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麵五星紅旗、一個(ge) “中”字,又一次定格了中國航天的“高光時刻”——近日,中國首次在月球背麵獨立動態展示國旗,嫦娥六號完成世界首次月背采樣和起飛。
兩(liang) 個(ge) “首次”的誕生,離不開持續20年的國家重大科技專(zhuan) 項——中國探月工程。
工程科技是推動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引擎。6月3日,在中國工程院建院30周年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來賀信,向全院院士和廣大工程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問候,勉勵大家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工程造福人類,科技創造未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工程科技關(guan) 注已久。
“我在浙江省工作了5年,親(qin) 曆了全長36公裏的杭州灣跨海大橋的修建。這一工程不僅(jin) 促進了當地從(cong) 交通末梢到交通樞紐的飛躍,更通過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匯聚和擴散影響了經濟社會(hui) 發展各個(ge) 領域,促進了蘇浙滬經濟圈發展。”2014年6月3日,國際工程科技大會(hui) 現場,習(xi) 近平主席向全世界講述了杭州灣跨海大橋這一重要工程的修建為(wei) 社會(hui) 發展帶來的深刻變化。
2006年7月12日,習(xi) 近平在杭州灣跨海大橋嘉興(xing) 市海鹽段建設工地慰問工人。
從(cong) 2003年6月正式奠基到2008年5月全線通車,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的近1800個(ge) 日日夜夜裏,廣大建設者頑強拚搏,攻克了一道道技術難題,刷新了一項項世界紀錄。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多次視察大橋工程,叮囑安全生產(chan) ,為(wei) 大橋的建設者們(men) 鼓勁加油:“我們(men) 自己要把自己的橋搭好,真正建造一座世界第一的、世界一流的大橋,真正地推動長三角一體(ti) 化健康發展。”
杭州灣跨海大橋是當時我國跨海橋梁建設最新技術成果的標誌性工程,也是我國跨海橋梁建設的裏程碑。這條縱跨36公裏的黃金通道,改變了滬杭甬三地的交通格局,激活了杭州灣兩(liang) 岸的經濟動能。
杭州灣跨海大橋海天一洲觀光平台
“工程科技是推動人類進步的發動機,是產(chan) 業(ye) 革命、經濟發展、社會(hui) 進步的有力杠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觀大勢、謀全局、抓根本,作出“必須把創新作為(wei)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戰略抉擇。
“嫦娥”探月、北鬥指路、高鐵飛馳、國產(chan) 大飛機翱翔、國產(chan) 大郵輪啟航……一大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標誌性重大科技工程,刻下新時代我國工程科技的新高度。
2024年1月1日,國產(chan) 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從(cong) 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開啟商業(ye) 首航。
一項工程科技創新,可以催生一個(ge) 產(chan) 業(ye) ,可以影響乃至改變世界。
在“千島之國”印尼,雅萬(wan) 高鐵以“路”為(wei) 引,為(wei) 地區發展提供“加速度”;沙漠之中的卡塔爾世界杯主體(ti) 育場,與(yu) 數場足球巔峰之戰一同被載入史冊(ce) ;在風景旖旎的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改寫(xie) 當地沒有橋梁的曆史……中國工程科技頻頻“出海”,成為(wei) 開辟“一帶一路”的“盾構機”。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係統,已為(wei) 2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提供北鬥加速定位和高精度服務;先進節水灌溉係統助力破解埃及農(nong) 業(ye) 發展幹旱缺水難題……中國工程科技不斷創新,為(wei) 人類福祉作出新貢獻。
2020年6月23日,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係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同年7月,北鬥三號係統正式開通全球服務,“中國的北鬥”真正成為(wei) “世界的北鬥”。
重大工程與(yu) 自主創新同頻共振,凝結著一代代工程科技工作者的智慧與(yu) 奮鬥。
在給中國工程院建院30周年的賀信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點讚中國工程院團結凝聚院士和廣大工程科技工作者,大力推動工程科技發展,不斷攻克科技難關(guan) ,建設大國工程,鑄造國之重器,為(wei) 推動我國工程科技創新進步、促進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今年1月19日,“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hui) 在人民大會(hui) 堂舉(ju) 行,這是首次以黨(dang) 中央、國務院的名義(yi) 開展“國家工程師獎”表彰。81名個(ge) 人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50個(ge) 團隊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
在“國家工程師獎”首次評選表彰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重要指示,向受表彰人員致以熱烈祝賀,希望全國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堅定科技報國、為(wei) 民造福理想,勇於(yu) 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鍛造精品工程,推動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服務高質量發展,為(wei)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作出更大貢獻。
“國家卓越工程師”獎章設計圖
一封賀信、一次重要指示,飽含著總書(shu) 記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期望。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突飛猛進,科學研究範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加速滲透融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把科技體(ti) 製改革作為(wei) 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親(qin) 自領導、親(qin) 自部署,許多重大科技體(ti) 製改革議題都指向激發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秉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營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氛圍,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不斷激發,我國科技創新實現了曆史性飛躍。
2023年6月28日,CR450動車組試驗列車在湄洲灣跨海大橋交會(hui) 運行,單列最高運行時速達到453公裏。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國工程科技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塑造發展新優(you) 勢。
時速400公裏的CR450動車組樣車預計今年內(nei) 下線,相應的高鐵線路、橋梁、隧道等也將實現技術創新,共同承載起更快的“中國速度”;
航空發動機研製戰線的工程科技工作者加快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初步探索出了一條自主創新發展的新路子,努力讓中國的飛機用上更加強勁的“中國心”;
2025年底超過12萬(wan) 個(ge) 重點場所實現移動網絡深度覆蓋,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上月球……
壓茬推進的時間表,彰顯我國工程科技邁向尖端的決(jue) 心和信心。
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廣大工程科技工作者下大氣力解決(jue) 阻礙工程科技發展的難點和問題,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創新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為(wei) 建設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監製丨耿誌民
製片人丨興(xing) 來 寧黎黎
執筆丨楊彩雲(yun)
視覺丨江雨航
審校丨程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