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年來高質量發展成效明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穩步走在實現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的道路上”……在中國官方26日公布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後,不少外媒給出積極評價(jia) 。數據顯示,中國2023年GDP接近130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五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在30%左右,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增長源。同一天,世界銀行上調了對中國今明兩(liang) 年的經濟增長預測。
經濟普查是中國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自2004年起每5年進行一次,以調查第二產(chan) 業(ye) 和第三產(chan) 業(ye) 發展情況。它既是全麵了解掌握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手段,也是進行五年規劃的重要參考依據。根據第五次經濟普查結果,2023年末中國開展第二產(chan) 業(ye) 和第三產(chan) 業(ye) 活動的法人單位較5年前增長52.7%。同時,中國對2023年GDP進行了修訂,增幅為(wei) 2.7%。
在外界看來,這次普查數據真實、準確,客觀反映了五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變化情況。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孝鬆對《國際銳評》表示,這樣的成績主要得益於(yu) 中國政府實施科學有效的宏觀調控政策,戰勝了諸多困難挑戰;同時與(yu) 時俱進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再加上中國經濟本身基礎穩、優(you) 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這些都促使國民經濟運行不斷向好。
從(cong) 具體(ti) 普查結果看,中國經濟不僅(jin) “量”更足,“質”也更優(you) 。五年來,麵對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地緣政治動蕩加劇、貿易保護主義(yi) 不斷抬頭、新冠疫情衝(chong) 擊等多重風險考驗,中國經濟頂住壓力,在結構優(you) 化、創新驅動、綠色轉型等方麵呈現出很多積極變化。
其中,最突出的是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動能不斷升級。特別是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創新成果大量湧現。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法人單位發明專(zhuan) 利申請量比2018年增長了65.1%。2023年末,中國從(cong) 事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活動的規模以上企業(ye) 達到15.8萬(wan) 個(ge) ,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ye) 和服務業(ye) 的比重超過1/5,為(wei)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經濟增長注入更多“新”意。
同時,中國經濟的“綠”意也更濃了。過去五年,中國經濟社會(hui) 綠色低碳轉型成效明顯,新能源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比如,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chan) 量達到945.8萬(wan) 輛,比2018年增長6.9倍,產(chan) 量連續9年居全球首位,占全球的比重超過60%。動力電池、單晶矽、多晶矽等綠色產(chan) 品產(chan) 量也快速增長,為(wei) 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綠色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普查首次增加了數字經濟的相關(guan) 內(nei) 容,這順應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趨勢。2023年中國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發明專(zhuan) 利授權量占全球的比重超過40%,不僅(jin) 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注入新動能,也推動了全球數字技術創新及合作、助力全球數字經濟發展。
作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中國經濟摸清“家底”具有世界意義(yi) 。五年來,國際環境發生了深刻複雜變化,其中又經曆了三年新冠疫情。麵對種種挑戰,中國經濟保持穩中有進,顯示出強大的韌性。在這期間,中國製造業(ye) 迅速恢複產(chan) 能並大幅提升,維護了全球供應鏈體(ti) 係的正常運行,對穩定世界經濟作出巨大貢獻。
與(yu) 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表明,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其他地區產(chan) 生了正向溢出效應:中國經濟每增長1個(ge) 百分點,將使其他經濟體(ti) 的產(chan) 出水平平均提高0.3個(ge) 百分點。近期,寶馬、賽諾菲等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ye) 持續對華增資擴產(chan) ,印證了各方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這樣的信心還在進一步積聚: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明確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世界進一步看清:中國經濟向上向好的底層邏輯沒有變,惠及世界的方向原則沒有變,這是中國經濟之於(yu) 世界經濟最大的確定性。在比利時中國經貿委員會(hui) 主席貝爾納·德威特看來,“一個(ge) 更加繁榮的中國將為(wei) 全球經濟注入穩定性,一個(ge) 更加開放的中國將惠及世界”。
(國際銳評評論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