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新華鮮報丨高峽出平湖!看“萬裏黃河第一壩”新變化!

發布時間: 2024-12-29 08:30:00 來源: 新華網

  大壩鎖黃河,高峽出平湖。

  2024年12月29日是龍羊峽水電站成功截流45周年的日子。有“萬(wan) 裏黃河第一壩”之稱的龍羊峽水電站,在時代大潮中昂首挺立守護黃河安瀾。

  守安瀾——

  治理黃河,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

  2024年11月,龍羊峽大壩實現了“體(ti) 檢”與(yu) 管理的全麵智能化。管理部門可以精準判斷大壩狀態,及時發現並預警潛在風險。

  黃河安瀾再添新保障。

  “龍羊”藏語意為(wei) 險峻的溝穀,是黃河進入黃河峽穀區遇到的第一個(ge) 峽穀。作為(wei) 根治黃河水患和開發黃河水利的樞紐工程,擁有“萬(wan) 裏黃河第一壩”的龍羊峽水電站在1979年成功截流黃河,黃河歲歲安瀾從(cong) 此有了保障。

  從(cong) 空中俯瞰水庫,昔日湍急的黃河水,到這裏已是碧波萬(wan) 頃的湖麵,溫順而清澈。

  一座178米高的水壩,在黃河上遊造就了相當於(yu) 1700餘(yu) 個(ge) 西湖大小的“天湖”,創造當時國內(nei) 最高壩高、最大庫容、最大發電量等多項紀錄。

  這是2018年11月9日拍攝的冬日龍羊峽水電站全景。新華社記者 張龍攝

  難以想象,近半個(ge) 世紀前,5萬(wan) 多名建設者在海拔2700米、年冰凍期長達6個(ge) 月的高寒地帶,完全依靠自主設計、製造、施工創造了這個(ge) 惠澤千秋的偉(wei) 大工程。

  時至今日,龍羊峽電站依然是黃河流域庫容最大的水庫,它和下遊劉家峽水庫等共同承擔黃河下遊九省(區)的灌溉、防洪、防淩和供水等綜合利用任務。

  黃河安瀾處,湧動文旅潮。

  穿行在龍羊峽鎮,一幢幢保留下來的舊式辦公樓,帶你感受火熱的建設年代,體(ti) 味“龍羊精神”;乘船遊湖,兩(liang) 岸林立的奇石、幽深的峽穀,沉浸式感受自然的壯美……龍羊峽已成為(wei) 許多遊客心中的“中國科羅拉多大峽穀”。

  龍羊峽生態旅遊景區總經理程保明說,憑借自然風光與(yu) 紅色旅遊資源,龍羊峽旅遊日漸火爆,近兩(liang) 年遊客量年均增長達30%。今年,龍羊峽全年吸引遊客25萬(wan) 人次、營收超過2000萬(wan) 元。

  這裏,黃河故事加速書(shu) 寫(xie) 。新業(ye) 態也正鉚足勁,邁向新台階。

  看“風光”——

  水電之功,首在發電。

  今天的黃河上遊,大大小小的梯級水電站,連“珠”成“串”。龍羊峽正演繹滴水化綠電,水光互補新“風光”。

  塔拉灘,距龍羊峽約130公裏的一片荒灘,如今已是綠色為(wei) 底、藍色為(wei) 蓋的“牧光之城”。

  “變化始於(yu) 2013年,在綠色發展推動下,海南州在這裏規劃布局了光伏產(chan) 業(ye) 園區。”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園區管委會(hui) 副主任切羊說。

  目前,塔拉灘已成為(wei) 全球裝機容量最大的光伏發電園區,建成麵積350平方公裏。高低起伏的光伏板拚接成“藍色海洋”,發出的綠電輸送至全國各地。

  這是2020年8月17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園區拍攝的光伏電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塔拉灘“新生”,不僅(jin) 因為(wei) 這裏有豐(feng) 富的光照、充足的空間,更因為(wei) 得到龍羊峽水電支撐,解決(jue) 光伏“晝多夜少”等發電不穩定的問題。“用水支撐光,這裏的電,全部為(wei) 清潔能源。”切羊說。

  改變不止於(yu) 此。光伏板遮擋下,塔拉灘風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發量減少30%。加之,清洗光伏板的水流進土地,荒漠逐漸長出綠草。

  2022年6月9日,羊群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的光伏電站內(nei) 活動(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牧民也趕著羊群進入光伏產(chan) 業(ye) 園。“板上發電,板下放牧”的新模式在這片荒灘上誕生。人們(men) 把這裏形象地稱為(wei) “牧光之城”。

  48歲的當地牧民葉多,靠著這片新牧場,養(yang) 了近300隻羊。“過去草場麵積大,但產(chan) 草量低,搞養(yang) 殖要大量買(mai) 飼料。如今省下飼料錢,‘光伏羊’也成了新品牌。”葉多說。

  目前,光伏園區附近4個(ge) 鄉(xiang) 鎮、13個(ge) 村的3056戶牧民因此受益。

  觀“魚躍”——

  驅車駛入龍羊峽庫區,碧波蕩漾的黃河吸引著八方來客。一間間農(nong) 家樂(le) 招牌上,寫(xie) 著當地另一新特產(chan) ——冷水魚(虹鱒)。

  家住龍羊峽鎮的馮(feng) 庭貴,養(yang) 過牛,放過羊,卻從(cong) 未養(yang) 過魚。初次接觸這種冷水魚,他心中暗暗納罕,“這能行嗎?”

  如今,已是龍洋知鮮(青海)股份有限公司捕撈隊隊長的馮(feng) 庭貴談起冷水魚頭頭是道。

  “傳(chuan) 統吊網捕撈會(hui) 讓虹鱒魚體(ti) 內(nei) 因緊張產(chan) 生更多肌酸。我們(men) 現在用吸魚泵連魚帶水直接送入車間,保證魚肉質鮮嫩。”他說。

  龍羊峽水庫,全年平均水溫12攝氏度左右,有5米以上透明水體(ti) ,適合高原冷水魚生長。龍洋知鮮(青海)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開始在這裏投資,以規模化、智能化方式養(yang) 殖虹鱒魚。

  2024年10月18日,龍洋知鮮(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員工給冷水魚降溫。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記者在水庫看到,養(yang) 殖網箱內(nei) ,一根管子勻速晃動,將飼料噴灑入水。操作室內(nei) ,養(yang) 殖人員通過電腦,控製養(yang) 殖過程。加工前,魚水一體(ti) 乘“電梯”出湖;電擊後放血;覆冰後轉運、加工;成品打包後,三小時內(nei) 用冷鏈物流運往全國各地……

  由於(yu) 冷水魚對水質要求高,公司還自主研發糞便收集器、水下清汙器等環保設備。“保持水質就保證了魚肉品質。”龍洋知鮮技術部部長馬小軍(jun) 說。

  在一係列養(yang) 殖、環保技術支撐下,龍羊峽水庫冷水魚的出口額已占全國冷水魚出口額的97%。

  變化在繼續,但不變的是“龍首”昂揚的姿態。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