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lin) 近,年味漸濃。從(cong) 新鮮蔬菜到各類鮮花,再到營造出濃濃節日氛圍的非遺產(chan) 品,眾(zhong) 多商品都迎來銷售高峰。
近日,記者來到山東(dong) 壽光、雲(yun) 南昆明、安徽歙縣,走近生產(chan) 、運輸一線,看各地如何保障商品產(chan) 銷,滿足群眾(zhong) 消費需求。
——編 者
山東(dong) 壽光市貨車司機王國輝——
“買(mai) 菜就圖個(ge) 新鮮,得按時送達”
本報記者 王 者
早晨天還沒亮,山東(dong) 省壽光市高楠果蔬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內(nei) 貨車來來往往,早已是一片繁忙。
鋪好棉被,係好繩索,貨車司機王國輝利落地跳下車鬥,踏進駕駛室,準備前往蔬菜種植大棚。
頭天晚上,王國輝接了一個(ge) 發往北京的蔬菜運輸訂單。“買(mai) 菜就圖個(ge) 新鮮,得按時送達。”王國輝手上不停,邊發動車子邊向記者介紹,他要在下午1點前完成采購,這樣才能確保當晚抵達北京,讓車上的蔬菜隔天一早能到達老百姓的菜籃子中。
20多分鍾後,王國輝駕駛貨車來到壽光市紀台鎮吳廟村的茄子種植大棚。
“鳳蓮,昨天打過電話,要3000斤茄子。準備得咋樣了?”車剛停穩,王國輝就著急地催促起來。
“老王,菜已經采摘完了,正在過磅。”種植戶房鳳蓮回應。
房鳳蓮這頭忙著稱重,王國輝在那頭也不得閑。他從(cong) 泡沫箱底部抽出幾根茄子往箱子上碰了碰,確保沒有上凍,隨後又送到棚外的化驗室,對農(nong) 藥殘留進行快速檢測。
過磅裝車,8點15分,3000斤茄子被一一裝入泡沫箱,整齊碼放在車廂內(nei) 。
王國輝熟練地將厚棉被蓋在泡沫箱上。“外麵天氣冷,新鮮蔬菜在運輸過程中容易受凍,一定要做好保溫。”王國輝告訴記者,為(wei) 保證蔬菜品質,運輸時間也不能過長,要保證按時按點送達。
從(cong) 一個(ge) 收購點到下一個(ge) 收購點,臨(lin) 近中午,采購任務才完成。王國輝載著一車茄子回到合作社,又將合作社收購來的辣椒一箱箱裝上車,簡單扒拉了幾口飯,準備啟程前往北京。
“壽光到北京這條線你常跑,但也要注意安全。”合作社負責人高洪岩檢查完貨物固定情況,走上前來,拍拍駕駛室車門,與(yu) 王國輝道別。
“放心吧,保證平安且按時送到!”中午12點23分,隨著一聲低沉轟鳴,王國輝穩穩啟動車子,一揚手,驅車駛向北京。
作為(wei) 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價(jia) 格形成中心和物流交易中心之一,目前,壽光每天有約6000噸蔬菜運往全國各地,品種超200種。為(wei) 保障百姓吃上新鮮的蔬菜,像王國輝這樣爭(zheng) 分奪秒運送蔬菜的故事,每天都在這裏上演。
雲(yun) 南昆明市晉寧區花農(nong) 張良——
“鮮花需求量大,種植更要盯緊”
本報記者 張 馳
冬日清晨,寒冷的天氣擋不住鮮花市場的火熱。雲(yun) 南省昆明市晉寧區張良花卉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車間裏,140多名工人忙著分級整理、打包成紮。鮮花經過精細包裝後,堆滿貨架。
“早上8點多采摘,中午之前發貨,我們(men) 的鮮切花現在每天要發出16萬(wan) 枝,就這都還不能滿足訂單量。”合作社負責人張良說。
張良年輕時是一名花農(nong) 。隨著花卉產(chan) 業(ye) 勢頭向好,2010年11月,他牽頭成立了合作社,帶著社員們(men) 一起種植鮮花。
在車間轉上一圈,張良便往種植基地趕,“臨(lin) 近春節,鮮花需求量大,種植更要盯緊,得空我就要去看看。”
走進基地大棚,溫暖濕潤的空氣拂麵,滿眼綠意中,數不清的花苞“探”出頭來。張良端起花苞瞧一下,又低下頭仔細打量花葉和花莖。“消費者愛看花苞大不大,但我們(men) 更關(guan) 注花莖的粗細、葉片的光澤,以及花苞上色是否鮮豔均勻。”張良介紹,冬天溫度低,花苞上色也更難,“控製大棚溫度穩定很關(guan) 鍵。”
記者注意到,大棚裏,除了可用手機控製調節的天窗,張良還給鮮花鋪上“地暖”——環形加溫管道。“熱水在管道內(nei) 循環流動,給鮮花生長創造更加溫暖的環境。”見記者有些好奇,張良停下腳步解釋道,他們(men) 最近還嚐試給花朵補充二氧化碳,既可以在冬天保溫,也讓鮮花更好進行光合作用,“控好溫度、濕度和營養(yang) ,每畝(mu) 能增產(chan) 6萬(wan) 至10萬(wan) 枝鮮切花。”
從(cong) 種植基地出來,張良轉到社員普雪梅家的大棚裏。“葉片有些黃,抓緊補氮肥。現在花價(jia) 好,你再加把勁仔細管護,說不定還能參加2月份的種植比賽,第一名有2000元獎金呢。”張良神情嚴(yan) 肅,可句句都是叮囑,“要抓緊時間提高品質,‘雲(yun) 花’品牌才能更加壯大。”
在張良的帶動下,張良花卉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社員規模已擴大至236名,鮮切花種植麵積達2100畝(mu) 。
近年來,晉寧區連續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花卉產(chan) 業(ye) 的規模逐年擴大,產(chan) 業(ye) 鏈不斷延伸。目前,晉寧區花卉種植麵積已達6.1萬(wan) 畝(mu) ,年產(chan) 鮮切花50多億(yi) 枝,產(chan) 值達37億(yi) 元。“花卉成了我們(men) 增收致富的‘美麗(li) 產(chan) 業(ye) ’。”張良高興(xing) 地說。
安徽歙縣汪滿田村村民汪勝娟——
“加緊製作,保障魚燈供應”
本報記者 羅陽奇
距離過年越來越近,走進位於(yu) 安徽省歙縣溪頭鎮的汪滿田村,這個(ge) 大山裏的鄉(xiang) 村格外熱鬧——家家戶戶屋裏都堆放著竹子,村民們(men) 正忙著趕製魚燈。運輸魚燈的三輪車穿行在村裏的小道,不出3天,這些魚燈將會(hui) 出現在江蘇、浙江、廣東(dong) 等地。
早在600年前,汪滿田村就有了嬉魚的習(xi) 俗。每年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村民舉(ju) 著魚燈遊村,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平安祥和。魚燈以竹篾為(wei) 骨架,再由綿紙包裹,最後用毛筆上色。魚燈內(nei) 部,還放有蠟燭。嬉魚時,魚燈穿行在巷陌之間,如一條條金魚在空中飛舞。
距離村口不遠處,便是村民汪勝娟的家。作為(wei) 土生土長的汪滿田人,她已經做了40餘(yu) 年的魚燈。
“竹子最好要用3年以上、6年以下的,秋冬的竹子含水量少,也比春夏的竹子更好。”汪勝娟手上不停,邊製作邊向記者介紹,“包裹魚燈的材料最好選用綿紙,顏色更加透亮,點上蠟燭也更好看。”
近年來,通過網絡傳(chuan) 播,汪滿田魚燈受到的關(guan) 注越來越多,不少外地遊客還專(zhuan) 門跑來看。每年嬉魚時,村裏堵得水泄不通。
魚燈“出圈”了,汪勝娟的訂單不斷。“我不僅(jin) 接線下的訂單,還有不少人通過短視頻平台聯係我。”今年61歲的汪勝娟,這幾年也學會(hui) 了拍短視頻,她的社交賬號上發布了不少魚燈製作和表演的視頻,吸引了上萬(wan) 粉絲(si) 。
“現在訂單已經排到元宵節嘍!”汪勝娟一個(ge) 人做不過來,還拉上左鄰右舍一起趕製訂單,“難得大家喜愛我們(men) 的魚燈,得加緊製作,保障魚燈供應。”
在汪滿田村的魚燈工坊,記者見到了村民汪智紅。他正帶著其他村民一起,高舉(ju) 一隻長近6米的魚燈,上下起伏,左右擺動。“我們(men) 表演隊現在有80多人。”汪智紅說,去年一年,他們(men) 就演出了30多場,足跡遍布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四川等地。
走進汪滿田村的文創店,氣球魚燈、魚燈書(shu) 簽、魚燈冰箱貼等各類產(chan) 品讓人目不暇接。汪滿田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汪軍(jun) 華表示,未來將引入非遺研學、工藝展示等多種業(ye) 態,打造汪滿田魚燈非遺民俗文化融合基地,讓這個(ge) 傳(chuan) 承600多年的技藝真正“活”起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