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zhuan) 家視點】
作者:沈潔(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委黨(dang) 校〔北京行政學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長)
新質生產(chan) 力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背景下提出的原創性概念,創新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yi) 生產(chan) 力理論,為(wei) 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chan) 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新質生產(chan) 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ye) 態模式層麵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製度層麵的創新。現代人類文明發展的曆史向我們(men) 昭示,創新性實踐並非憑空產(chan) 生,需要堅實的物質條件基礎,更需要創新性思想理念引領。因此,必須堅定不移以新發展理念為(wei) 指引,將新發展理念貫通於(yu) 理解新質生產(chan) 力和高質量發展的邏輯關(guan) 係之中。
科學理論指引是驅動生產(chan) 力發展的重要條件。工業(ye) 革命以後,自然科學的理論知識不斷轉化為(wei) 新的技術與(yu) 發明,極大地促進了生產(chan) 效率的提升;管理科學和其他社會(hui) 科學的理論知識成為(wei) 生產(chan) 組織形態不斷調整的重要基礎,在不同曆史階段發揮了驅動生產(chan) 力發展的重要作用。然而在資本主義(yi) 發展階段,社會(hui) 生產(chan) 發展始終無法擺脫無序性、自發性。隻有在社會(hui) 主義(yi) 條件下,才能形成對生產(chan) 力發展具有全麵指導意義(yi) ,真正為(wei) 社會(hui) 化大生產(chan) 服務、為(wei) 人的全麵自由發展服務的科學理論。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把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經濟理論實現了一係列重大創新。進入新時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了“新發展理念”這一重大理論思想,要求推進“創新成為(wei) 第一動力、協調成為(wei) 內(nei) 生特點、綠色成為(wei) 普遍形態、開放成為(wei) 必由之路、共享成為(wei) 根本目的”的發展。從(cong) “新發展理念”的形成到“新質生產(chan) 力”的提出,體(ti) 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發展先進生產(chan) 力的理論自覺和行動自覺。
新質生產(chan) 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chan) 力質態。新質生產(chan) 力不是傳(chuan) 統生產(chan) 力的局部優(you) 化與(yu) 簡單迭代,也不是單純的技術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而是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chan) 要素創新性配置、產(chan) 業(ye) 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chan) 力。新質生產(chan) 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是新發展理念引領生產(chan) 力解放和發展的具體(ti) 成果。當前,中國式現代化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wei) 人類社會(hui) 擺脫傳(chuan) 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chan) 力發展路徑提供了中國方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新質生產(chan) 力的形成和發展印證了新發展理念的科學性。
進一步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必須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
要堅決(jue) 打贏打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創新作為(wei) 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是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的第一必要條件。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要素。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我們(men) 要切實認識到沒有科技創新無法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缺乏新發展理念引領的科技創新也無法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努力滿足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的充分條件,是進一步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全局、大局;抓住科技創新這個(ge) 核心要素,則是這個(ge) 全局、大局的要務。
要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正確處理新質生產(chan) 力形成中穩和進的關(guan) 係。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是一個(ge) 係統工程,不會(hui) 一蹴而就,不能希冀畢其功於(yu) 一役。為(wei) 此,必須維護產(chan) 業(ye) 安全、經濟安全,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障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進程可持續。同時,處理好發展新產(chan) 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和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關(guan) 係。新質生產(chan) 力不是忽視、放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不僅(jin) 能在穩定就業(ye) 方麵發揮作用,也能通過改造升級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
要堅持因地製宜的發展原則,分類推進不同區域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呈現出較大差異性。因此各地區應從(cong) 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製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chan) 業(ye) 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例如對於(yu) 北京來說,要充分發揮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作用,用創新理念引領發展實踐,體(ti) 現首都風範,特別是要在科技創新方麵給全國其他地區提供強大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