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錨定科技強國目標聚力發力

發布時間: 2025-02-03 14:37:00 來源: 經濟日報

  2024年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成績單”中,科技創新的分項尤為(wei) 亮眼,無論是整體(ti) 實力,還是結構性指標都穩步提升,“科技範兒(er) ”越來越足,“創新味兒(er) ”越來越濃。

  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在全球的創新力排名躍升至第11位,是10年來創新力上升最快的經濟體(ti) 之一,也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ti) 。2024年,我國研究與(yu) 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達2.68%,比上年提高0.1個(ge) 百分點,在世界主要國家中排名第12位,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並進一步接近經濟合作與(yu) 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平;國內(nei) 發明專(zhuan) 利有效量達475.6萬(wan) 件,成為(wei) 世界上首個(ge) 突破400萬(wan) 件的國家。一串串鮮活的數據,反映出我國正向著科技強國的目標穩步邁進。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是習(xi) 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nei) 容。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深入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確立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奮鬥目標。

  從(cong) 現在算起,到實現這個(ge) 目標隻有短短10年左右,時間寶貴,需要加強統籌謀劃,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對於(yu) 一個(ge) 國家來說,科技創新動力和活力體(ti) 現在哪裏?如何把準科技創新的著力點?概括來說,可表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聚力發力這些領域,對於(yu) 建成科技強國,至關(guan) 重要。

  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競爭(zheng) ,比拚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科技創新的“國家隊”,代表國家科技創新的最高水平。新時代以來,我國“嫦娥”攬月、“天問”探火、“地殼一號”挺進地球深處……戰略高技術領域迎來新跨越;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基礎前沿研究實現新突破,持續為(wei) 科技創新提供源頭活水。這些成就的取得,體(ti) 現了新型舉(ju) 國體(ti) 製的強大優(you) 勢。加快建成科技強國,還要充分發揮國家作為(wei) 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加大對基礎技術、通用技術、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等的研發攻關(guan) 力度,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新動能,努力成為(wei) 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進一步增強國家創新體(ti) 係一體(ti) 化能力,保持戰略定力,突出國家戰略需求,贏得戰略主動。

  建設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國家創新型城市是自主創新能力強、科技支撐引領作用突出、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水平高、區域輻射帶動作用顯著的城市。近年來,通過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探索各具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湧現出一批標杆和樣板城市。同時,一係列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及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推進,日益發揮重要作用。《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擁有20餘(yu) 個(ge) 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位居世界第一。科技創新集群一般是指在特定地理區域內(nei) ,高密度分布的科研機構、高校、企業(ye) 和創新產(chan) 業(ye) 的集合體(ti) ,通常具備強大的創新能力,並在全球科技和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國科技創新集群內(nei) 的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ye) 產(chan) 生了大量的創新成果,推動中國經濟發展與(yu) 全球科技進步。更好發揮科技創新集群的功能,需尊重科技創新的區域集聚規律,加強對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建設的支持,進一步強化規劃布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製,加快提升其科技創新能力和發展水平。

  充分發揮高新區示範帶動引領作用。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以發展高技術產(chan) 業(ye) 、促進科技與(yu) 經濟結合為(wei) 目標,一般設在一些知識、技術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區。我國目前已有的178家國家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在創新能力、企業(ye) 實力、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方麵具有獨特優(you) 勢,聚集了全國約30%的高新技術企業(ye) 、60%的科創板上市企業(ye) 、70%的國家製造業(ye) 創新中心、80%的全國重點實驗室,極具活力和創新力。充分發揮高新區的示範帶動引領作用,需牢牢把握“高”和“新”的發展定位,加大體(ti) 製機製創新和政策先行先試力度,聚焦科技自立自強,不斷探索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路徑。瞄準未來科技和產(chan) 業(ye) 發展製高點,鞏固提升優(you) 勢主導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創新生態,集聚創新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經營主體(ti) 既是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yu) 者、就業(ye) 機會(hui) 的主要提供者,也是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激發各類經營主體(ti) 活力,對形成良好創新生態、增強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新技術企業(ye) 總數達46.3萬(wan) 家,規模以上工業(ye) 高新技術企業(ye) 達16.9萬(wan) 家,累計培育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超14萬(wan) 家。進一步突出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需在人才、技術、金融、財稅等多方麵加大支持力度,促進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打造“鏈主”企業(ye) ,更好暢通產(chan) 業(ye) 鏈循環。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要發揮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台的綜合優(you) 勢,提升我國產(chan) 業(ye) 基礎能力和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水平。

  更好發揮科研機構和高校作用。與(yu) 企業(ye) 研發組織相比,科研機構和高校在開展多學科交叉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顛覆性技術創新方麵具有一定優(you) 勢,是孕育重大原始創新、推動學科發展和攻克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國每年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zhuan) 業(ye) (STEM)畢業(ye) 生數量超過500萬(wan) 人,在全球領先;國際智庫統計的中國高校培養(yang) 的頂尖人工智能(AI)研究人員全球占比超過50%,居世界第一。更好發揮科研機構和高校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作用,需進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和組織機製,開展薪酬製度改革試點,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jue) 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同時,加強科研誠信和作風學風建設,營造寬容開放、嚴(yan) 謹求實的研究氛圍,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助力推動更多科技創新成果湧現。

  培養(yang) 造就創新型人才隊伍。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zheng) 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zheng) 、勞動者素質的競爭(zheng) 。人才的競爭(zheng) ,首先是人才培養(yang) 的競爭(zheng)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724.1萬(wan) 人年,穩居世界首位。中國內(nei) 地入選世界高被引科學家數量從(cong) 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24年的1405人次,排名世界第二。更多優(you) 秀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科研人員占比超80%。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jue) 定》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ti) 製機製一體(ti) 改革”。麵向未來,必須始終堅持教育優(you) 先發展,優(you) 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製,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要把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作為(wei) 重中之重,完善人才培養(yang) 、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製,著力培養(yang) 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yang) 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注重培養(yang) 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人才製度體(ti) 係,構築匯聚全球智慧資源的創新高地。

  推動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工程科技國際合作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近年來,我國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設立麵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力度,圍繞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層空間利用等全球問題,拓展和深化中外聯合科研。2023年11月發布《國際科技合作倡議》,攜手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ti) 。科技進步是世界性、時代性課題,唯有開放合作才是正道。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深度參與(yu) 全球科技治理,拓寬政府和民間科技交流合作渠道,在推動科技開放合作中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既能有效維護我國科技安全利益,也能以更多重大原始創新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突破為(wei) 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此外,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一個(ge) 國家的科技水平不僅(jin) 體(ti) 現在科技成就上,而且體(ti) 現在其國民科學素質上。近年來,我國加強科普能力建設,注重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科學教育納入基礎教育各階段,科普基礎設施、人才隊伍和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中國科協發布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23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由2010年的3.27%提高到14.14%,實現了從(cong) 較低水平到中等水平的巨大跨越,為(wei) 邁向創新型國家前列夯實了科技人力資源基礎。進一步激發創新動力和創造活力,需廣泛開展科普活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ye) 的青少年群體(ti) ;深化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穩步發展職業(ye) 本科教育,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jun) ;堅持培育創新文化,使崇尚科學、追求創新在全社會(hui) 蔚然成風,顯著提升全民科學文化素質。

(責編: 賈春玲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