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歲初,南疆進入凜冬時節,巍巍昆侖(lun) 千裏冰封,塔裏木盆地天寒地凍。但是,凜冬之下,記者卻在不經意間處處“邂逅”了南疆的暖流。
“煤改電”,帶來的不僅(jin) 僅(jin) 是溫暖
上一秒室外說話嘴裏還嗬著寒氣,一掀門簾進屋後頓感溫暖如春,男主人圖如普·麥麥提圖爾蓀在客廳裏就穿著一件紅色的薄毛衣,記者趕緊脫下了羽絨服。
這是莎車縣英吾斯塘鄉(xiang) 闊什吾斯塘村一戶人家,記者忙著在地麵尋找熱源,圖如普指著牆上說:“不是爐子,是那個(ge) 東(dong) 西!”
掛在牆上的電采暖設備,正在絲(si) 絲(si) 吐著熱氣。
“這是2年前政府幫我們(men) 裝的,電費便宜,還幹淨安全!”27歲的圖如普說。
南疆“煤改電”一期工程於(yu) 2019年至2021年實施,主要涉及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區、和田地區三地州農(nong) 村群眾(zhong) 89.2萬(wan) 戶。二期工程實施時間為(wei) 2022年至2024年,涉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區、和田地區農(nong) 村。
“‘煤改電’工程的實施,減少了煤炭使用量,降低了汙染物排放,農(nong) 村冬季空氣質量也顯著提升。”自治區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廳建築節能與(yu) 科技教育處負責人厲超說。
闊什吾斯塘村於(yu) 2021年啟動“煤改電”工程,政府掏錢安裝電采暖設備、電表設備,並改造電路。圖如普一家自2022年起便享受到了“煤改電”的福祉。他回憶道:“過去燒煤時,半夜還得起身添火。每年過了三月份,我們(men) 就把爐子拆掉,後麵天氣降溫也沒辦法,現在不一樣,降溫了,電采暖設備一開,熱氣就來了。”
談起電采暖,圖如普滿滿的幸福感:“走到哪個(ge) 房間都很暖和,不用擔心娃娃不小心被爐子燙傷(shang) ,更不用擔心會(hui) 一氧化碳中毒。”
不僅(jin) 如此,“煤改電”帶來的經濟開支也更少。過去燒煤,圖如普一家4個(ge) 月買(mai) 煤花2500多元,現在充電隻需800元左右。
“沒電了怎麽(me) 辦?”記者問。
“微信充值,直接充到門口的電表上,電就來了。”圖如普說,現在冬天出門在外,他和妻子也不用擔心家裏老人孩子因為(wei) 斷電而挨凍。
闊什吾斯塘村是一個(ge) 農(nong) 業(ye) 村,距離縣城不到10公裏,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萬(wan) 壽菊等農(nong) 作物。圖如普家中五口人,妻子上班,自己和父親(qin) 種地、務工、養(yang) 牛養(yang) 羊,母親(qin) 則在家照顧1歲多的孫子。2024年,全家人均收入超過1.8萬(wan) 元。幾年前,他們(men) 一家還是村裏的貧困戶。
“以前家裏窮,爸爸總說我們(men) 什麽(me) 時候能蓋新房子,後來黨(dang) 和政府幫助我們(men) 蓋了新房子,我們(men) 也掙了錢,買(mai) 了很多家具。”圖如普感慨道。
新房子與(yu) 舊房子在冬天最大的差別,就是以前又冷又髒,如今又暖和又幹淨。以前白天幹活出門穿什麽(me) 衣服,晚上睡覺也穿什麽(me) 衣服,一家人擠著睡在一張土坑上,屋裏彌漫著塵土、煤灰、羊圈、牛糞等等交織於(yu) 一體(ti) 的氣味。如今,客廳、臥室功能分布井井有條,4個(ge) 房間個(ge) 個(ge) 都整潔幹淨。當地政府在圖如普家兩(liang) 個(ge) 臥室免費安裝了電采暖設備,為(wei) 了增加供熱麵積,他自己又找人在客廳安裝了一個(ge) 。
幹淨、安全、舒適的現代生活,最是暖人心。
在村裏另一戶人家,男主人阿卜杜熱西提·阿卜杜熱依木在城裏當廚師,女主人阿爾孜古力·阿布力孜在家中務農(nong) ,她穿著一件桃紅色的外套,談笑風生。2024年,小兩(liang) 口種了4.5畝(mu) 萬(wan) 壽菊,給這個(ge) 小家庭帶來了1.35萬(wan) 元的額外收入。英吾斯塘鄉(xiang) 副鄉(xiang) 長林濤說:“這些都是村民的零花錢。”
阿爾孜古力告訴記者:“小時候,我想買(mai) 點東(dong) 西,悄悄找母親(qin) ,母親(qin) 再去找父親(qin) 要錢,不一定每次都能要到……現在,我自己有收入,想買(mai) 什麽(me) 都不發愁了,兒(er) 子想要買(mai) 什麽(me) ,我也都會(hui) 給他買(mai) 上。”
這番話,讓在座所有人的心頭都暖暖的。
高原衛生間的熱水,蘊含著新疆旅遊“井噴”的密碼
從(cong) 喀什出發,沿喀喇昆侖(lun) 公路攀上帕米爾高原,車到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布倫(lun) 口鄉(xiang) ,能看到著名的白沙山—白沙湖景區,冬天此處恍若夢境,靜謐的湖麵,已凝結成湛藍的鏡麵,甚至能看到千姿百態的藍色“氣泡冰”,雖然寒風刺骨,仍有不少遊客在冰麵遊玩。
但是令記者更感驚喜的,是一個(ge) 偶然發現——景區衛生間,感應水龍頭流出來的,是熱水。
2024年,新疆累計接待遊客突破3億(yi) 人次,創曆史新高。在遊客人數井噴的背後,是新疆旅遊行業(ye) 硬件與(yu) 軟件的雙雙提升。
也是在2024年,旅遊正式躋身新疆“十大產(chan) 業(ye) 集群”。2024年也是新疆旅遊服務質量提升年,多部門聯合對物價(jia) 、廁所、甩團三大問題開展專(zhuan) 項整治,並圍繞餐飲、住宿、交通、入境旅遊、品牌影響力、安全生產(chan) 等六大方麵,開展旅遊服務質量提升行動,持續提升新疆文化旅遊美譽度和影響力。
“提升年”成效如何?寒冬裏,這掬涓涓暖流,是最好的答案。新疆旅遊業(ye) 的高質量發展,在這一刻有了更具象化的體(ti) 現。
對南疆而言,旅遊,從(cong) 來不僅(jin) 僅(jin) 隻是旅遊。
在推進“旅遊興(xing) 疆”戰略中,新疆把南疆地區作為(wei) “補短板”的重點,出台了《南疆區域旅遊發展規劃(2023—2030年)》,著重發揮旅遊業(ye) 在擴大就業(ye) 、富民惠民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令人欣喜的是,旅遊業(ye) 正在成為(wei) 南疆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更多脫貧人口正通過旅遊業(ye) 實現穩定就業(ye) 。
“旅遊業(ye)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新疆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等方麵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資源開發處處長段玉明說。
龍年春晚,喀什分會(hui) 場驚豔世界,喀什旅遊火爆全年,即使天寒地凍,喀什古城仍然遊人如織。2024年1至11月,喀什地區共接待遊客4122.16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53.39億(yi) 元,同比分別增長26.66%、31.53%。
2024年年末,大型沉浸式演藝項目《遇見喀什》首演。該項目由西域旅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和喀什古城旅遊文化開發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投資逾2.3億(yi) 元,曆時9個(ge) 月。演出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十二木卡姆”的傳(chuan) 承與(yu) 保護為(wei) 故事主線,運用了最前沿的現代化藝術形式,為(wei) 喀什打造新的文旅IP。
“希望通過這樣一個(ge) 行進式、沉浸式的演繹,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了解新疆、了解喀什的魅力,打造精神文化大餐。”西域旅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新萍說。
可以預想得到,喀什,南疆,2025年旅遊,仍然紅火。
高原上神奇的暖棚,傳(chuan) 承著不朽的精神
“新年快樂(le) !”在紅其拉甫口岸,巴基斯坦貨車司機賈馬爾用生硬的普通話跟記者打招呼,滿臉笑容。他是2024年最後一天的通關(guan) 者之一。
紅其拉甫口岸,海拔5100米,號稱世界“最高國門”,四季風沙,六月飛雪,全年無霜期不到60天,年平均氣溫-9℃,冬天,最低氣溫-42℃。這裏是中國與(yu) 巴基斯坦唯一的陸路口岸。以往受高海拔和冰雪天氣影響,口岸每年4月至11月開關(guan) ,12月至次年3月閉關(guan) 。從(cong) 2024年開始,紅其拉甫口岸由季節性開放轉為(wei) 常年開放。
記者在國門前待了一會(hui) 兒(er) ,雖然捂得嚴(yan) 嚴(yan) 實實,但很快臉凍得沒有了知覺,手也凍得生疼,腦袋開始脹痛,喘不過氣來——這是典型的高原反應。常年駐守在此的戍邊戰士們(men) ,又經曆著怎樣的極限考驗?
回到前哨站,記者才緩過氣來。這裏有暖氣和彌散式供氧。數十年來,紅其拉甫邊檢站從(cong) 七個(ge) 幹部八個(ge) 兵到專(zhuan) 業(ye) 化、正規化邊檢隊伍,從(cong) 一頂帳篷一口鍋到如今有著彌散式供氧、陽光書(shu) 房的前哨班,從(cong) 爬冰臥雪、赤手查緝到現代化、信息化的科技運用……過去一代代邊防官兵不敢奢望的場景,如今都變成了現實。國家強大了,紅其拉甫的條件也越來越好了。
最讓人感到神奇的,是紅其拉甫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內(nei) 的暖棚,剛走進去,記者就啥也看不見了——眼鏡蒙上水霧,把眼鏡擦拭完畢再戴上,眼前竟然是一派熱帶風光:蓮霧、檸檬、芭蕉、火龍果……碩果累累,民警給記者遞上一枚蓮霧,一口咬下,鮮嫩多汁,清香撲鼻。
暖棚內(nei) 還有黃瓜、辣椒、茄子、西紅柿等綠色蔬菜,有些種子還來自太空育種。強烈的反差,一時讓記者有些恍惚——元旦後帕米爾高原連降暴雪,一片冰天雪地,棚內(nei) ,地暖管通過供暖鍋爐的熱量在加溫,潮濕的空氣混合著泥土和果蔬的芬芳,正如溫室大棚的牆上八個(ge) 大字:“萬(wan) 仞冰峰 十畝(mu) 江南”。
這片“十畝(mu) 江南”的拓荒者,是曾經的邊防戰士、如今的邊檢民警孫超。
出生在河北高碑店的孫超1996年12月入伍來到紅其拉甫邊檢站,19歲生日,排長給他端上一碗菠菜鹵水麵,這是他在高原第一次吃到新鮮蔬菜,看著戰友們(men) 幹裂的嘴唇,他執意讓大家一起吃這碗麵,推讓了半天,他百感交集,抱著排長嚎啕大哭,從(cong) 此種下一個(ge) 夢想:讓戰友們(men) 吃到新鮮蔬菜!
帕米爾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空氣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因此被稱為(wei) “生命禁區”。早期,吃的蔬菜隻有便於(yu) 儲(chu) 存的土豆和洋蔥,許多同誌因吃不上新鮮蔬菜,出現頭發脫落、口腔潰爛、手腳蛻皮等症狀,有的還患上嚴(yan) 重的敗血症。
“日常給養(yang) 要從(cong) 300多公裏外的喀什運,一遇到突發情況就無法正常補給。”孫超回憶說。
一個(ge) 連草都不長的地方,能長菜嗎?
經過1000多個(ge) 日夜的反複摸索試驗和無數次失敗,孫超終於(yu) 攻克了高原蔬菜種植的技術難題,至今已成功種植蔬菜39種。
“我們(men) 的邊防戰士吃上了綠色蔬菜,也要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都能吃上!”孫超說。在他的帶動下,塔什庫爾幹掀起種植熱潮,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智能蔬菜大棚出現在帕米爾高原上,目前全縣已經建起了213座溫室大棚、50座大拱棚、710座庭院小拱棚,種植蔬菜880畝(mu) 。提孜那甫鄉(xiang) 辛河河灘戈壁上的戈壁設施農(nong) 業(ye) 果蔬種植基地,每年產(chan) 量超過1000噸,產(chan) 值1000萬(wan) 元以上,產(chan) 品甚至從(cong) 高原銷往平原。
生命禁區,綠意盎然。紅其拉甫邊檢站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政治委員範永勇說:“幾代紅其拉甫人,從(cong) 不怨天尤人,而是自強不息。現在交通方便了,塔什庫爾幹還通了航班,很多蔬菜水果都可以采購了,但是自己種,有家的感覺……一代代紅其拉甫人,都把邊關(guan) 當家。”
紅其拉甫,是一個(ge) 精神高地,物質條件改善了,但精神傳(chuan) 承,一直沒變。艱苦年代的露營車如今已是展示品,車前一塊石碑,四個(ge) 描紅大字“精忠報國”。
凜冬之際、雪山之下,記者渾身暖流湧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