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hui) 主義(yi) 是幹出來的,新時代是奮鬥出來的。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發揮好勞模工匠示範引領作用,激勵廣大職工在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中成就夢想。
勞動節前夕,記者走進基層一線,見證勞動者們(men) 在平凡崗位上創造價(jia) 值、展現風采、感受快樂(le) 的奮鬥故事。
十來斤的工作服一穿,麵罩一戴,“女焊神”孫景南跟中車浦鎮公司車間生產(chan) 線上的其他焊工沒什麽(me) 區別。
但她手裏的活兒(er) 獨具特點:從(cong) 外麵看,幾乎沒有任何痕跡,內(nei) 裏卻是細密整齊的魚鱗紋焊縫,均勻、牢固且有美感。
“女焊神”不是一天練成的。幾十公斤重的焊絲(si) ,幾公斤重的焊槍,長時間焊接需要極強的核心力量。1990年,不到20歲的孫景南進廠時,大夥(huo) 兒(er) 都不看好她。
誰都沒想到她一幹就是34年。“我就喜歡劈裏啪啦的焊花,漂亮。而且越不被看好,我越有鬥誌。”孫景南說。
不服氣,所以闖關(guan) 絕不能含糊。
先過力量關(guan) 。不用去健身房“擼鐵”,她的工作本身就是在車間裏“擼碳鋼”,短短兩(liang) 年,孫景南增肌14斤,肩、背、腰、臂、腕力量全麵增強。
再闖技術關(guan) 。為(wei) 做好地鐵車型焊接線建設,通過焊接不同厚度的200多種板材,記錄下每項參數,建起焊接數據庫;參與(yu) 和諧號CRH6型城際動車組項目,兩(liang) 個(ge) 月時間內(nei) 焊接5000多塊鋁板,累計攻克89項焊接工藝;潛心鑽研8年,獨創出鋁合金中空型材焊接修複法,不靠外部設施,不做本體(ti) 破壞,憑借“眼工+手法”,創造焊接修補技藝傳(chuan) 奇。
2019年,“孫景南技能專(zhuan) 家工作室”獲得“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授牌。截至目前,團隊已完成技術攻關(guan) 201項、成果轉化44項。
如今,作為(wei) 中車首席技能專(zhuan) 家、全廠600多名焊工的總教頭,53歲的孫景南仍在一線深耕。
“我很自豪,也很幸運,我的職業(ye) 理想跟國家軌道交通的發展‘焊’在了一起。”孫景南說。
很少有什麽(me) 事能讓“老雕”停下手中的刀。
“老雕”是大夥(huo) 兒(er) 對景德鎮市禦窯陶瓷研究所副所長鍾福洪的昵稱,他專(zhuan) 注陶瓷雕刻,一把刻刀使得爐火純青。
陶瓷雕刻是在成型的坯體(ti) 上進行雕刻,再經過窯爐高溫燒製。在素坯上動刀,稍有不慎就會(hui) 崩裂。
“老雕”是自學成才。40多年前,他來景德鎮“討生活”時因畫功了得被一家瓷廠負責人相中,請他做畫工。
那時,青花、粉彩工藝常見,陶瓷雕刻隻是輔助裝飾,不能獨立成“篇”。行業(ye) 的空白與(yu) 難點,成了他的方向。
“老雕”自己研磨工具,邊做邊學。他將木雕、石雕、玉雕的技法運用於(yu) 陶瓷上,不斷探索創新堆雕、浮雕、陰雕、鏤雕,不僅(jin) 開創了陶瓷雕刻工藝的新境界,還在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技藝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
他創作的山水浮雕《國廬圖》瓷板和浮雕青花作品《福青》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與(yu) 他人合作創作的“雕刻中華九龍寶杯”被人民大會(hui) 堂收藏。目前正在創作的大型浮雕陶瓷《四大名樓》,亭台樓閣、花草樹木、人物造型,刀刀見功。
精益求精,融匠心於(yu) 刀尖;全情專(zhuan) 注,練就絕活絕藝。2023年,“老雕”入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如今,“老雕”將更多精力放在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上,他經常對弟子們(men) 說:“雕刻陶瓷的過程就是剔除繁蕪的過程,必須心無旁騖。”
“裝配失誤怎麽(me) 辦?發射上天了又沒法修。”39歲的顧春燕直言,2007年剛入職中國電科某所,看到高精尖的雷達時,“心裏好怕”。
中國電科某所是中國雷達工業(ye) 的發源地,是國家諸多新型、高端雷達裝備的始創者。“神舟”飛天、“北鬥”組網、“嫦娥”奔月,都離不開作為(wei) “眼睛”的雷達天線陣麵。每一個(ge) 陣麵由成百上千個(ge) 雷達收發組件構成,每一個(ge) 組件又由芯片、元器件、基板和殼體(ti) 裝配而成。
顧春燕入職適逢雷達研製水平迭代,收發組件尺寸越做越小。她要在高倍顯微鏡下,用比頭發絲(si) 還細的金線,將芯片、元器件等鍵合,賦予雷達“視力”。
努力不出錯、不被機器替代,是顧春燕錘煉技藝的最初目標。
工作時幾乎不喝水、不去洗手間,數小時盯著一個(ge) 地方、保持同一個(ge) 姿勢,刻意訓練穩定的“肌肉記憶”,確保鍵合時金絲(si) 和手腕兒(er) 拱起的弧度一致。很快,她就成了微組裝班組裏“手最穩,膽兒(er) 最大”的頂梁柱。
2014年,所裏接手高分三號衛星的星載雷達項目,雷達收發組件僅(jin) 指甲蓋大小,裝配密度較過去提升近百倍。
密度過高、操作間隙不足,機器無法完成,怎麽(me) 辦?
“機器不行,人上!”顧春燕說。
她創造性地采用了新的安裝方法,但測試發現,雷達信號微弱。
再思考再試。她製作“手術刀”,把相關(guan) 器件連接起來。
成功了!從(cong) 此,“有問題找春燕”成了大家的共識。
17年來,她從(cong) 普通女工成長為(wei) 微組裝首席技能專(zhuan) 家。“工具箱裏的鑷子頭磨得更尖、更細了,金線直徑從(cong) 25微米變成10微米、5微米……伴隨雷達精度迅速提升,我見證了我國衛星遙感水平不斷跨越。”顧春燕說。
無論加工多大的航空航天部件,各類公差均隻有一根頭發絲(si) 的三分之一毫米,你能想像,有多難?
而這,就是中色(寧夏)東(dong) 方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師郭從(cong) 喜的工作日常。
20歲進車間,郭從(cong) 喜一個(ge) 人給14位師傅打下手。隻用了兩(liang) 年,“小郭”不僅(jin) 得到師傅們(men) 的認可,還獲得廠裏技術比賽冠軍(jun) ,並很快成了“郭師傅”,被同行認可。
“解決(jue) 加工難題吃苦受累都沒什麽(me) ,挑戰主要來自行業(ye) 技術的不斷升級。”郭從(cong) 喜說。
最大的挑戰在2014年,企業(ye) 的普通機床升級為(wei) 數控機床。以前的經驗一夜之間成為(wei) “落後生產(chan) 力”,技工學校畢業(ye) 的郭從(cong) 喜突然感到了危機:“難道就這樣被淘汰了?”
45歲的郭從(cong) 喜選擇接受挑戰。
自學、進修、拜師、實踐,數控車床編程、軟件製圖、自主設計組合工具……將一次次挑戰作為(wei) 進步的台階,“郭大膽”,什麽(me) 樣的活兒(er) 都敢接——
最短的工期隻有4小時,完不成就要麵臨(lin) 數十萬(wan) 美元的違約金;
麵對“卡脖子”技術,上千次嚐試,最終攻克,並以第一發明人申請國家發明專(zhuan) 利,實現大批量生產(chan) ;
研發的刀具填補了國內(nei) 在鉭铌材料機械加工中刀具幾何角度不確定的空白,將相關(guan) 產(chan) 品一次合格率由85%提高到99%,節約上千萬(wan) 元的加工費用;
……
2015年,以郭從(cong) 喜命名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授牌;2023年入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郭師傅”成為(wei) “郭大師”。
“大師是一種精神,不因時代和技術而改變。直麵挑戰,永不言棄,才能做好每一個(ge) 零件,而每一個(ge) 零件都關(guan) 係著國家重大項目的成敗。”郭從(cong) 喜說。
【記者手記】
新質生產(chan) 力呼喚新型勞動者。產(chan) 業(ye) 工人從(cong) “學”到“工”轉身、由“工”到“匠”蛻變的主陣地,在車間,在工廠,在勞動的第一線。
大國工匠、勞動模範、技能專(zhuan) 家,於(yu) 國是重器,於(yu) 廠是棟梁,於(yu) 人是楷模。他們(men) 的奮鬥故事不僅(jin) 屬於(yu) 他們(men) 自己,更是一個(ge) 社會(hui) 進步的發展動力,是一個(ge) 民族的精神財富。
新征程上,千千萬(wan) 萬(wan) 一線勞動者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努力幹一行、愛一行,專(zhuan) 一行、精一行,奮鬥的力量凝聚起來,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步履鏗鏘、勢不可當。
領銜記者:劉亢
記者:蔣芳、侯雪靜、賴星
出品:霍小光
監製:張曉鬆
策劃:王曙暉、王薇、蔣芳
編輯:王薇、吳夢桐
新華社國內(nei) 部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