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萬千清流潤民生——譜寫新時代治水新篇章

發布時間: 2024-12-07 09:43:00 來源: 新華社

  水,生命之源,生存之本。一部治水史,折射出中華民族的奮鬥史、中國自古而今的發展史。

  新時代新征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節水優(you) 先、空間均衡、係統治理、兩(liang) 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為(wei) 新時代治水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戰勝一次次洪澇災害,河湖長製全麵建立,江河水質全麵改善,一批跨流域、跨區域重大引調水工程建成通水,國家水網加快建設……全國上下堅決(jue) 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和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治水的各項決(jue) 策部署,治水事業(ye) 不斷取得新成就。

 

  馴水:生命至上

  50年前,新華社記者郭超人在其長篇通訊《馴水記》中寫(xie) 道:為(wei) 了取得生存和發展,人們(men) 不得不同水展開年複一年的戰鬥。

  近些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劇,暴雨和洪澇災害的突發性、極端性、反常性越來越明顯。

  2021年,黃河中下遊發生1949年以來最嚴(yan) 重秋汛;

  2022年,珠江流域北江發生1915年以來最大洪水;

  2023年,海河流域發生1963年以來最大流域性特大洪水;

  2024年,我國大江大河發生26次編號洪水,刷新1998年有資料統計以來最高紀錄。

  麵對洪澇災害的新特點、新挑戰,各級黨(dang) 委政府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殷殷囑托,立足於(yu) 防大汛、抗大險、救大災,提前做好各種應急準備,全麵提高災害防禦能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共同構築起了守護家園的堅固防線。

  2024年7月,陝西秦嶺山區遭遇強降雨,藍田縣輞川鎮的甘家坪等五個(ge) 村受災嚴(yan) 重。

  “眼看著河裏的水漲高了3米多,從(cong) 沒見過這麽(me) 大的雨!還好鎮村幹部提前把我們(men) 轉移到了安全地點。”說起當時的情形,部分村民仍心有餘(yu) 悸。

  一位年邁的村民說,剛開始大家都不願意走,覺得不會(hui) 有什麽(me) 大問題,鎮村幹部極力勸說,果斷組織轉移。沒想到剛到避災點一會(hui) 兒(er) ,家裏的房子就塌了,“多虧(kui) 了他們(men) ,不然我命都沒了!”

  輞川鎮黨(dang) 委書(shu) 記劉娜告訴記者,接到災害性預警信息後,鎮村幹部迅速進村入組,妥善安置危險區域群眾(zhong) ,應轉快轉、應轉盡轉,確保了全體(ti) 人員安全。

  每一場抗洪阻擊戰、攻堅戰,都是一次對抗洪救災能力的檢驗。

  長江三峽樞紐工程(2024年7月20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2024年6月28日,長江中遊幹流九江水文站漲至警戒水位,長江發生今年第1號洪水。九江水文站下遊約10公裏處,是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江洲鎮所在的長江第三大居住島——江新洲,其41公裏長的防洪堤經受著咆哮而至的洪水考驗。

  水位快速上漲。7月2日,江新洲的洪水防禦應急響應升至最高級別的I級,一天需要上千人參與(yu) 巡堤護堤,當地幹部群眾(zhong) 一起上陣,同心合力抗汛。

  眾(zhong) 誌成城,共同奮戰。被洪水包圍的江新洲成功抵禦了今年長江發生的3次編號洪水的襲擊。

  從(cong) 江西省九江市江新洲洲頭鳥瞰江新洲(2024年7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江新洲的安然無恙,既得益於(yu) 當地黨(dang) 委政府領導下的抗洪大軍(jun) 有效守衛,也受益於(yu) 三峽水庫等長江上中遊水庫群的聯合調度和攔洪運用。據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hui) 測算,今年長江發生1號、2號編號洪水期間,三峽水庫攔洪126.8億(yi) 立方米,降低中下遊幹流水位0.7米至3.1米,減輕了沿線防洪壓力。

  兩(liang) 年前的2022年,長江流域遭受曆史罕見氣象水文幹旱後,水利部門實施長江流域水庫群抗旱保供水聯合調度專(zhuan) 項行動,保障了1385萬(wan) 人的飲水安全和2856萬(wan) 畝(mu) 秋糧作物灌溉的用水需求。

  長江流域的防汛抗旱,是全國水旱災害防禦工作的縮影。

  截至2023年底,全國各類水庫從(cong)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200多座增至9.5萬(wan) 座,5級以上江河堤防達到32.5萬(wan) 公裏,大江大河幹流基本具備了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洪水的能力,困擾我國數千年的大水大災難、大旱大饑荒狀況得以消除。

  與(yu) 上個(ge) 十年(2004—2013年)相比,最近十年(2014—2023年),我國年均因洪澇災害死亡失蹤人數減少70%,洪澇災害損失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比例由0.51%降至0.24%。

  全力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執政為(wei) 民理念的最好詮釋!

  調水:民生為(wei) 本

  初冬時節,冀中大地寒氣漸濃。衡水市景縣苦水營村村民付書(shu) 明看著院子裏的7口大水缸,感慨道:“以前喝水全靠這幾口大水缸,南水北調讓它們(men) ‘退休’了!”

  這是位於(yu) 京冀交界處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幹渠(2024年11月14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苦水營村的村名由過去村裏所喝之水苦澀而來。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後,村民告別苦鹹水,喝上了放心的“好水”。

  南水北調東(dong) 、中線一期工程全麵通水以來,累計向北方調水超過765億(yi) 立方米,為(wei) 沿線40多座大中城市、1.85億(yi) 人提供穩定水源。

  郭超人的《馴水記》中寫(xie) 道:“把大量的南水調到北方,徹底改變我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不平衡狀態……這還隻是擺在人們(men) 麵前的一幅理想的畫圖。但是我們(men) 完全可以說,這決(jue) 不是十分遙遠的未來,而是正被人們(men) 雙手創造著的現實。”

  這是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yang) 地陝西省安康市拍攝的漢江景色(2024年11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在新時代,南水北調工程總體(ti) 布局加快完善,國家水網加快構建,更好地實現水資源空間均衡。

  民生為(wei) 上、治水為(wei) 要。在幹旱少雨的西北,水關(guan) 乎發展,更關(guan) 乎生存。不少農(nong) 村群眾(zhong) 吃水難、吃好水難。

  引洮河之水潤澤幹旱大地,甘肅人民期盼了半個(ge) 多世紀。1958年,甘肅曾啟動引洮工程,後因財力、技術等原因停工。時隔48年後的2006年,這一圓夢工程再次啟動。

  在甘肅省天水市拍攝的引洮供水工程楊家灣調蓄水池(2021年9月8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

  2014年底,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成;2021年9月,引洮供水二期工程通水,隴原大地近600萬(wan) 人喝上了幹淨甘甜的洮河水。

  漾漾清流潤民生。

  十多年來,我國2.8億(yi) 農(nong) 村群眾(zhong) 飲水安全問題得到曆史性解決(jue) ,農(nong) 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在內(nei) 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絕大部分農(nong) 牧民告別了下河背水、遠處拉水、靠天吃水的生活。

  如今,一張更加科學的國家水網正在加快形成——

  引江濟淮、引漢濟渭、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等一批跨流域、跨區域重大引調水工程建成通水,環北部灣廣東(dong) 、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吉林水網骨幹工程,黑龍江林海水庫等一批重大水資源配置和調蓄結點工程開工建設……

  護水:人水和諧

  今年夏天,在黃河最大支流渭河詹劉險工的堤壩上,記者遇到了70歲的巡堤員詹水兵。

  說起渭河的變化,這位精神矍鑠的老漢有一肚子話。

  “變化大了!過去就是土土壩、泥泥路,堤壩上是荒草坡,每年巡堤查險,得帶個(ge) 鐮刀先割草。過去造紙廠、化工廠的汙水排入渭河,河裏的抽沙船經常漏機油,河水黑臭惡臭,水裏都沒有魚,人也不願到河邊來。”詹水兵指著旁邊新修的寬闊河堤說,這裏如今成了景觀大壩,傍晚人們(men) 過來乘涼、散步,河邊不時飛來過去少見的白鷺、蒼鷺等水鳥。

  位於(yu) 陝西省延川縣的黃河盤龍灣景色(2020年9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從(cong) 黃河到長江,再到淮河、海河、珠江,記者沿水一路走訪,聽到不少“臭水河”“荒草灘”“斷流河”在近些年整治後大變樣的故事。

  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環境之危、民族存續之危。一段時間裏,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經濟發展,大量汙水直排江河,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江河湖泊受到傷(shang) 害,水汙染問題在不少流域不同程度存在,影響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

  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一場碧水保衛戰在新時代打響——

  河湖長製全麵建立,三江源國家公園設立守護“中華水塔”,母親(qin) 河複蘇行動加快實施,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

  經過多年治理,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ti) 基本消除,江河水質全麵改善,全國水土流失麵積大幅減少,越來越多的河流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遊船在河北雄安新區白洋澱內(nei) 遊覽(2024年5月8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行走各地,記者看到眾(zhong) 多江河煥新、古泉複湧,越來越多的江河恢複生命、流域重現生機,越來越多的河流正在成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親(qin) 水樂(le) 水的幸福河——

  斷流百年的京杭大運河連續3年全線水流貫通,黃河實現連續25年不斷流,永定河、潮白河、滹沱河等一大批斷流多年的河流恢複全線通水,穿行於(yu) 戈壁大漠的黑河尾閭東(dong) 居延海實現連續20年不幹涸。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漏鬥區”華北地區地下水位總體(ti) 回升,白洋澱澱區麵積從(cong) 2017年的170平方公裏擴大到近300平方公裏,水質再現“荷塘葦海、鳥類天堂”勝景。

 

   

  這是在山東(dong) 省棗莊市台兒(er) 莊區拍攝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棗莊段)兩(liang) 岸景色(2023年8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節水:永續發展

  我國以占全球6%的淡水資源養(yang) 育了世界近18%的人口,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jin) 2000立方米左右,遠低於(yu) 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節水的意義(yi) 不言而喻。

  “如果用水思路不改變,不大力推動全社會(hui) 節約用水,再多的水也不夠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如此強調。

  新時代,一場更廣泛的節水運動在全國開展起來。

  黨(dang) 的十八大將“建設節水型社會(hui) ”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黨(dang) 的二十大強調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今年5月1日,我國首部節約用水行政法規——《節約用水條例》正式施行。

  節水優(you) 先。科技創新為(wei) 新時代循環用水節水打開了新大門。

  這是位於(yu) 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區湖北省十堰市的中國能建葛洲壩水務(丹江口)有限公司汙水處理廠(2024年10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伍誌尊 攝

  機械臂“撿”出固體(ti) 垃圾,微生物“吃”掉有機汙染物,次氯酸鈉“殺死”細菌和病毒,經過一整套流程,原本渾濁的汙水變得清澈透明。

  在四川內(nei) 江市謝家河再生水廠內(nei) ,每天都有大量城市汙水通過上述過程淨化。這些再生水除了被用於(yu) 工業(ye) 循環冷卻水,還被用於(yu) 公園景觀補水、道路衝(chong) 洗等,極大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

  在陝西省延安市洛川縣槐柏鎮度古村“飛天”蘋果基地灌溉示範點,節水滴灌係統為(wei) 果樹灌溉(2024年6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有多少湯泡多少饃。”全國各地把水資源作為(wei) 最大的剛性約束,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chan) 。大力推進灌區現代化建設和改造,推廣農(nong) 業(ye) 節水灌溉技術;大力推廣節水工藝和技術,實現工業(ye) 節水減排;從(cong) 嚴(yan) 控製高耗水服務業(ye) 用水……

  農(nong) 業(ye) 是我國的“用水大戶”,占全國總用水量的60%以上。農(nong) 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越高,說明灌溉水利用的效率越好。如今,我國這個(ge) 係數已從(cong) 10年前的0.530升至0.576。

  2014年以來的10年間,我國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增長近一倍,用水總量總體(ti) 穩定在6100億(yi) 立方米以內(nei) 。與(yu) 2014年相比,我國2023年的工農(nong) 業(ye) 用水量分別下降約28%和約5%;萬(wan) 元地區生產(chan) 總值用水量、萬(wan) 元工業(ye) 增加值用水量各降41.7%和55.1%。

  水脈連著文脈,水運連著國運。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在我們(men) 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幾度繁華、幾度衰落。曆史上很多興(xing) 和衰都是連著發生的。要想國泰民安、歲稔年豐(feng) ,必須善於(yu) 治水。”

  治水不僅(jin) 關(guan) 係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也關(guan) 係中華曆史文化的傳(chuan) 承,關(guan) 係中華文明的綿延。

  江河萬(wan) 古流,天地煥新顏。新時代治水,根植於(yu)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在新中國75年來的治水工作中創新發展,將為(wei)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文字記者:沈虹冰、劉詩平、張京品、秦華江、梁建強、劉彤

  視頻記者:趙英博、吳鴻波、潘誌偉(wei) 、周密、李思遠、馬意翀、劉洋、李小波、馮(feng) 媛媛、黃國保、熊嘉藝、魏蒙、邵瑞、張京品、張斌、洛登、洛卓嘉措

  海報設計:潘紅宇

  統籌:郝靜、張虹生、魯金博、吳青昊、郜新鑫、郭興(xing)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