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上三五好友,赴一場文化市集,期待與(yu) 文化“撞個(ge) 滿懷”,成為(wei) 越來越多年輕人娛樂(le) 休閑的新選擇——
年輕人緣何愛逛文化市集
近年來,在城市街角巷尾,文化市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從(cong) 蘇州的雙塔市集,到杭州的武林夜市,再到北京的潘家園夜市,各地市集擠擠挨挨的人群中,年輕人占了大多數。他們(men) 穿梭於(yu) 各個(ge) 攤位間,興(xing) 致勃勃地挑選著心儀(yi) 之物,沉浸在充滿文藝氣息的天地中,期待與(yu) 文化“撞個(ge) 滿懷”。究竟是什麽(me) 原因,讓年輕人對文化市集這般鍾情?
為(wei) 情緒價(jia) 值買(mai) 單
文化市集滿足了年輕人對獨特與(yu) 個(ge) 性的追求,這裏匯聚了各地創作者製作的插畫、陶藝等工藝品,每一件都飽含著匠心,獨一無二。相較於(yu) 在商場和超市購買(mai) 千篇一律的流水線商品,年輕人更渴望在文化市集上淘購彰顯自我、符合自己興(xing) 趣愛好的物件。從(cong) 佩戴在胸前的文創徽章到擺放在床頭的創意擺件,年輕人總能在文化市集上發現讓自己心動之物,那種發現的欣喜如同覓得知音,讓他們(men) 樂(le) 此不疲。
在潘家園夜市,記者遇到一群年輕人,他們(men) 有的正在挑選水晶、琉璃等不同材質的手串,有的在攤位前擺弄“中古玩具”、二手漫畫。
正在買(mai) 手串的小王坦言:“來這就是為(wei) 了買(mai) 個(ge) 自己喜歡樣式的手串,不管價(jia) 格高低,自己喜歡就值。”
“線上購物渠道也有便宜的,為(wei) 什麽(me) 不網購?”記者好奇地問。
“這邊可以自己挑選,感覺到不同手串的手感,還能在手上試戴。”小王認為(wei) ,逛市集重點在“逛”,“逛”帶來的隨機性樂(le) 趣、與(yu) 店主攀談長知識的快樂(le) 、砍價(jia) 成功的成就感以及“撿漏兒(er) ”的驚喜,是網絡購物和超市購物無法相比的。
正在上大一的小耿是潘家園夜市的老主顧,他一兩(liang) 個(ge) 月就來逛一次潘家園,主要是為(wei) 淘“中古玩具”、二手漫畫等。“CD、磁帶和二手遊戲機,更適合去東(dong) 鵬夜市、大柳樹夜市撿漏兒(er) 。”小耿對京城各大夜市的特色門兒(er) 清。他告訴記者,自己就是喜歡這些玩意兒(er) ,而隻有特色文化市集才能滿足自己的愛好和需求。
“你單身,這串‘桃花緣’適合你”“我馬上考研了,我要這個(ge) ‘上岸’手串”……在潘家園夜市一手串攤位前,女孩們(men) 三兩(liang) 結伴,一邊開玩笑,一邊選擇手串。
“你們(men) 真的相信這東(dong) 西能帶來好運?”記者湊上前問。
“當然不能指望一個(ge) 手串就帶來好運,但它至少能夠帶來心理安慰和情緒價(jia) 值。”手腕上疊戴著不同顏色水晶串的小李笑著說道:“這也算是一種心理建設方式。”
夜市上的年輕男生,多流連於(yu) 售賣小葉紫檀手串、綠檀手串、沉香手串的攤位前。“把手串盤出包漿的過程很有成就感。”二十多歲的小嚴(yan) 摩挲著他的小葉紫檀手串說,這些手串不貴,還有美好寓意,對很多年輕人來說,是不錯的消遣之物。
體(ti) 驗人間煙火氣
“到了一個(ge) 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shu) 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場,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le) 趣。”汪曾祺在《人間滋味》中這樣描述逛市集的快樂(le) 。
市集上沒有商場的拘謹,少了寫(xie) 字樓的嚴(yan) 肅,有的是充滿討價(jia) 還價(jia) 聲、歡笑聲的人間煙火氣。漫步其中,能讓年輕人暫時忘卻學業(ye) 、工作、生活的煩惱,讓身心得到放鬆,為(wei) 重新出發積蓄能量。
“我去一個(ge) 地方旅行,就喜歡逛當地的早市,感覺很local(地方化)。”今年十一假日的清晨,林都伊春的升輝市場,外地遊客超過了本地人,其中大部分是年輕人。小林是外地遊客中的一員,她正在一個(ge) 地攤前挑選新鮮的榛子,“這裏的山貨很新鮮,個(ge) 頭也大,有森林的氣息,感覺帶回家當旅遊紀念品很特別”。
“這裏讓人感覺特別溫暖,特別有人情味兒(er) 。”一位曾去過伊春升輝市場的年輕遊客回憶,“東(dong) 北人非常熱情,我在賣藍莓幹的攤位前隨口問了句‘這個(ge) 好吃嗎’,沒想到老板馬上遞給我一把藍莓幹讓我嚐嚐”。逛市集不像線上購物,人與(yu) 人之間的交流更多,跟當地人閑聊幾句,討價(jia) 還價(jia) 兩(liang) 嘴,就好像擺脫了遊客的身份,短暫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這種體(ti) 驗十分美妙”。
從(cong) 伊春升輝市場,到昆明的花市,再到普洱思茅的五一市場,這些頗具人間煙火氣的市集,凝聚著一座城市的城市氣質,是城市生活中最生動的角落。很多市集上售賣草編、燙畫葫蘆、剪紙等特色手工藝品,有的還有糖畫、皮影等非遺技藝表演。逛這些市集能帶給年輕人別樣的文化體(ti) 驗。
逛市集也是一種懷舊,能讓許多年輕人想起小時候跟著長輩趕集的場景,勾起心底的鄉(xiang) 愁。童年趕集時熱鬧的叫賣聲,十指靈巧的手工藝人,以及對市集上新鮮玩意兒(er) 的期待,對生活紅紅火火的盼頭,都是年輕人關(guan) 於(yu) 家鄉(xiang) 和童年的美好記憶。因此,每次逛市集,都是他們(men) 對家鄉(xiang) 和童年美好記憶的重溫。
滿足社交新需求
以相同或相近的興(xing) 趣為(wei) 紐帶結成的人際關(guan) 係在心理學上被稱作趣緣關(guan) 係。當下,不少年輕人基於(yu) “我”的需求,主動尋找與(yu) 自身興(xing) 趣相契合的群體(ti) ,不斷構建有一定黏性的新型社交關(guan) 係。因此,才會(hui) 出現美食小組、美妝群組、裝修群組、騎行一族等興(xing) 趣圈層。
如同逛博物館、看演唱會(hui) 一樣,逛市集已經成為(wei) 當下年輕人的一種社交方式。記者采訪中發現,一些年輕人平時不愛社交,可當因相同興(xing) 趣愛好而踏入文化市集,社交的火花便在他們(men) 中間悄然點燃:熱愛攝影的年輕人在展示複古膠片相機與(yu) 攝影集的攤位前駐足,目光交匯的瞬間,一場關(guan) 於(yu) 光影捕捉、構圖技巧的熱烈探討就此展開;癡迷文學的書(shu) 友們(men) 在擺滿小說、詩集的舊書(shu) 攤旁相遇,因一本小眾(zhong) 書(shu) 籍的共鳴,便迅速打開話匣子。
在潘家園夜市,16歲的小程告訴記者,她每個(ge) 月都會(hui) 跟身邊喜歡手串的“同好”一起來逛夜市,不一定買(mai) 東(dong) 西,朋友之間互相傾(qing) 訴一下學習(xi) 、生活中的煩惱也是很不錯的體(ti) 驗。
許多愛好較為(wei) 小眾(zhong) 的年輕人,在特色夜市能遇到知音,比如喜歡“中古玩具”和複古CD、磁帶的小耿,就跟潘家園夜市的不少攤主成為(wei) 好朋友。
年輕人不但愛逛文化市集,也悄然成為(wei) 市集上的攤主。在社交媒體(ti) 上搜索“擺攤攻略”,很多熱帖的撰寫(xie) 者都是在文化市集上開啟副業(ye) 的年輕人。他們(men) 中的很多人愛好設計和手工藝製作,於(yu) 是在本職工作外,在文化市集上擺攤售賣自己設計製作的創意手工藝品。
“市集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一個(ge) 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在新橋手工藝市集上,正在售賣自己設計的羊毛氈作品的小楊說,“我在這裏認識了很多有才華的設計師和手藝人。”
“擺攤是我的興(xing) 趣,也是一種副業(ye) 。”夜色中,在潘家園夜市一邊直播一邊擺攤的攤主小王坦言,擺攤不是為(wei) 賺多少錢,主要是為(wei) 把好東(dong) 西賣給“有緣人”,以此來結交更多朋友。
總之,文化市集憑借獨特魅力,打破了社交壁壘,激活了多種社交場景,成為(wei) 年輕人聯絡感情、結交新友的新舞台,為(wei) 年輕人的社交注入了一股溫暖的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