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新春走基層·走筆|回延安,向未來!

發布時間: 2025-01-22 15:41:00 來源: 新華社

  革命聖地延安,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向寶塔山。延河之畔,拎著大包小包年貨的老鄉(xiang) 眉眼間笑意滿滿。

  延安,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精神家園。每年,記者到訪延安十多次,早已和許多采訪對象處成了老朋友。今年春節前夕,記者再到延安發現,“科技範兒(er) ”十足的農(nong) 業(ye) 越來越“不一般”,“生態儲(chu) 蓄”賣上了錢,完善的產(chan) 業(ye) 鏈激發老鄉(xiang) 們(men) 拓寬致富思路……

  回延安,總有新發現!

  市民在延安市寶塔區一處市場選購飾品。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回延安,看發展

  見到45歲的李東(dong) 東(dong) 時,這個(ge) 陝北後生正在安塞區高橋鎮高橋村的一家現代化養(yang) 雞場忙碌。

  “怎麽(me) 不打腰鼓了?”我們(men) 有些好奇。

  七年前初見,李東(dong) 東(dong) 挎著紅色的腰鼓、係著白羊肚手巾,臉龐曬得黝黑,打起腰鼓勁頭十足。靠著這門手藝,他“打”走了貧困,迎來了新生。

  “這幾年,兒(er) 子一直生病,打腰鼓要外出表演,顧不上家。後來我就在村裏的養(yang) 雞場找到工作,每月收入七八千元,不用外出奔波,心裏更踏實。”李東(dong) 東(dong) 說。

  “現在村裏產(chan) 業(ye) 挺多,隻要能幹,日子就會(hui) 越過越好!”告別時,李東(dong) 東(dong) 向我們(men) 久久揮手。

  為(wei) 鄉(xiang) 村植入更多致富產(chan) 業(ye) ,讓老鄉(xiang) 擁有更多就業(ye) 選擇,老鄉(xiang) 們(men) 的美好生活有了更多底氣。

  籌謀產(chan) 業(ye) 發展,是延安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法寶。行走在延安的山峁溝梁,紅紅火火的文旅產(chan) 業(ye) ,讓不少老鄉(xiang) 有了新營生;“一鍵操控”的溫室大棚更是讓老鄉(xiang) 們(men) 挺直了腰杆。

  寶塔區劉興(xing) 莊村,36歲的劉浪浪正在智能化溫室大棚裏采收有機西紅柿。“坐在家裏,隻需輕點手機,就能操控卷簾和水肥,方便又省心。”劉浪浪邊演示邊說,“而且,我搞的蚯蚓肥實驗效果好得很,農(nong) 產(chan) 品獲得了有機認證。下一步的目標是大力推廣,讓村裏人也受益。”

  在延安市寶塔區劉興(xing) 莊村,劉浪浪駕駛農(nong) 機在大棚內(nei) 運送物資。新華社記者 張斌 攝

  2024年前三季度,延安市一產(chan) 增加值和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3.6%和7.7%,排名陝西省第一和第二位。

  回延安,為(wei) 惦念

  見到“樹癡”張蓮蓮時,73歲的她感冒剛好,但精神頭一點兒(er) 不減,濃濃的鄉(xiang) 音鏗鏘有力。

  2018年,我們(men) 記錄下“用壞了一百多把鋤頭,穿壞了三百多雙鞋”的張蓮蓮,立誌“要把蒼涼荒山變成蔥蘢林海”的感人故事。

  七年後,她依然三句話不離種樹。“這幾年身體(ti) 不好,我種得少了,把鋤頭交給了兒(er) 子兒(er) 媳,他們(men) 比我種得好。”張蓮蓮說,“栽樹的事,不能停、停不下!”

  順著山路,驅車而上,夕陽下的山林閃著一層層金光。張蓮蓮的兒(er) 媳李紅衛領著我們(men) 來到林中的農(nong) 家小院,院牆外的“家訓”格外引人矚目:植樹造林一定會(hui) 過上好光景!

  “光景確實越來越好,我們(men) 一邊種樹,一邊搞林下養(yang) 殖,6000多隻散養(yang) 的‘跑山雞’過年可不夠賣!”李紅衛帶我們(men) 邊走邊聊。

  綠樹無言,青山為(wei) 證。一棵接著一棵,一代接著一代,延安越來越綠、越來越美。

  統計顯示,延安已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麵積1.78萬(wan) 平方公裏,完成退耕還林1077萬(wan) 畝(mu) ,建成各類淤地壩超1.16萬(wan) 座,全市多年平均入黃泥沙量由原來的每年2.58億(yi) 噸下降到0.31億(yi) 噸。

  延安的“生態儲(chu) 蓄”還賣上了錢!2024年,寶塔區薛張小流域完成陝西首單水土保持碳匯交易,成功轉讓15.1萬(wan) 噸碳匯減排量,交易金額達543.6萬(wan) 元。

  回延安,暢夢想

  熱熱的炕頭上,暖暖的爐火旁,話話越拉越親(qin) ,夢想越聊越有勁。

  蘋果是延安的農(nong) 業(ye) 主導產(chan) 業(ye) 。這些年,隨著延安蘋果的品種選育加快推動,189條蘋果智能選果線和170.1萬(wan) 噸果品冷氣庫的陸續建成,延安蘋果的產(chan) 業(ye) 鏈條日益完善、銷售持續走俏。這也激發出不少果農(nong) 的新思路。

  安塞區南溝村,69歲的趙永東(dong) 狠下決(jue) 心,要把自家20畝(mu) 老果樹連根挖掉、換成新品種,“婆姨開始不同意,說一把年紀了還折騰啥。我拽著她外出考察了一回,看到效益不錯,終於(yu) 鬆了口,過完年我就開幹”。

  洛川縣南賀蘇村,38歲的張師剛一邊埋頭鑽研種蘋果技術,一邊搞起了直播授課,“蘋果收成好,咱信心更足了,我得把果樹修剪技術教給更多人”。

  說不完的夢想,講不完的奮鬥,這是鄉(xiang) 村拔節生長的動力,也凝結著革命老區的精氣神。

  從(cong) 延安精神中汲取不竭的動力,激勵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目前,延安已開展吳起、南泥灣等7個(ge) 省級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和黃龍縣三岔鎮、寶塔區甘穀驛鎮等10個(ge) 國家(省級)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鎮創建。“果樹認養(yang) ”等新型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模式蓬勃發展,正在形成“農(nong) 業(ye) +”多業(ye) 態發展態勢。

  離開時,紛紛揚揚的大雪灑向厚重的黃土高原。皚皚白雪的映襯下,延安南泥灣一處廣場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八個(ge) 紅色大字更為(wei) 遒勁醒目。

  延安,延安!

  記者:陳鋼、張斌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