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盛夏,印度新德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現場。當落槌聲響起,“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幾乎全部代表團的嘉賓都紛紛起身圍到中國代表團旁邊,西裝革履的、身披虎皮的、穿花戴綠的,各國朋友熱熱鬧鬧地主動獻上熱烈祝賀,盛況空前……”
一位中國記者以激動人心的文字記錄下現場這一“高光時刻”。
承自數千年前“匠人營國”的古老智慧,經數百年不輟營造,在新時代悉心嗬護之下“華麗(li) 轉身”,於(yu) 2024年成為(wei) 世界矚目的“國寶頂流”……這是北京中軸線的“前世今生”,更是中國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事業(ye) 嶄新氣象的生動注腳。
保護提級換擋
2024年深秋,陝西寶雞岐山縣東(dong) 北部的岐陽遺址,地表大量的陶器殘片提示著這裏的滄桑曆史。
“90後”文物普查隊員侯驍秦拾起一塊帶有鋸齒花邊的陶器殘片仔細端詳:“看!上麵有交錯繩紋,根據它的特征,推測可能是個(ge) 前仰韶文化的陶罐。”
用心發現未知曆史遺跡,精心守護中華文明。2024年5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轉入實地調查階段。這是繼1956年、1981年、2007年後,我國再次開展這一重大國情國力調查。
摸清“家底”,是開展各項保護工作的基礎。
相比於(yu) 上一次全國文物普查,投入的人力增加了一半。找遺址,看標本,整資料,填表格,作登記……5000多支普查隊伍、4.5萬(wan) 多名像侯驍秦這樣的普查隊員活躍在中華大地的各個(ge) 角落,讓我國文物資源“家底”更清晰。
保護,來自基層默默無聞的“日拱一卒”,也來自國家頂層的製度規範。
2024年11月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十二次會(hui) 議表決(jue) 通過了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將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
1982年11月頒布實施,2002年進行第一次修訂。“先調查、後建設”“先考古、後出讓”“國家加強文物追索返還領域的國際合作”……時隔20餘(yu) 年再次修訂文物保護法,一條條近年來的成熟經驗做法上升成為(wei) 法律規定,標誌著我國文物保護進入依法治理的新階段。
價(jia) 值深入人心
還記得2020年夏天引發社會(hui) 熱議的“考古女孩”鍾芳蓉嗎?高考中取得優(you) 異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卻堅定地選擇了考古這個(ge) “冷門專(zhuan) 業(ye) ”。
4年時光匆匆。2024年,鍾芳蓉走出燕園,入職敦煌研究院,與(yu) 她尊敬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成為(wei) 同事。
“為(wei) 什麽(me) 願意留下來?這是很多莫高窟人經常被問的問題。我想除了這些洞窟實在吸引人,還因為(wei) 我們(men) 的國家、我們(men) 的文明實在需要。”樊錦詩這樣說道。
與(yu) 4年前填報誌願引發熱議相比,與(yu) 前輩被反複追問堅守之原因相比,鍾芳蓉這一次的人生選擇,收獲的更多是“點讚”、理解與(yu) 祝福。
轉變背後,是全社會(hui) 對文脈傳(chuan) 承的關(guan) 注、對其價(jia) 值更深層次的理解。
考察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久久凝視“鎮院之寶”何尊;來到甘肅麥積山石窟,仔細察看距今1600多年的洞窟和雕塑、壁畫;漫步安徽六尺巷,了解其曆史及其傳(chuan) 承,察看“桐城派”相關(guan) 文物資料……2024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文化足跡”令人印象深刻。
從(cong) 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一票難求”,到殷墟博物館新館、陶寺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大批公眾(zhong) 近距離感知曆史,再到“鳳冠”“藻井”成為(wei) 文創靈感源泉、產(chan) 品供不應求……2024年,文化熱點層出不窮。
今天,對文脈傳(chuan) 承的理解與(yu) 認同,正超越“物”的界限。
與(yu) 文物跨越時空的一次次凝望,思考的是“何以中國”“何以文明”。人們(men) 感受鐫刻於(yu) 吉金之上的家國之夢,聆聽回蕩在廣闊大地上的文明回響。行進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中華民族,已將關(guan) 注的目光更多地從(cong) 他人轉向自身、從(cong) 物質轉向精神。
影響更加深遠
能體(ti) 驗傳(chuan) 統漢服的多姿多彩,還能領略世界文化遺產(chan) 地西遞宏村的古樸典雅……英國姑娘艾米麗(li) 2024年暑期的“China Travel”,將整整3天時間,花在了安徽南部小城黟縣。
相關(guan) 調查顯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正成為(wei) 中國作為(wei) 國際旅遊目的地的核心吸引力。
古老文明展現的價(jia) 值,遠不止這個(ge) 層麵。
精致小巧、活靈活現的赤金走龍,造型別致、工藝精湛的嵌鬆石立鳳金飾件,體(ti) 態豐(feng) 腴、造型雍容的彩繪女陶俑……步入法國吉美國立亞(ya) 洲藝術博物館,“中國·唐——一個(ge) 多元開放的朝代(7至10世紀)”展出的一件件精美文物,展現著輝煌燦爛、自信開放的盛唐氣象。
有“走出去”,更有“引進來”。
希臘文物來到中國國家博物館,詮釋“美的多元”;古埃及文明大展亮相上海博物館,呈現中埃聯合考古最新成果;約200件文物精品齊聚故宮文華殿,講述紫禁城與(yu) 凡爾賽宮的“雙向奔赴”……在探索文明對話的道路上,文物的力量潤物無聲。
悠遠的文脈,在更為(wei) 廣闊的空間躍動。
1936年11月,杭州北郊一片曠野上,年輕的考古人施昕更蹲在地上翻找著。幾片黑色有光的陶片吸引了他——良渚文化在藏於(yu) 地下五千多年後散射出第一道光。
88年後,2024年11月,已經成為(wei)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良渚遺址迎來各方賓朋。
考古學家分享希臘北部關(guan) 於(yu) 粟遺存的最新發現,作家關(guan) 注文學作品的交流能夠加強彼此聯係,音樂(le) 家則希望使音樂(le) 這一超語言文化形態從(cong) 曆史走向未來……圍繞“交流互鑒與(yu)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主題,第二屆“良渚論壇”架起了文明交流互鑒之橋。
“……我們(men) 生存在這艱巨偉(wei) 大的時代,更要以最大的努力來維護來保存我國固有的文化,不使毀損毫厘,才可使每一個(ge) 人都有了一個(ge) 堅定不拔的信心!”80多年前,施昕更於(yu) 《良渚》卷首語中發出呼喚。
獨樹一幟的創新創造、一脈相承的堅持堅守。穿越時光,前輩的呼喚在今日之中國得到最有力的回應。我們(men) 在賡續文脈中前行,我們(men) 也在前行中鋪就文脈新的時代底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