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立己達人,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和音)

——解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文化基因③

發布時間: 2024-12-25 15:01:00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實現共同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有立己達人、兼濟天下的胸懷,要有“計利天下”“授人以漁”的行動  

  中國古人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拉美也有句諺語,“唯有益天下,方可惠本國”。在亞(ya) 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主席引用這兩(liang) 句話,再次清楚表明中國秉持“各國共同發展才是真發展”理念,歡迎各方繼續搭乘中國發展快車,同中國經濟共同發展。

  古往今來,過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當前,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時間已經過半,落實進度落後於(yu) 預期。全球發展鴻溝拉大,約有7.33億(yi) 人麵臨(lin) 饑餓。隻有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創造全人類共同發展的良好條件,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才能讓人人享有富足安康。

  實現共同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治國有常,而利民為(wei) 本。”中國這句古語,深刻揭示了“治國”與(yu) “利民”之間的辯證關(guan) 係。新時代以來,正是因為(wei)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莊嚴(yan) 承諾“決(jue) 不能落下一個(ge) 貧困地區、一個(ge) 貧困群眾(zhong)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人民勠力同心、艱苦奮鬥,成功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8億(yi) 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提前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中國可以成功,其他發展中國家同樣可以成功。”讀懂中國成功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世界意義(yi) ,關(guan) 鍵是讀懂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

  實現共同發展,要有立己達人、兼濟天下的胸懷。中國自古以來就提倡“仁者愛人,智者利人”,中華民族向來有立己達人、兼濟天下的追求。秉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價(jia) 值理念,中國始終把自身發展置於(yu) 人類發展的坐標係中,始終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將中國的發展同世界的發展統一起來。在攜手各方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進程中,中國堅持合作共贏,致力於(yu) 建設一個(ge) 共同繁榮的世界。埃塞俄比亞(ya) 前總統穆拉圖·特肖梅表示,麵對各國人民需求,習(xi) 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三大全球倡議等重大理念和倡議,同世界各國共享發展紅利。

  實現共同發展,要有“計利天下”“授人以漁”的行動。中國不僅(jin) 追求自身發展,也始終堅定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共同發展。習(xi) 近平主席指出:“我們(men) 倡導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踐行全球發展倡議,目的就是要實現增長機遇的普惠,推動發展道路的包容,讓各國人民共享發展成果,讓‘地球村’裏的國家共謀發展繁榮,讓共贏的理念成為(wei) 共識。”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十屆部長級會(hui) 議上,提出共同構建中阿“五大合作格局”;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hui) 上,宣布中方願同非方開展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的十大夥(huo) 伴行動;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九次峰會(hui) 上,宣布中國支持全球發展的八項行動……中國以實際行動推動全球南方國家共同發展,彰顯中國始終是支持全球發展事業(ye) 的行動派和實幹家。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擘畫了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wei) 藍圖,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ju) 措,為(wei) 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也將為(wei) 各國共同發展開辟廣闊前景。中國全麵取消製造業(ye) 領域外資準入限製措施,首次在全國範圍內(nei) 對跨境服務貿易建立負麵清單管理製度,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製度型開放。外國政要表示,中國追求的不是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同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

  在人類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都不能少。中方將繼續本著合作共贏理念,以中國式現代化新成就為(wei) 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攜手各國推動實現和平發展、互利合作、共同繁榮的世界現代化,譜寫(xie)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新篇章。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