化為(wei) 推動社會(hui) 經濟發展的“綠色動力”。
巴西東(dong) 北部塞阿拉州,由中國企業(ye) 投資並主導建設的帕納蒂光伏電站,44.6萬(wan) 個(ge) 太陽能組件整齊排列。電站今年6月正式投產(chan) ,與(yu) 同月在皮奧伊州投產(chan) 的馬蘭(lan) 加圖光伏電站一起組成了大規模光伏項目群。
“這個(ge) 項目是塞阿拉州的一個(ge) 裏程碑,讓這裏豐(feng) 富的日光資源產(chan) 出更多能源、財富和就業(ye) 機會(hui) 。”塞阿拉州州長迪弗雷塔斯說,電站全容量並網後,將為(wei) 35萬(wan) 多戶家庭提供清潔能源,每年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63萬(wan) 噸。
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中國始終將生態保護擺在重要位置。從(cong) 與(yu)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關(guan) 於(yu) 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2017-2022)》,到與(yu) 31個(ge) 國家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夥(huo) 伴關(guan) 係倡議,再到實施綠色絲(si) 路使者計劃,為(wei) 上百個(ge) 發展中國家培訓大量環境與(yu) 氣候專(zhuan) 業(ye) 人才,中國致力於(yu) 同各方攜手完善“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合作機製。
在泰國,中泰聯合承建的詩琳通大壩綜合浮體(ti) 光伏項目實現浮體(ti) 光伏與(yu) 水電設備交替或同時發電;在埃及,中國節水梯田模式成功“複製”運用,助力西奈半島山區涵養(yang) 水源;在埃塞俄比亞(ya) ,中國科研人員推廣“清灌育草、封育輪牧、牧養(yang) 結合”的灌叢(cong) 化草地生態修複與(yu) 生計可持續發展模式……一批批清潔能源和綠色發展項目在眾(zhong) 多發展中國家落地,讓綠色成為(wei) 共建“一帶一路”的鮮明底色。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共建“一帶一路”順應國際綠色低碳發展趨勢,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滿足各方可持續發展需求,充分發揮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節能環保、清潔生產(chan) 等領域優(you) 勢,運用中國技術、產(chan) 品、經驗等推動綠色合作蓬勃發展,為(wei) 共建清潔美麗(li) 的世界注入不竭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