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澳門評選出回歸以來文化事業(ye) 發展25件大事。澳門基本法規定和支持特區政府發展文化事業(ye) 、國家確立澳門“以中華文化為(wei) 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發展定位等入選。
澳門基金會(hui) 行政委員會(hui) 主席、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hui) 會(hui) 長吳誌良表示,回歸以來的25年,是澳門曆史上文化事業(ye) 發展最快、進步最大的25年。經過四分之一個(ge) 世紀的蓬勃發展,澳門文化折射出的繽紛色彩日益閃耀。
中西文化薈萃 和諧共生共榮
11月15日開幕的澳門保利美高梅博物館中,一張西式掛毯訴說著澳門中西文化交流交往的故事。這張有400多年曆史的掛毯,係初代澳門總督馬士加路也所訂製,澳門本地工匠負責其中部分工序;掛毯以希臘神話中著名的特洛伊戰爭(zheng) 為(wei) 主題,左上角的城市圖案又以曆史上一張澳門地圖為(wei) 原型;掛毯的邊沿,還可以看到中國的鳳凰以及花草紋飾。
11月15日,澳門保利美高梅博物館正式開幕。圖為(wei) 觀眾(zhong) 參觀初代澳門總督馬士加路也所訂製的掛毯。中新社記者 鄭嘉偉(wei) 攝
在澳門,這類凝聚著中西方文化的文物古跡還有很多,如媽閣廟前的葡式碎石,鄭家大屋嶺南院落中的西式裝飾等。但在吳誌良看來,澳門文化的魅力絕不隻是遍布全城的西式教堂與(yu) 各類中式廟宇,而是中西文化能長期和諧相處。
“這就是‘人類文明的實驗室’。在澳門,不同文明、文化不僅(jin) 未產(chan) 生衝(chong) 突,還能互相理解、建立合作、共生共榮,某種意義(yi) 上也體(ti) 現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精神。”吳誌良說。
古今元素交融 老城重煥新生
位於(yu) 澳門路環西南部的荔枝碗船廠片區,是澳門僅(jin) 存保存較為(wei) 完整的造船工業(ye) 遺址,在銀河娛樂(le) 集團與(yu) 澳門特區政府合作活化下,近期迎來新的升級改造。
銀河娛樂(le) 集團在船廠片區現有設施和基礎上,新增大型虛擬立體(ti) 空間體(ti) 驗,通過AR(增強現實)技術,參觀者掃描現場二維碼後可漫步於(yu) 船廠內(nei) ,從(cong) 不同角度觀賞船廠舊景,身臨(lin) 其境了解造船工序,提升船廠趣味性和吸引力。
在澳門,這類正在重煥生機的曆史片區還有5處,城市發展與(yu) 曆史傳(chuan) 承正攜手並進。澳門特區政府社會(hui) 文化司司長歐陽瑜表示,未來會(hui) 進一步擴展活化效益,逐步將曆史片區打造為(wei) 澳門獨特的文旅目的地,實現以文化帶動關(guan) 聯領域深度融合發展。
編誌修史治學 厚植家國情懷
10月21日,新中國成立後澳門完成的首部地方誌——《澳門誌·地理分誌》正式發布。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在發布儀(yi) 式上說,期望《澳門誌·地理分誌》的出版,可以裨益教育、承傳(chuan) 文化,培養(yang) 居民對國家和澳門的歸屬感,為(wei) 澳門“一國兩(liang) 製”事業(ye) 行穩致遠培育後人。
10月21日,新中國成立後澳門完成的首部地方誌——《澳門誌·地理分誌》正式發布。(資料照片)中新社記者 鄭嘉偉(wei) 攝
此外,澳門地方史研究在回歸後迅速納入國家大曆史的敘事框架,《清史·典誌》《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和“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等20多部國家級曆史文化大型著作都開設《澳門卷》,清晰闡釋澳門與(yu) 中國內(nei) 地密不可分的曆史聯係與(yu) 邏輯。
澳門科技大學社會(hui) 和文化研究所所長林廣誌說,25年來,“澳門學”研究也更聚焦於(yu) 如何將澳門在過去幾百年中促進中西文明交流交往的經驗總結出來,為(wei) 推動全球文明交流互鑒發揮獨特價(jia) 值,進一步回應國家對澳門的殷切期待。
善用國家支持 未來風光無限
國家對澳門文化事業(ye) 的支持是全方位的,涵蓋政策、資金、文化交流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等多方麵。
國家藝術基金自2021年向港澳地區全麵開放一般項目申報以來,澳門已有30個(ge) 項目獲立項資助,立項率達14%,是全中國平均水平的2倍;實際資助金額超2000萬(wan) 元人民幣。
從(cong) 1999年“盛世風華——北京故宮藏清代康、雍、乾書(shu) 畫器物精品展”到今年的“天下明德——故宮博物院重華宮主題展”,25年間故宮博物院在澳門的年度文物大展從(cong) 未間斷,成為(wei) 澳門居民每年期盼的文化盛事,也見證國家對澳門文化事業(ye) 的支持。
11月28日,“天下明德——故宮博物院重華宮主題展”在澳門藝術博物館開幕。圖為(wei) 出席開幕式的嘉賓參觀展覽。(資料照片)中新社記者 鄭嘉偉(wei) 攝
“幾百年來,澳門形成了中西並舉(ju) 、古今同在的豐(feng) 富曆史文化底蘊,促進了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隻要善用‘一國兩(liang) 製’優(you) 勢和國家支持,澳門未來風光無限。”吳誌良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