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用科技創新點燃“藍色引擎”
——深耕“藍色國土”新實踐之二

發布時間: 2024-06-08 16:31:00 來源: 新華社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海洋經濟發展前途無量。建設海洋強國,必須進一步關(guan) 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

  壯大海洋經濟,關(guan) 鍵在科技。6月8日“世界海洋日”前夕,記者在我國沿海地區采訪了解到,一批基礎性、原創性、前瞻性的海洋科技創新成果取得突破進展,引領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成為(wei) 點燃海洋經濟的“藍色引擎”。

  “飛”向深藍

  在天津大學青島海洋技術研究院的無人潛航器控製中心監控屏幕上,一條條黃色“魚兒(er) ”尤為(wei) 醒目。雖已夜深,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楊紹瓊和同事們(men) 仍在緊盯“魚兒(er) ”下潛數據,不敢有絲(si) 毫鬆懈。

  這些“魚兒(er) ”便是由天津大學科技團隊研發的“海燕”係列水下滑翔機。作為(wei) 一款新型無人無纜水下自主航行器,它們(men) 有著鯨魚般的流線外形和模擬海燕的滑翔動作,當搭載著水下觀測設備或傳(chuan) 感器在海洋中自由穿行時,可以為(wei) 深海觀測、科學研究提供豐(feng) 富數據,進而保障海洋資源開發和漁業(ye) 管理。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海洋經濟、海洋科技將來是一個(ge) 重要主攻方向,從(cong) 陸域到海域都有我們(men) 未知的領域,有很大的潛力。

  “向著未知的深海,我們(men) 這隻從(cong) 天津大學‘起飛’的‘海燕’,從(cong) 校園中的小湖泊‘飛至’大海,曆經了20多年時間。”楊紹瓊回憶說。


天津大學深海智能裝備“海燕”研發團隊正在工作。(天津大學供圖)

  本世紀初,國內(nei) 深海觀測技術研究還是一片空白。從(cong) 最初工作深度隻有100米,到創造下潛深度10619米的世界紀錄,“海燕”團隊從(cong) 底層技術一步步蓄力。如今,“海燕”係列水下滑翔機不斷刷新“成績單”:最遠連續航程突破7600公裏,參與(yu) 南海環境調查、中國北極科考等國家重大工程……

  近年來,我國在海洋高技術領域的綜合實力不斷提升,不僅(jin) 以“海燕”係列為(wei) 代表的無人潛航器“飛”向深藍,更有“奮鬥者”號創造中國載人潛水器的新紀錄,讓中國成為(wei) 世界上第二個(ge) 實現萬(wan) 米載人深潛的國家。

  如今,天津大學團隊已建成“海燕”水下滑翔機生產(chan) 線,開始為(wei) 更多科研機構、高校、企業(ye) 提供成型產(chan) 品,應用於(yu) 台風連續長時續觀測、海工裝備安全檢測、海上應急救援等領域。


“海燕”係列水下滑翔機入海開展實驗。(天津大學供圖)

  【記者觀察】深海,是地球上重要的戰略空間。一批批科研工作者大膽探索、刻苦攻關(guan) ,形成一係列標誌性成果,將我國海洋科技逐步從(cong) 淺近海推向深遠海。目前,我國無人深潛器與(yu) 載人深潛器強強聯合,已具備全海深探測和作業(ye) 能力,成為(wei) 深海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基石。圍繞“藍色經濟”開發需求,加快科技成果從(cong) 實驗室邁向“應用場”,將為(wei) 我國經略海洋提供更多可能。

  “明珠”出塢

  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是在常溫常壓下運輸零下163攝氏度液化天然氣的特種船舶,是液化天然氣供應鏈中的關(guan) 鍵裝備。大型LNG運輸船與(yu) 航空母艦、豪華郵輪被並稱為(wei) 造船業(ye) “皇冠上的三顆明珠”,其設計、建造是一個(ge) 國家船舶工業(ye) 綜合實力的集中體(ti) 現。

  6月的大連,碧海流雲(yun) 。中國船舶集團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船舶大連造船”)一艘正在建造的17.5萬(wan) 立方米LNG運輸船停靠在碼頭,400多名工人上上下下,正在進行貨物圍護係統的施工。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遼寧考察時指出,要順應建設海洋強國的需要,加快培育海洋工程製造業(ye) 這一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不斷提高海洋開發能力,使海洋經濟成為(wei) 新的增長點。

  中國船舶大連造船LNG運行部貨圍車間副主任安利峰介紹,這艘大型LNG運輸船由我國自主研發設計,是公司承製的第一艘,前不久剛剛出塢。記者走進甲板下方的液貨艙,隻見工人們(men) 5人一組,1人操作機械手臂,4人手扶絕緣板四個(ge) 角,小心翼翼地按照畫線位置將其安裝在船艙內(nei) 壁。

  5月27日,我國自主研發設計的17.5萬(wan) 立方米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在中國船舶集團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出塢。(中國船舶大連造船供圖)

  “每個(ge) 液貨艙要安裝2700多塊絕緣板。”安利峰說,液貨艙是LNG運輸船的核心部位,其施工難度也最大,“就像暖瓶內(nei) 膽一樣,要達到極高標準的密封性和保溫性,確保LNG在運輸過程中不泄漏且蒸發率低,施工時各工序精度都需要控製在毫米級,一絲(si) 微小的身體(ti) 擺動,就可能導致產(chan) 品不合格。”

  貨圍車間絕緣箱安裝班長陳卓說,液貨艙施工對清潔程度的要求極高。“液貨艙次屏蔽粘連類似手機貼膜,如果貼的時候有灰塵,就會(hui) 產(chan) 生氣泡,可能導致次屏蔽出現漏點。”

  技術要求高、施工難度大、附加值高,決(jue) 定了全球範圍內(nei) 具備LNG運輸船建造能力的船廠屈指可數。近年來,從(cong) 大型LNG運輸船的技術突破,到國產(chan) 航母接連下水,再到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命名交付,我國已形成船舶和海工產(chan) 品的全譜係總裝建造能力,並向製造高技術、高附加值船型升級。


這是5月24日拍攝的我國自主研發設計的17.5萬(wan) 立方米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在大連建造時的場景。(中國船舶大連造船供圖)

  【記者觀察】我國造船業(ye) 近年發展勢頭強勁,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從(cong) 仿製引進到自主創新,從(cong) 建造散貨船等常規船型到摘取造船業(ye) “皇冠上的三顆明珠”,我國造船業(ye) 掌握了一大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當前,全球船舶行業(ye) 迎來新一輪上行周期,我國正緊抓機遇,由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邁進。

  深海“掘寶”

  從(cong) 海南三亞(ya) 飛行約50分鍾,可以看到矗立在海麵的鋼鐵巨人“深海一號”能源站。

  能源站所在位置是“深海一號”大氣田。這是我國首個(ge) 自營勘探開發的1500米深水大氣田,探明天然氣儲(chu) 量超千億(yi) 立方米,於(yu) 2021年6月在海南陵水海域正式投產(chan) 。自此,我國海洋油氣開采從(cong) 300米向1500米超深水挺進。

  作為(wei) 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首座十萬(wan) 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chan) 儲(chu) 油平台,“深海一號”能源站搭載近200套關(guan) 鍵油氣處理設備。距離能源站約70公裏,“深海一號”二期工程鑽完井作業(ye) 正穩步開展,未來將使“深海一號”大氣田的天然氣儲(chu) 量從(cong) 1000億(yi) 立方米增至1500億(yi) 立方米。


圖為(wei) 中國海油“深海一號”大氣田。(中國海油供圖)

  2022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要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把裝備製造牢牢抓在自己手裏,努力用我們(men) 自己的裝備開發油氣資源,提高能源自給率,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項目經理蔣東(dong) 雷相繼參與(yu) “深海一號”一期和二期鑽完井作業(ye) ,見證了我國鑽完井技術及裝備從(cong) 完全依賴國外企業(ye) ,到掌握核心技術,再到部分關(guan) 鍵設備實現自主設計製造、維修的曆程。“為(wei) 了提高我國的能源自給率,我們(men) 力求用自己設計製造的裝備開發南海。”蔣東(dong) 雷說。

  水下采油樹是海洋油氣水下生產(chan) 係統的核心部分,由超過2000個(ge) 零部件組成,常用於(yu) 深水油氣開發,可以控製開采速度、實時監測和調整生產(chan) 情況,猶如油氣田井口的“水龍頭”。長期以來,全球僅(jin) 少數幾家公司掌握這一係統的設計製造。

  從(cong) 2017年起,蔣東(dong) 雷和同事們(men) 刻苦鑽研、持續研發。2022年,首套500米級國產(chan) 水下采油樹在海南鶯歌海海域投入使用。


“深海一號”二期工程工人作業(ye) 現場。(中國海油供圖)

  “使用國產(chan) 深水水下采油樹比進口采購節約成本約27%。”中國海油鑽完井資深技術專(zhuan) 家劉書(shu) 傑說,成本大幅下降後,一些此前沒有經濟效益的油氣藏,也能得到有效開發了。

  如今,蔣東(dong) 雷和團隊正在研發1500米級國產(chan) 深水水下采油樹。去年,“深海一號”二期水下采油樹建造和總裝集成測試工廠落地海南,國內(nei) 首台深水水下采油樹裝備在海南實現了本土化。“預計在2026年,1500米深水水下采油樹的國產(chan) 化率將達到85%。”蔣東(dong) 雷信心滿滿。

  【記者觀察】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海洋原油和天然氣產(chan) 量同比分別增長5.5%、10.0%。我國擁有豐(feng) 富的海洋能源,近年來隨著相關(guan) 海洋技術設備逐漸成熟,正緩緩打開海洋能源“寶藏”。從(cong) 首個(ge) 海上智能氣田群建成,到首座深遠海浮式風電平台“海油觀瀾號”成功並網投產(chan) ,我國端牢海洋能源飯碗已具備良好基礎。廣袤深邃的海洋中,更多寶藏正待發掘。

  領銜記者:丁錫國

  文字記者:白佳麗(li) 、蔡擁軍(jun) 、張博群、陳子薇、王存福、李誌浩

  監製:張曉鬆

  策劃:王曙暉、王炳坤、初杭

  編輯:初杭、白純

  新華社國內(nei) 部出品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