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近20個(ge) 國家已將春節列為(wei) 法定節假日。乙巳蛇年到來,世界多地都能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兒(er) 。不同膚色和語言的人們(men) ,同享節日喜慶,並在這個(ge) 過程中相互了解,越走越近。新華社記者將自己在全球各地的春節見聞精心寫(xie) 成一篇篇走筆,帶你尋找春節的世界印記——
馬來西亞(ya) 檳城華人過年小記
2月1日,人們(men) 在馬來西亞(ya) 檳城廟會(hui) 上參與(yu) 猜燈謎活動。新華社發(李奕慧攝)
新華社報道員譚耀明:夜幕降臨(lin) ,迎來家宴。家人齊聚一堂,圍桌準備“撈生”。“撈生”是馬來西亞(ya) 華人慶祝春節的重要習(xi) 俗,意在祈好運、迎發財,通常以可生吃的魚肉條為(wei) 主要原料,配上五顏六色的蔬菜絲(si) 、花生碎等。圍桌而立的家人們(men) 在一人的號令下用筷子將食材反複高高挑起,借“生”“升”諧音,期盼越撈越“升”,來年節節高升。“一帆風順!”“雙喜臨(lin) 門!”“三陽開泰!”……每喊一句,大家便齊聲回應“收到”,意即領受好運、傳(chuan) 遞祝福。
歲月流轉,離鄉(xiang) 在外的日子讓人意識到農(nong) 曆新年背後所蘊含的真摯感情與(yu) 深切祝福。春節是一首流淌在生活中的詩。年複一年,它在我們(men) 每個(ge) 人的生活中譜寫(xie) 著不同的篇章。每一次返鄉(xiang) ,都是這首詩的開始。願這份溫暖與(yu) 祝福,滲透進我們(men) 每個(ge) 人心中,成為(wei) 生命中永恒的記憶。
閱讀原文請戳:全球新春走筆|春節是一首流淌在生活中的詩——馬來西亞(ya) 檳城華人過年小記
在歐洲,遇見春節
1月18日,一名女子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ju) 行的新春廟會(hui) 活動上手持木版年畫留影。新華社發(弗爾季·奧蒂洛攝)
新華社記者王其冰:1999年春節期間,匈牙利首位獲得布克國際文學獎的作家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在自己45歲生日那天請朋友到家裏聚會(hui) 。聚會(hui) 中,克拉斯諾霍爾卡伊從(cong) 書(shu) 架上抽出漢學家艾之迪(埃切迪·伊爾迪科)撰寫(xie) 的《中國傳(chuan) 統節日》一書(shu) ,為(wei) 在場者朗讀了其中有關(guan) 春節的段落。隨後,克拉斯諾霍爾卡伊還找出他收藏的中國京劇大師梅蘭(lan) 芳的《宇宙鋒》京劇唱段磁帶,播放給來客聽。
二十多年後,受邀參加聚會(hui) 的作家餘(yu) 澤民回憶說,看到匈牙利友人們(men) 如此鄭重地“過春節”,聆聽關(guan) 於(yu) 春節習(xi) 俗的知識和中國傳(chuan) 統戲劇,他非常受觸動,由此對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有了更加真切而強烈的感受。
閱讀原文請戳:全球新春走筆|在歐洲,遇見春節
溫暖春潮湧動摩洛哥
1月17日,在摩洛哥卡薩布蘭(lan) 卡的“中國廟會(hui) ”活動現場,摩洛哥民眾(zhong) 展示印有中國農(nong) 曆蛇年主題圖案的木版水印作品。新華社記者霍晶攝
新華社記者霍晶:春節的到來,意味著凜冬將盡、春潮萌動。無論在摩洛哥第一大城市卡薩布蘭(lan) 卡,還是在該國東(dong) 北部小城塔紮,都能感受到春潮的溫暖。蛋殼畫、紅油牛肉,非遺展示、美食品鑒……“中國廟會(hui) ”1月17日在卡薩布蘭(lan) 卡聯合國廣場舉(ju) 辦,各個(ge) 攤位前擠滿了摩洛哥民眾(zhong) ,他們(men) 眼中充滿了驚喜與(yu) 好奇。
與(yu) 卡薩布蘭(lan) 卡等城市相比,塔紮的城市規模小了許多,但這擋不住中國元素的步伐。1月27日,當記者敲開中國援摩醫療隊塔紮分隊駐地大門,映入眼簾的是高高掛起的春節裝飾品和彩色氣球。摩洛哥朋友專(zhuan) 程給醫療隊送來蛋糕和羚羊角酥等當地甜點,與(yu) 醫療隊員們(men) 同慶新春。
閱讀原文請戳:全球新春走筆|溫暖春潮湧動摩洛哥
中國援幾內(nei) 亞(ya) 比紹專(zhuan) 家的春節日程表
1月29日,在幾內(nei) 亞(ya) 比紹加布區的卡蘭(lan) 塔巴農(nong) 場,第12批中國援幾比農(nong) 技專(zhuan) 家組負責人鄭俊傑(左)和農(nong) 場場長薩納·卡馬拉一起視察農(nong) 場田地平整情況。新華社記者司源攝
新華社記者司源:為(wei) 了不誤農(nong) 時,中國援幾內(nei) 亞(ya) 比紹農(nong) 業(ye) 技術專(zhuan) 家組的專(zhuan) 家們(men) 有自己獨特的“春節日程表”。第12批中國援幾比農(nong) 技專(zhuan) 家組的專(zhuan) 家均來自湖北省。按照家鄉(xiang) 習(xi) 俗,他們(men) 在除夕一早便打掃駐地、掛起紅燈籠和彩旗、貼上春聯,熱情迎接前來拜年的當地村民。中午,大家圍坐在一起共進團圓飯,與(yu) 遠在國內(nei) 的家人朋友視頻連線,互道新春祝福。對他們(men) 來說,這一難得的休息日顯得格外珍貴。
正月初一一早,吃完熱騰騰的湯麵,專(zhuan) 家們(men) 便驅車前往加布區的卡蘭(lan) 塔巴農(nong) 場,查看水稻播種前的土地平整進度。通往農(nong) 場的唯一通道是一條坑窪不平的土路,雨季泥濘,旱季塵土飛揚,他們(men) 對此早已習(xi) 以為(wei) 常。
閱讀原文請戳:全球新春走筆丨中國援幾內(nei) 亞(ya) 比紹專(zhuan) 家的春節日程表
在莫斯科尋找春節關(guan) 鍵詞
1月28日,在俄羅斯莫斯科舉(ju) 行的新春廟會(hui) 活動上,遊客在感受茶文化。新華社記者曹陽攝
新華社記者江宥林:春節,是一個(ge) 新起點,也預示著新希望。在莫斯科,記者聽到了許多俄羅斯人的新春願望。來自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市的10歲小女孩瑪莎,學習(xi) 中文7年多了。春節前夕,一身紅裝的她來到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參加中俄建交75周年短視頻大賽頒獎儀(yi) 式。“在視頻中,我告訴大家如何做月餅,新的一年,我希望吃到想念很久的糖葫蘆和湯圓。”她說,“中國文化越來越讓我著迷,我想學習(xi) 更多中文知識,今年爭(zheng) 取去中國走走。”
在莫斯科舉(ju) 辦的多個(ge) 春節文化活動上,都能看到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孔子學院俄方院長謝列茲(zi) 涅夫的身影。這位年過古稀的漢學家,今年將是他從(cong) 事中文教育滿50年。他說,他對新的一年寄予厚望,“我的工作與(yu) 中國緊密相連,我希望盡我的全部力量,讓自己從(cong) 事大半生的俄中文化交流事業(ye) 再上一層樓”。
閱讀原文請戳:全球新春走筆|快樂(le) 、團圓、希望——在莫斯科尋找春節關(guan) 鍵詞
“中國年”的拉美印記
1月28日,古巴首都哈瓦那市中心的古巴國家飯店前懸掛中國燈籠。新華社發(華金·埃爾南德斯攝)
新華社記者蔣彪等:春節期間,巴拿馬首都巴拿馬城老城區的唐人街張燈結彩,喜慶洋溢。放鞭炮、祭祖先、吃年夜飯……在遠隔太平洋的彼岸,到處是濃濃的“年味兒(er) ”。自19世紀50年代起,一批批華人遠渡重洋,踏上這片土地,在幫助巴拿馬人民修鐵路、挖運河的同時,也帶來了過年的“鄉(xiang) 愁”。於(yu) 1898年建成的關(guan) 帝廟便是他們(men) 慶祝春節的場所,寄托著海外遊子對故土的思念。
隨著中拉交流日益深入,春節不僅(jin) 拉近了中拉人民的情感距離,也為(wei) 雙邊合作注入了新動力。春節期間,烏(wu) 拉圭牛肉等食材成為(wei) 中國市場上的搶手年貨,而厄瓜多爾玫瑰、哥倫(lun) 比亞(ya) 繡球也在中國日益走俏,為(wei) 人們(men) 帶來暖暖春意。
閱讀原文請戳:全球新春走筆丨“中國年”的拉美印記
在菲律賓迎春節
1月27日,在菲律賓馬尼拉,人們(men) 穿過掛滿春節裝飾的走廊。新華社發(烏(wu) 馬利攝)
新華社記者聶曉陽:菲律賓人也會(hui) 在農(nong) 曆除夕夜吃團圓飯,端上桌的菜肴至少應有八個(ge) ,因為(wei) 他們(men) 相信八象征著“發財”。春節期間,菲律賓人還隨時會(hui) 在客廳擺上各種圓形水果,如菠蘿、橘子、蘋果等,寓意“團圓”和“圓滿”,體(ti) 現對來年的美好祝願。春節期間,當地民眾(zhong) 的餐桌也往往“中菲混搭”,既有中國特色的餃子和年糕,也有菲律賓特色的烤乳豬和牛肉湯。
對菲律賓人來說,年夜飯最受歡迎的食物無疑是“糯米糕”。這種食品一般僅(jin) 在春節前後出售,由於(yu) 非常粘稠香甜,菲律賓人認為(wei) 這象征著一家人的團結和甜蜜。菲律賓人還向華人學會(hui) 了製作春卷和餃子並加到年夜飯中,他們(men) 認為(wei) 這些食物“看起來像金條和錢袋”,代表財富和好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