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灣區速評丨從互信到共享 一張證書背後折射怎樣的“灣區共識”?

發布時間: 2025-01-10 14:40:00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最近,來自香港的李女士通過獲得由珠海市跨境信用協會(hui) 頒發的“香港居民信用評價(jia) 證書(shu) ”,證明自身在香港的優(you) 質信用,向內(nei) 地銀行申請個(ge) 人消費信用貸款,成功獲得受理。

  港澳同胞來內(nei) 地生活、創業(ye) ,便捷的金融往來必不可少。這筆看似“簡單”的消費信用貸款,卻折射了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合作的新內(nei) 涵。

  “信用”二字值千金,對粵港澳大灣區更是如此。《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擴大香港與(yu) 內(nei) 地居民和機構的跨境投資空間,穩步拓寬居民相互投資對方金融產(chan) 品的渠道。無論是消費還是經貿往來,都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具有“一個(ge) 國家、兩(liang) 種製度、三個(ge) 關(guan) 稅區”的特點,如何將“製度之異”轉化為(wei) “製度之利”?粵港澳三地要形成共識,更要先有“互信”。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五年多來,《關(guan) 於(yu) 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前海金融30條”、“橫琴金融30條”等相關(guan) 實施方案接續出台,跨境理財通、跨境資產(chan) 轉讓、自由貿易賬戶(FT賬戶)、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EF賬戶)等跨境人民幣業(ye) 務創新試點正是基於(yu) 粵港澳三地“互信”的基礎,才得以順利落地實施。

  此次“香港居民信用評價(jia) 證書(shu) ”的順利頒發,讓大灣區金融“互信”更進一步。信用順利“跨境”,正是粵港澳三地信用互認、市場互認的具體(ti) 體(ti) 現。

  數據“互認”的背後,有著粵港澳三地合作深化的強勁驅動力。粵港澳三地市場不同,規則不同,粵港澳三地要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突破體(ti) 製機製障礙,實現體(ti) 製機製創新“三向奔赴”。驅動力何在?

  就在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核心樞紐工程的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相繼通車,再加上近年來港珠澳大橋、澳門輕軌橫琴線相繼開通,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已有“硬聯通”的現實基礎:2024年,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港澳旅客數量超過了1620萬(wan) 人次,平均每天約有4.44萬(wan) 人次的港澳旅客通過該口岸往返內(nei) 地。“硬聯通”為(wei) 粵港澳三地進一步深度融合的條件。

  不久前舉(ju) 行的粵港深化經貿投資合作交流會(hui) 上,粵港雙方共促成126個(ge) 經貿合作項目,總金額超千億(yi) 元。涉及創新科技、綠色發展、低空經濟、文旅體(ti) 育等多個(ge) 領域。

  不難看出,粵港、粵澳合作重點早已突破早期“三來一補”加工貿易,升級為(wei) 創新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的產(chan) 業(ye) ,反映的是粵港澳三地合作逐漸深化,漸入佳境的態勢。截至2024年12月,內(nei) 地駐港企業(ye) 數量超過2100家,在港上市的內(nei) 地企業(ye) 已超過1400家。合作的“升級”,跨境創業(ye) 發展的現實需要,正是推動信用出境、入境,數據“互認”的強大動力。

  信用“共享”背後,有著建立大灣區統一大市場的深意。

  香港如今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ti) 之一,而廣東(dong) 正堅持製造業(ye) 當家,大力發展實體(ti) 經濟。目前廣東(dong) 擁有8個(ge) 萬(wan) 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超7.6萬(wan) 家。全球70%的消費型無人機、40%的智能手機、全國四分之一的新能源汽車和五分之一的集成電路均來自廣東(dong) 。廣東(dong) 擁有超大市場和人口優(you) 勢,如何與(yu) 港澳攜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消費樞紐,“共享”超大規模市場,建立跨境統一大市場正是題中之義(yi) 。

  就在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閉幕次日,廣東(dong) 明確:將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粵港澳三地綜合優(you) 勢,攜手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製“軟聯通”,牽引帶動全省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縱深,就是深入融合和發展,從(cong) 金融領域出發,我們(men) 看到的不僅(jin) 是日益融通的灣區機製,更能從(cong) “互信”“互認”中看見一個(ge) 機製日漸銜接、規則日益對接一體(ti) 化的“大灣區市場”。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