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2024·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一線觀察丨跨江越海再無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觀察

發布時間: 2024-12-28 15:42:00 來源: 新華網

  12月11日,跨越珠海和江門之間的黃茅海海域的國家重大工程黃茅海跨海通道通車。

  自此,西至崖門,東(dong) 至虎門,八門入海、氣勢磅礴的珠江口,跨江越海再無天塹之礙。

  這是粵港澳大灣區區域聯通的新進展,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日新月異的新注腳。隨著基礎設施深度聯通、規則機製深層對接、市場一體(ti) 化持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正朝著“一點兩(liang) 地”穩步向前。

  路相連

  碧海斜陽,高欄港大橋聳立在金紅的霞光中,剛通車的黃茅海跨海通道讓兩(liang) 岸的珠海和江門之間的車程從(cong) 1個(ge) 多小時縮短至30分鍾。

  作為(wei) 港珠澳大橋西延線的黃茅海跨海通道的建成通車,將環珠江口100公裏“黃金內(nei) 灣”交通網推上新的台階。在環珠江口“A”字形交通網絡中,黃茅海跨海通道完成的“關(guan) 鍵一橫”,與(yu) 已建成通車的虎門大橋、黃埔大橋、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和深中通道一起,推動“黃金內(nei) 灣”交通閉環徹底完成,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和粵西沿海地區的直連。

  沐浴在夕陽中的高欄港大橋(左側(ce) 雙主塔)和黃茅海大橋(右側(ce) 三主塔)(無人機照片,2024年12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劉大偉(wei) 攝

  “黃茅海跨海通道的通車,將加速大灣區城市群的高效互聯互通,助推大灣區經濟一體(ti) 化進程。”廣東(dong) 省交通運輸廳廳長林飛鳴說。

  深中通道開通不足4月車流量過千萬(wan) 輛次,高鐵14分鍾跨越深港,橫琴口岸最快20秒通關(guan)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硬聯通”不斷向著更深層次的融通前進。

  今年5月,全長258公裏的粵港澳大灣區最長城際鐵路貫通,自東(dong) 向西連接了惠州、東(dong) 莞、廣州、佛山、肇慶等城市,使得曾經壁壘分明的城市邊界相互融合。

  隨著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粵港澳跨境交通基礎設施相繼建成,運營和在建的軌道交通裏程超5400公裏,“軌道上的大灣區”雛形已成。

  廣州港、深圳港、珠海港和香港港等億(yi) 噸大港讓珠三角港通天下。

  白雲(yun) 機場、香港機場等組成的世界級機場群讓粵港澳大灣區四通八達。

  充分發揮交通開路先鋒作用,促進珠江口東(dong) 西兩(liang) 岸融合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正身體(ti) 力行。

  城相融

  常來南沙對接業(ye) 務的澳門工程師學會(hui) 會(hui) 長胡祖傑,是首批獲內(nei) 地職稱證書(shu) 的16名港澳工程人才之一。

  “獲得證書(shu) 意味著港澳人才在內(nei) 地承接和開展建築工程項目時,享有與(yu) 內(nei) 地工程師相同的資質和待遇。”胡祖傑說,“更重要的是這個(ge) 職稱讓我們(men) 看到在大灣區的發展前景。”

  不僅(jin) 港澳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跨境來粵執業(ye) 更便利,港澳居民子女來內(nei) 地求學也越來越方便。南沙創新與(yu) 港澳教育銜接機製,創辦民心港人子弟學校,學校采用香港學製,無縫銜接香港本地課程,在讀香港學生占比逾90%。


廣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航拍圖(無人機照片,2022年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劉大偉(wei) 攝

  近年來,廣東(dong) 以“灣區通”工程為(wei) 抓手,聚焦要素跨境流動、營商環境改革等重點領域,不斷推進與(yu) 港澳規則機製的聯通、貫通、融通。

  去年11月,粵港雙方共同簽署《粵港政務服務“跨境通辦”合作協議》,並啟動粵港“跨境通辦”服務專(zhuan) 區。迄今兩(liang) 地已推出服務事項150餘(yu) 項,通過香港“智方便”App綁定完成粵港在線身份認證用戶近兩(liang) 萬(wan) 名。

  廣東(dong) 省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黨(dang) 組成員魏文濤說,廣東(dong) 已將省內(nei) 各地各部門對港政務服務納入省級統籌,統一“跨境通辦”事項目錄清單,為(wei) 大灣區居民提供優(you) 質服務。

  當下,規則銜接、機製對接的領域和範圍正不斷擴大。深圳河套率先開展數據跨境交易試點實現數據跨境傳(chuan) 輸,珠海市創新製定澳門醫療人員和藥學技術人員專(zhuan) 業(ye) 資格在橫琴執業(ye) 辦法,中山突破跨境貿易和資金結算難題實現“港藥粵產(chan) ”……

  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跨境流動壁壘的有序破除,使粵港澳三地市場一體(ti) 化水平不斷提高,製度之異不斷轉化為(wei) 製度之利。

  心相通

  今年10月29日,作為(wei)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專(zhuan) 項活動的粵港澳大灣區音樂(le) 季在星海音樂(le) 廳啟動。在小提琴的優(you) 雅細膩和大提琴的低沉渾厚、豎琴的清澈柔和、鋼琴的婉轉悠揚中,人文灣區顯現新活力。

  星海音樂(le) 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鄧國安說,粵港澳大灣區音樂(le) 季已成為(wei) 音樂(le) 領域標誌性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活動品牌,學院將攜手各方為(wei) 加強粵港澳三地人文交流、塑造人文灣區貢獻更多力量。

  隨著人文灣區建設,大灣區文化傳(chuan) 承與(yu) 文化創意的發展不斷向前。

  在深圳市羅湖區,當地正探索在梧桐山與(yu) 香港共建“梧桐山—紅花嶺—八仙嶺”生態走廊。


深圳梧桐山景色(無人機照片,2024年9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毛思倩 攝

  深圳市羅湖區重點片區發展中心負責人說,我們(men) 計劃對接香港北部都會(hui) 區生態康樂(le) 旅遊圈,開展生態空間共育、生態科研共創、生態設施共建、生態人文共享四大行動。

  更多的數據顯示,共建共享的大灣區成績斐然。據廣東(dong) 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統計,目前廣東(dong) 中小學在讀港澳學生超10萬(wan) 人;“港澳藥械通”內(nei) 地9市實現全覆蓋;截至今年9月,港澳居民在粵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超過36萬(wan) 人、在粵參加養(yang) 老等保險達33.37萬(wan) 人次。

  “我們(men) 聚焦粵港澳三地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宜居宜業(ye) 宜遊的優(you) 質生活圈建設成效初顯。”廣東(dong) 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朱偉(wei) 說。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