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8月8日拍攝的澳門半島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張金加攝)
從(cong) 空中俯瞰,澳門像一枝向海生長的美麗(li) 蓮花,綻放在祖國南海的碧波之上。這座美麗(li) 的城市,既是東(dong) 西文化交融之地,也是傳(chuan) 統與(yu) 現代融合之城,更是“一國兩(liang) 製”成功實踐的熱土。
回歸祖國25年來,這朵蓮花破蕾綻放,陸地麵積從(cong) 回歸之初的21.45平方公裏擴大到33.3平方公裏,從(cong) 南海之城發展成為(wei) 國際大都市;這朵蓮花茁壯生長,本地生產(chan) 總值從(cong) 1999年的519億(yi) 澳門元(1澳門元約合0.12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3795億(yi) 澳門元,從(cong) 曾經的動蕩蕭條蛻變為(wei) 如今的繁榮穩定……美麗(li) 蓮花生姿搖曳,向全世界生動展現“一國兩(liang) 製”的強大生命力與(yu) 巨大優(you) 越性。
數百年滄桑,廿五載巨變。澳門在傳(chuan) 承中成長,在創新中發展。回顧過去的四分之一世紀,人們(men) 由衷感歎:這是澳門曆史上發展速度最快、發展質量最高、居民獲得感幸福感最強的時期。
愛國愛澳,是心田流淌出的歌
12月的澳門街頭,處處洋溢著節日喜慶氣氛。道路兩(liang) 側(ce) ,“慶國慶75周年·回歸25周年”的招牌並肩而立,國旗和區旗交相輝映,迎風招展。
25年前的12月20日,澳門同樣沉浸在一片紅綠交織的歡騰之中。市民們(men) 揮舞五星紅旗和綠色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共同慶祝澳門回歸祖國的曆史性時刻。
12月12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暨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澳門漁船大巡遊啟航儀(yi) 式在澳門舉(ju) 行。新華社發
“曆經400多年滄桑的澳門終於(yu) 回到了祖國母親(qin) 的懷抱!”當年回歸活動現場的解說員高錦輝回憶起25年前的場景,情緒依舊激動。
高錦輝如今是澳門培正中學校長。像澳門各大中小學校一樣,培正中學重視從(cong) 製度、課程、教材、師資培訓及活動等層麵全方位推進,力促愛國愛澳傳(chuan) 統薪火相傳(chuan) 。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qin) ……”當時將這首《七子之歌》唱響神州大地的容韻琳正是培正中學小學部學生,而現在她的學弟學妹們(men) 人人會(hui) 唱這首歌。
“這首歌代表著對澳門回歸祖國的喜悅與(yu) 自豪感,我們(men) 會(hui) 不斷將這首歌傳(chuan) 唱下去。”培正中學小學部六年級學生王妤心說。
“愛國愛澳核心價(jia) 值在澳門社會(hui) 居於(yu) 主導地位,是澳門‘一國兩(liang) 製’成功實踐的重要經驗之一。”澳門特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局長龔誌明表示。
如今,澳門所有學校升掛國旗。大中小學各個(ge) 教育階段都有澳門基本法教育的內(nei) 容,國家憲法和澳門基本法被列為(wei) 大學必修課。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hui) 2006年從(cong) 法律上明確了愛國主義(yi) 教育的目標。此外,教育及青年發展工作的多個(ge) 十年發展規劃有序公布,持續深化愛國愛澳教育的內(nei) 涵。
在澳門教業(ye) 中學,有一個(ge) 讓人耳目一新的學習(xi) 平台——“家國天下”澳門曆史文化體(ti) 驗館。體(ti) 驗館通過多媒體(ti) 互動技術將傳(chuan) 統文化融入課程,讓曆史和文化生動有趣,培養(yang) 學生對中華文明的深刻理解和文化自信。
“通過體(ti) 驗館這種別開生麵的方式開展家國情懷教育,體(ti) 現澳門與(yu) 祖國文化相連,能啟發師生汲取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營養(yang) 和智慧,對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具有深遠意義(yi) 。”龔誌明說。
澳門學界五四青年節升旗儀(yi) 式、澳門青年學生軍(jun) 事夏令營、京港澳學生交流夏令營、澳門青少年外交知識競賽……各類貼近學生所需、注重體(ti) 驗的多元化活動持續舉(ju) 辦,厚植澳門青少年家國情懷。
5月4日,澳門學界升旗隊參加“澳門學界五四青年節升旗儀(yi) 式”。新華社發(張金加攝)
如今,造訪澳門的內(nei) 地遊客與(yu) 當地居民接觸,收獲的最直觀感受就是“親(qin) ”:骨肉同胞的親(qin) 切和溫暖,血濃於(yu) 水的親(qin) 情和關(guan) 愛。
“這是澳門居民國家認同感的自然流露。這份熔鑄在血脈裏的愛國之情,離不開一脈相承、不斷夯實的愛國主義(yi) 教育基礎。”澳門中華教育會(hui) 會(hui) 長陳虹說。
煙火市聲,最是動聽凡人歌
入夜,一場穿越時空、流光溢彩的光影盛宴在澳門上演。“光韻緋門”以粉色詮釋澳門社會(hui) 的愛國情感,“極速賽道”動感呈現澳門賽車文化,“撻趣無限”創意展現澳門獨特風味……“2024幻彩耀濠江”以“時空的共融”為(wei) 主題,為(wei) 澳門市民及遊客送上一係列沉浸式夜間娛樂(le) 體(ti) 驗。
夜幕下,第24屆澳門美食節在西灣湖廣場吸引海內(nei) 外遊客和澳門居民在這裏品嚐全球美食,感受澳門“世界美食之都”的魅力;康公廟前地,“四海騰龍耀濠江”花燈藝術展匯聚大灣區優(you) 秀藝術家,讓人沉醉於(yu) 花燈的獨特魅力……
11月24日,市民在第二十四屆澳門美食節遊玩。新華社發(張金加攝)
“澳門是個(ge) 獨特的旅遊目的地,大型盛事、賽事、展覽、表演以及大大小小的節慶活動貫穿整年。”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局長文綺華說。
在內(nei) 地遊客周寶蘭(lan) 眼中,澳門活潑的“人間煙火氣”格外吸引人。在她的遊記中,澳門的街道“充滿了活力與(yu) 生機”,建築物色彩斑斕,“每一麵牆都講述著不同的故事”。
澳門的政府長者公寓尤其引起了她的注意,米黃色與(yu) 白色的外牆在陽光下顯得格外溫馨。“這裏不僅(jin) 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居所,更承載著這座城市對老年人的關(guan) 懷與(yu) 尊重。”
澳門特區政府2020年提出設立政府長者公寓,今年10月15日正式投入服務。公寓位於(yu) 黑沙環新填海區P地段內(nei) ,樓高37層,總計提供1815個(ge) 住宿單位(包括單床房及雙床房)。
首批入住的林先生夫婦由衷認為(wei) ,選擇在這裏養(yang) 老是個(ge) 明智的決(jue) 定,提升了他們(men) 的生活質量。“電梯上下方便,屋子寬敞明亮,食物口味適宜,交通便捷,購物也便利,生活在這裏真是太舒適了。”林太太說。
澳門回歸祖國後,特區政府財政收入持續改善,逐步加大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供給範圍與(yu) 力度。目前,特區政府共有社會(hui) 服務機構及項目293個(ge) ,服務覆蓋社會(hui) 援助、兒(er) 童及青少年、長者安老、康複等範疇。特區政府還通過與(yu) 社會(hui) 服務機構合作,對貧窮家庭、低收入家庭和特定弱勢群體(ti) 等3類貧弱群體(ti) 提供精準扶助。
12月12日,遊客在澳門議事亭前地的聖誕樹前拍照。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回歸祖國前,澳門經濟連續4年負增長,失業(ye) 率超過6%。在中央大力支持下,曆屆特區政府都將促進人民福祉作為(wei) 施政重心,以提振經濟和促進就業(ye) 為(wei) 重要任務。
一連串數據,為(wei) 澳門居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詳實腳注:
——2012年以來,澳門總體(ti) 失業(ye) 率多年保持在2%以下,總體(ti) 就業(ye) 人口月收入中位數由1999年的4920澳門元增加至2023年的1.75萬(wan) 澳門元。
——澳門居民每月僅(jin) 需供款90澳門元,退休後每月最高可領取3740澳門元養(yang) 老金,每年發放13個(ge) 月。符合資格的澳門居民還可享受敬老金、現金分享等福利。
——年滿65歲的澳門永久性居民,平均每月從(cong) 政府享受現金性福利逾6200澳門元。社會(hui) 保障製度還覆蓋失業(ye) 、疾病、出生、結婚等津貼。
——澳門已建成公共房屋單位數目增至57117個(ge) ,95%的社會(hui) 房屋租戶獲豁免繳付租金。七成以上居民住在自購物業(ye) 中,人均住房麵積逾20平方米。
——65歲以上的老人可享受免費醫療,澳門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從(cong) 1999年的77.9歲提高至2023年的83.1歲。
……
“澳門實施15年免費教育。在2022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測試中,澳門15歲學生的總體(ti) 表現排名全球第二。”龔誌明自豪地說。
在澳門大學讀書(shu) 的比利時留學生米奇用“成長中的城市”概括他眼中的澳門:“如果你在20年前、15年前就來過澳門,會(hui) 看到它一直在成長。”
交匯融合,奏響美美與(yu) 共交響樂(le)
在近日開幕的保利美高梅博物館,一張西式掛毯吸引眾(zhong) 多觀眾(zhong) 駐足欣賞。它已有400多年曆史,左上角的城市圖案以一張澳門古地圖為(wei) 原型,掛毯邊沿點綴著中國的鳳凰圖案及花草紋飾。
這是“藍色飄帶——探索神秘海域 邂逅絲(si) 路遺珍”展覽中的一件展品,它和其他眾(zhong) 多文物見證了澳門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曆史。
“澳門是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關(guan) 鍵節點,也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澳門因此沉澱出融匯中西、貫通古今的獨特城市精神。”美高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及執行董事何超瓊說。
“洋船爭(zheng) 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明代以來,澳門因為(wei) 十字門的獨特地理位置及其作用,成為(wei) 海上絲(si) 路的重要中轉點。明中後期,澳門已是國際聞名的貿易港,扮演著聯絡歐、亞(ya) 、非、美四大洲海上貿易航線的中樞港角色。因外貿發達,這個(ge) 小漁村邁入了更大的曆史舞台,發展成為(wei) 繁忙的商業(ye) 城市。
從(cong) 明清時期的商貿港口,到中西文化交匯之地,再到回歸祖國後多元發展的特別行政區,澳門以獨特的人文曆史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men) 聚集於(yu) 此,塑造了獨具特色的習(xi) 俗、禮儀(yi) 、建築、語言和飲食習(xi) 慣。
作為(wei) 節慶之城,澳門每年舉(ju) 辦超過20個(ge) 不同習(xi) 俗的節慶活動,既包括春節、端午節等中國傳(chuan) 統節日,也包括複活節、聖誕節等西方節日。
3月24日,人們(men) 參加“2024澳門國際幻彩大巡遊”。新華社發(張金加攝)
澳門還舉(ju) 辦了許多具有創新特色的節慶項目,如中葡文化藝術節、國際幻彩大巡遊和澳門國際音樂(le) 節。這些活動豐(feng) 富了澳門的文化生活,也促進了國際交流合作和文明互鑒。
今年澳門當選2025年“東(dong) 亞(ya) 文化之都”。在澳區全國政協委員、澳門基金會(hui) 行政委員會(hui) 主席吳誌良看來,澳門獲此殊榮實至名歸。
“幾百年來,澳門作為(wei) 中國對外開放最重要也最持久不斷的窗口之一,對中西文化交流產(chan) 生巨大影響。”吳誌良說,澳門文化的特殊性一方麵在於(yu) 完整保存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特別是嶺南文化的基因,另一方麵在於(yu) 澳門作為(wei) 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之一,成為(wei) 與(yu) 外來文化交流交往的前沿。
回歸祖國後,澳門曆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涵蓋大三巴牌坊、媽閣廟、鄭家大屋、三街會(hui) 館等22座建築物和8塊前地。
漫步澳門曆史城區,會(hui) 看到大三巴與(yu) 哪吒廟比鄰而建,媽閣廟與(yu) 葡萄牙詩人賈梅士雕像也各有朝聖者;坐上巴士和輕軌電車,耳畔傳(chuan) 來粵語、普通話、葡萄牙語和英語的報站名。中西合璧、族群共融的特質,造就了一個(ge) 活色生香的澳門。
“在澳門這麽(me) 小的地方,中西文化長期交流交融,在世界其他地方是罕見的。”吳誌良說,澳門的獨特之處在於(yu) ,形成了不同民族、文化、信仰、宗教在方圓數裏之地和睦相處的一種社區精神。
11月28日,澳門評選出回歸祖國以來文化事業(ye) 發展25件大事。澳門基本法規定和支持特區政府發展文化事業(ye) 、國家確立澳門“以中華文化為(wei) 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發展定位等入選。
這是透過M8澳門八號商業(ye) 都市更新項目玻璃拍攝的周邊街景(11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如今的澳門精彩紛呈,傳(chuan) 統融入現代,老城煥發新生。
澳門回歸祖國以來首個(ge) 商業(ye) 都市更新重建活化項目“M8澳門八號”,突出新舊融合特質,吸引八方客紛至遝來。該項目前身為(wei) 澳門郵電廳職工宿舍,改造後獨特的現代設計與(yu) 古老街區風貌相得益彰,化身為(wei) 澳門城區新的文化商業(ye) 地標。
“‘M’象征澳門(Macau),‘8’代表其周圍環繞著8處世界文化遺產(chan) 景點,是澳門曆史的縮影。”該項目總監賀力文說。
澳門特區政府社會(hui) 文化司司長歐陽瑜表示,特區政府正持續打造澳門曆史片區作為(wei) 獨特的文旅目的地,實現以文化帶動關(guan) 聯領域深度融合發展。“作為(wei) 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澳門擁有得天獨厚的曆史文化優(you) 勢。回歸祖國後,這種文化軟實力逐漸轉化為(wei) 澳門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鬥轉星移,歲月流轉。濠江之畔,潮起潮落;望洋山下,同心前行。如今的澳門,沉睡已成為(wei) 曆史,漂泊不再是命運。這朵“盛世金蓮”,在紅日映照下,必將綻放更燦爛的光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