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農(nong) 業(ye) 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不斷取得新成效,為(wei) 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今年,我國糧食產(chan) 量首次突破1.4萬(wan) 億(yi) 斤,邁上新台階。這得益於(yu) 增麵積、增單產(chan) 以及防災減災等一係列有力舉(ju) 措的高效落實。
14130億(yi) 斤,這是2024年我國糧食總產(chan) 量,比上年增加222億(yi) 斤,連續10年穩定在13000億(yi) 斤以上,首次突破14000億(yi) 斤,創曆史新高。
17.90億(yi) 畝(mu) ,這是今年我國糧食總麵積,增加了525.8萬(wan) 畝(mu) ,對增產(chan) 貢獻近兩(liang) 成。
394.7公斤,這是今年我國糧食畝(mu) 均產(chan) 量,比上年提高5.1公斤/畝(mu) ,單產(chan) 提升對糧食增產(chan) 貢獻超過了八成。
今年,我國繼續實施玉米、大豆單產(chan) 提升工程,加快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製“五良”集成,推動大麵積均衡增產(chan) 。在糧食主產(chan) 區河南,全省糧食總產(chan) 量1343.9億(yi) 斤,居全國第二。亮眼成績單的背後,就離不開“五良”集成技術的助力。通過推廣新的水肥一體(ti) 化的模式,過去為(wei) 了灌溉方便打的地壟被推平也種上了糧食,農(nong) 民很快看到了“良法”的效果。
安陽市滑縣農(nong) 技中心推廣研究員 陳一品:現在這個(ge) 壟占四五十厘米,去過壟以後增加播種麵積,能提高100多斤,要再水肥一體(ti) 化也可以提高百十來斤。
2024年,全國累計建成10億(yi) 多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能夠穩定保障1萬(wan) 億(yi) 斤以上糧食產(chan) 能。良技良法做加法的同時,防災減災也把損失降到了最小。今年中央財政累計下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救災資金61.5億(yi) 元,支持災區排澇降漬、抗旱澆水,支持開展小麥“一噴三防”、秋糧“一噴多促”。此外,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現全覆蓋,提高小麥、早秈稻最低收購價(jia) 。
我國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4%
糧食產(chan) 量邁上新台階的背後,離不開農(nong) 業(ye) 科技的支撐。今年我國著力加強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攻關(guan) ,科技裝備支撐能力不斷強化。
今年,農(nong) 業(ye) 裝備研發製造更進一步。三大主糧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300馬力級混動拖拉機樣機成功研製,丘陵山區拖拉機在西南地區實現推廣應用。北鬥終端設備應用超過220萬(wan) 台(套),全國農(nong) 機保有量已超過2億(yi) 台(套),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4%。
臨(lin) 近年末,農(nong) 機用戶們(men) 開始忙著購置農(nong) 機,農(nong) 機市場上“大型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在山東(dong) 濰坊濰柴雷沃智慧農(nong) 業(ye) ,拖拉機工廠已進入滿負荷生產(chan) 狀態,平均每隔3~5分鍾就有一台拖拉機下線。
濰柴雷沃智慧農(nong) 業(ye) 拖拉機工廠產(chan) 線副經理 董大鵬:12月份以來,市場訂單非常火爆,拖拉機日產(chan) 能已超過400台。跟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生產(chan) 線上,80%以上都是高端智能拖拉機。
大馬力農(nong) 機國產(chan) 化步伐加快的同時,在丘陵地區,小型農(nong) 機具正成為(wei) 提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的關(guan) 鍵。在南京六合區一個(ge) 蔬菜種植基地,由南京農(nong) 業(ye) 機械化研究所研發的兩(liang) 台蘿卜類聯合收獲機已經在實際生產(chan) 中大顯身手。挖掘、輸送、去土除雜、拋纓等采收環節一次性完成,大幅提高了收獲的速度。
一批填補空白的小型農(nong) 機具應運而生,“無機可用”的難題正在加速解決(jue) 。如今,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迅速發展,小型農(nong) 機具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今年我國以發展農(nong) 業(ye) 新質生產(chan) 力為(wei) 引領,紮實推進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挖掘一批優(you) 異基因,成功研製具有自主產(chan) 權的超小型基因編輯器。圓滿完成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三年打基礎”目標任務,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品種市場占有率超過25%。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