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三向奔赴”——粵港澳大灣區從“硬聯通”“軟聯通”走向“心聯通”

發布時間: 2024-12-12 14:14:00 來源: 新華社

  珠江入海,海潮湧動。

  12月11日,粵港澳大灣區又一重大跨海工程——黃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車。

  在粵港澳大灣區,一座座跨江跨海通道飛架,天塹變通途;高鐵飛馳、公路網密布、世界級機場群四通八達……

  一個(ge) 國家、兩(liang) 種製度、三個(ge) 關(guan) 稅區、三種貨幣,有人說粵港澳大灣區徹底改變了一代人的生活習(xi) 慣。

  交通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機製“軟聯通”,正讓大灣區居民“心聯通”。何以“三向奔赴”?新華社記者走進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特質的國際一流灣區尋找答案。

  “硬聯通”:天塹變通途

  伶仃洋上,煙波浩渺、海天一色,港珠澳大橋如同一條巨龍飛騰在湛藍的大海之上。


在珠海拍攝的港珠澳大橋入口(2023年12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自2018年10月建成通車以來,隨著“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落地,這座連接粵港澳三地的大橋不斷刷新車流量和客流量紀錄。港珠澳大橋邊檢站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澳門單牌車日均通關(guan) 量超4100輛次,香港單牌車日均近4200輛次,大橋出入境車流量單日最高超過2.2萬(wan) 輛次。

  港珠澳大橋是“一國兩(liang) 製”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2018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出席港珠澳大橋開通儀(yi) 式,宣布大橋正式開通並巡覽大橋。習(xi) 近平強調:“這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複興(xing) 橋。”


車輛在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等待通關(guan) (2024年4月4日攝)。新華社發(王相國 攝)

  2024年6月30日,大灣區又一備受矚目的超級工程——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建成開通。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來賀信強調:“充分發揮交通開路先鋒作用,促進珠江口東(dong) 西兩(liang) 岸融合發展,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製‘軟聯通’水平,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ti) 化,為(wei) 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wei) 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提供更好服務保障。”


車輛行駛在深中通道上(2024年7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在粵港澳大灣區內(nei) ,跨江跨海通道不斷加密,有6條已經建成通車,分別是1997年通車的虎門大橋、2008年通車的黃埔大橋、2018年通車的港珠澳大橋、2019年通車的南沙大橋、2024年通車的深中通道和黃茅海跨海通道。另有3條分別是建設中的獅子洋通道、規劃中的蓮花山通道和伶仃洋通道。


黃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車後,車輛行駛在黃茅海大橋上(2024年12月1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wei) 攝

  港澳居民探親(qin) 返鄉(xiang) 之路更近、更順了。據不完全統計,平均每5個(ge) 香港人就有1人祖籍江門,每3個(ge) 澳門人就有1人祖籍江門。香港特區立法會(hui) 議員盧偉(wei) 國說,從(cong) 香港出發,驅車經過港珠澳大橋和黃茅海跨海通道,可更快抵達江門台山市。


黃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車後,車輛行駛在黃茅海大橋上(2024年12月1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wei) 攝

  近年來,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硬聯通”不斷提速,為(wei) 灣區一體(ti) 化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暢通了“大動脈”。

  在跨海跨江通道群之外,“軌道上的大灣區”正加速形成“1小時生活圈”。從(cong) 廣州南站出發,乘坐廣深港高鐵隻需48分鍾,就能抵達香港市中心的西九龍站。

  廣州南站(2024年6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從(cong) 這裏出發,乘坐廣深高鐵隻需48分鍾,就能抵達香港市中心的西九龍站。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wei) 攝

  如今,大灣區城市群的多層次軌道交通體(ti) 係不斷完善,已初步形成由國鐵幹線、城際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組成的多層次交通網絡格局,在建和運營軌道交通裏程已超過5400公裏。


高鐵穿行在廣東(dong) 中山鄉(xiang) 村金色稻田之上(2023年6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張鑒來 攝)

  今年5月,粵港澳大灣區最長城際鐵路貫通,形成了一條全長258公裏的交通大動脈,自東(dong) 向西連接了惠州、東(dong) 莞、廣州、佛山、肇慶。“旅客搭乘城際鐵路與(yu) 地鐵一樣便捷,實現隨到隨走,無需提前購票,出行時間更加靈活。”廣東(dong) 城際鐵路運營有限公司車服中心主任工程師張巧說。

  首趟運行的佛莞城際鐵路列車停靠東(dong) 莞麻湧站(2024年5月26日攝)。廣佛南環、佛莞城際鐵路與(yu) 佛肇城際、莞惠城際相連,形成全長258公裏的粵港澳大灣區最長的城際鐵路。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wei) 攝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正崛起世界級機場群。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有7座運輸機場,航線四通八達。今年11月28日,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係統正式啟用,機場整體(ti) 運力將增加50%,每年可處理1.2億(yi) 人次客運量和1000萬(wan) 噸貨運量。


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係統正式啟用後,一架飛機從(cong) 中跑道起飛(2024年11月28日攝)。新華社發

  “三跑道係統啟用,將在進一步增強香港國際航空樞紐競爭(zheng) 力的同時,讓整個(ge) 粵港澳大灣區聯通國際的能力如虎添翼。”香港機場管理局(機管局)署理行政總裁張李佳蕙說。

  “軟聯通”:“一國兩(liang) 製”新實踐

  來自澳門的首批大灣區執業(ye) 律師譚曉紅已在廣州南沙執業(ye) 兩(liang) 年多時間了。成為(wei) 大灣區律師後,她的業(ye) 務更忙了,時常往返於(yu) 廣州、珠海、澳門等大灣區城市。譚曉紅說,希望可以發揮自身所長,助力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及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

  “一國、兩(liang) 製、三法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顯著特點。近年來,內(nei) 地與(yu) 港澳在經濟社會(hui) 領域良性聯動、優(you) 勢互補、發展共促,但在司法領域,三地民商事領域的法律規則和司法實踐都存在差異。

  司法規則銜接的前提,是司法從(cong) 業(ye) 人員深度交流與(yu) 合作。截至今年9月,已經有近500名港澳法律人士取得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ye) 證書(shu) 。他們(men) 往返於(yu) 內(nei) 地和港澳之間,不僅(jin) 提供專(zhuan) 業(ye) 法律服務,也在不斷適應內(nei) 地法律體(ti) 係,融入本地生活。

  “近年來,內(nei) 地與(yu) 港澳司法協助、交流、研討、互鑒等活動不斷增多,有效促進三地增強法治認同、法治共識、法治互信。”廣東(dong) 省高級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長辜恩臻說。

  “灣區標準”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製對接的重要載體(ti) 。2023年4月,廣東(dong) 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香港特區政府工業(ye) 貿易署、澳門特區政府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共同簽署了《關(guan) 於(yu) 共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標準發展的合作備忘錄》,構建起“灣區標準”三地合作機製。

  目前,粵港澳以三地高共性、易融合的重點民生領域為(wei) 切入點,已經共同公布了215項標準,涵蓋食品、中醫藥、交通、養(yang) 老、物流等32個(ge) 領域。廣東(dong) 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標準化處處長鄭文濤說:“我們(men) 以‘同一個(ge) 灣區、同一個(ge) 標準’為(wei) 共同理念,不斷促進大灣區各類要素便捷流動和優(you) 化配置,促進灣區高質量發展。”


來自香港的注冊(ce) 中醫師郭鈞泯(左)在深圳市中醫藥傳(chuan) 承發展研究院為(wei) 病人看診(2023年9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2023年2月,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ye) 合作區迎來了包括“港企貸”在內(nei) 的30條金融改革創新舉(ju) 措。

  “以前,我們(men) 在香港的公司經營記錄和信用記錄,無法用於(yu) 支持在前海注冊(ce) 的公司進行銀行貸款。”港順(深圳)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尤尊尼說,公司是一家入駐前海的港資企業(ye) ,“港企貸”給像它們(men) 一樣的港資小微企業(ye) ,提供了一條跨境融資新渠道。

  今年11月,首批207名香港工程師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工程專(zhuan) 業(ye) 職稱評價(jia) ,取得內(nei) 地相應工程專(zhuan) 業(ye) 的職稱資格。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寧漢豪說,首批試點工程專(zhuan) 業(ye) 的職稱評價(jia) 順利完成,體(ti) 現了國家對香港專(zhuan) 業(ye) 人士的支持和關(guan) 愛,也能讓香港的專(zhuan) 才更好地為(wei) 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今年10月,香港特區政府與(yu) 國家商務部共同簽署協議,在金融、電信、建築、旅遊等領域,進一步降低或取消對香港服務提供者的準入門檻。香港特區政府政製及內(nei) 地事務局副局長胡健民說,這意味著更多香港專(zhuan) 業(ye) 人士可在內(nei) 地取得執業(ye) 資格。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紅鳥碩士班的同學在一起討論(2024年2月攝)。新華社發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堅定依靠改革、開放、創新,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如今,從(cong) 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領域到跨境金融、合作查驗等專(zhuan) 業(ye) 領域,從(cong) 人才跨境往來、車輛跨境通行、數據跨境流通到政務服務跨境合作……粵港澳三地持續擴大規則銜接、機製對接覆蓋麵,逐步打通大灣區居民關(guan) 切的難點堵點。

  “心聯通”:打造“優(you) 質生活圈”

  “記得小時候父母帶我去中山泡溫泉,從(cong) 香港出發一個(ge) 小時到澳門,再轉車到珠海特區,再過關(guan) 轉到中山,從(cong) 香港到中山要走接近一天時間,現在我帶孩子去中山不到一小時就到了。”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hui) 議員霍啟剛說,粵港澳大灣區改變了一代人的生活習(xi) 慣。


這是橫琴澳門新街坊小區設置的澳門政務24小時服務中心(2024年11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年多來,大灣區不僅(jin) 已形成“1小時生活圈”,更構築了“優(you) 質生活圈”。

  走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政務服務中心,156個(ge) 服務窗口可辦理20個(ge) 部門的998項政務服務事項。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商事服務局副局長邱潤華說,政務服務中心最大限度減少企業(ye) 和群眾(zhong) 辦事跑動次數,便利了澳門居民來橫琴就業(ye) 、生活、創業(ye) 。


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在辦理商業(ye) 登記業(ye) 務(2024年11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今年9月,澳門企業(ye) 真健康(廣東(dong) 橫琴)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導航定位微波消融係統”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上市。公司創始人張昊任表示,自2023年公司總部正式搬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後,企業(ye) 發展進入快車道。

  澳門企業(ye) 真健康(廣東(dong) 橫琴)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昊任在介紹“導航定位微波消融係統”(2024年11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11月30日,粵港跨境直通救護車開通。粵港兩(liang) 地牌照救護車可由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點對點通關(guan) 轉運至香港指定公立醫院。此舉(ju) 將大幅降低患者轉運通關(guan) 時間,減少患者在轉運途中的風險。隨著大灣區醫療融合加快,“北上就醫”的港澳居民也日漸增多。

  “當前,廣東(dong) 攜手港澳,以灣區人民健康需求為(wei) 導向,以塑造健康灣區為(wei) 目標,以醫療、人才、藥械三聯通為(wei) 抓手,同頻共振、主動作為(wei)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廣東(dong) 省衛生健康委主任劉利群說。

  在深圳灣口岸深圳一側(ce) ,海關(guan) 工作人員對參加第二次粵港跨境直通救護車演練的救護車進行出境前的查驗(2024年10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據介紹,今年以來,粵港澳三地不斷深化醫療服務規則銜接、機製對接,持續打造優(you) 質高效的衛生健康服務體(ti) 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的“健康灣區”藍圖正在加快塑造成形。

  作為(wei) 中國經濟最具競爭(zheng) 力和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2023年經濟總量突破14萬(wan) 億(yi) 元。

  “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被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評為(wei) 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名。目前,大灣區研發投入強度超3.4%,研發經費投入、發明專(zhuan) 利有效量、專(zhuan) 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zhuan) 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保持全國首位。

  隨著大灣區經濟、科技、文化、民生等領域的合作不斷加深,一個(ge) 宜居宜業(ye) 宜遊的優(you) 質生活圈正在不斷拓展新空間。


在深圳福田口岸,香港居民使用無人機外賣服務(2024年10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目前,超20萬(wan) 名港澳居民在粵工作發展,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yang) 老、失業(ye) 、工傷(shang) 保險超過34萬(wan) 人次,融合發展、共建灣區已成為(wei) 三地居民的普遍共識。三地民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不斷增強。

  展望未來,粵港澳定能攜手打造聯通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走出高質量發展之路、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特質的國際一流灣區。

  海報設計:李夢帆

  統籌:吳凱翔、林革、何雨欣、趙露露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