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賡續曆史文脈,譜寫(xie) 當代華章。新時代以來,在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呈現出新氣象、開創了新局麵。一個(ge) 個(ge) 文化遺產(chan) 從(cong) 傳(chuan) 統到現代,連接曆史與(yu) 未來,成為(wei) 世界認識中國、中國走向世界的生動文化名片。央視網《聯播+》欄目特推出“薪火相傳(chuan) ”係列策劃,從(cong) 文化傳(chuan) 承中感受中華文脈底蘊。
一縷藥香跨越古今,一枚銀針聯通中西,一株小草造福世界。
中醫藥學作為(wei) 中華民族原創的醫學科學,是一門關(guan) 於(yu) 生命智慧和生命藝術的學問,被古人稱為(wei) “生生之學”。
河南南陽是醫聖張仲景故裏、中醫祖庭醫聖祠所在地、中醫藥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推開醫聖祠大門,古碑列道,殿閣儼(yan) 然。綠樹蔥蘢中,矗立著扁鵲、華佗、孫思邈等曆代名醫塑像。眾(zhong) 多名家題寫(xie) 的碑刻、匾額、楹聯與(yu) 古樸的建築群,共同構成了醫聖祠獨特的中醫文化遺存和人文景觀。
對於(yu) 中醫藥學發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始終關(guan) 切。
2021年5月12日,總書(shu) 記在河南省南陽市調研。他首先來到醫聖祠,了解張仲景生平及其對中醫藥發展作出的貢獻。
2021年5月1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省南陽市考察東(dong) 漢醫學家張仲景的墓祠紀念地醫聖祠。
“他仔細閱讀張仲景的傷(shang) 寒論藥方,還對一個(ge) 東(dong) 漢針灸陶人注視良久。”張仲景博物館副館長楊磊回憶。
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整體(ti) 觀”、燮理調平的“中和觀”、養(yang) 生防病的“未病觀”。它植根於(yu) 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體(ti) 現了天地人和、和而不同、仁者愛人、以人為(wei) 本等中華文化精髓。
考察醫聖祠時,總書(shu) 記說:“過去,中華民族幾千年都是靠中醫藥治病救人。特別是經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傳(chuan) 染病之後,我們(men) 對中醫藥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
早在2010年,出席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醫孔子學院授牌儀(yi) 式時,習(xi) 近平就曾以文明視角評價(jia)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在江西江中藥穀製造基地,總書(shu) 記拿起一個(ge) 個(ge) 藥品、保健品和食品,詢問質量安全、市場、價(jia) 格等情況,指出“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一定要保護好、發掘好、發展好、傳(chuan) 承好”。
在廣東(dong) 珠海橫琴新區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chan) 業(ye) 園,總書(shu) 記走進車間,察看中藥製品生產(chan) 流程,叮囑要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
在總書(shu) 記眼中,中醫藥學不僅(jin) 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珍貴遺產(chan) ,更是造福人民的寶貴資源。他之所以重視中醫藥學,就是為(wei) 了讓傳(chuan) 承千年的“岐黃之術”在護佑全民健康中發揮更大作用,也是為(wei) 了守住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文化根脈。
保留中醫藥學火種,擦亮中醫藥學的金字招牌,總書(shu) 記多次為(wei) 新時代中醫藥學發展“把脈”。
“既用好現代評價(jia) 手段,也要充分尊重幾千年的經驗,說明白、講清楚中醫藥的療效”“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總書(shu) 記的指引飽含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辯證法。
沒有傳(chuan) 承,創新就失去根基;沒有創新,傳(chuan) 承就失去價(jia) 值。科學科技賦能,新時代的今天,古老的中醫藥學曆久彌新。
2024年5月6日,在江蘇南通如皋市城南街道桃北村衛生室裏的“中醫閣”內(nei) ,當地村民正在接受艾灸和推拿等中醫診療。
一中醫、一脈枕、一根針,望聞問切、拔罐針灸,這是人們(men) 對中醫藥學的傳(chuan) 統印象。如今,古老的中醫藥學已與(yu) 新技術深度融合,不僅(jin) 望聞問切上了“雲(yun) 端”,丸散膏丹也實現了智能製造。
新時代以來,中醫藥領域獲得國家科技獎勵超50項,中醫藥科技創新日新月異。
人才是中醫藥發展的第一資源。對於(yu) 中醫藥人才的培養(yang) ,總書(shu) 記強調,要強化中醫藥特色人才建設,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國家中醫疫病防治隊伍。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此後不到三個(ge) 月的時間裏,總書(shu) 記在越南《人民報》發表的署名文章中、給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賀信裏、發表2016年新年賀詞時,均提到屠呦呦。
他稱讚“以屠呦呦研究員為(wei) 代表的一代代中醫人才,辛勤耕耘,屢建功勳,為(wei) 發展中醫藥事業(ye) 、造福人類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先後組織實施中醫藥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人才工程、中醫藥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百千萬(wan) ”人才工程(岐黃工程),構建院校教育、畢業(ye) 後教育、繼續教育有機銜接,師承教育貫穿始終的中醫藥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
岐黃工程實施以來,截至2022年6月,我國已遴選培養(yang) 岐黃學者149名、青年岐黃學者100名、中醫臨(lin) 床優(you) 秀人才797名、中醫藥骨幹人才1萬(wan) 餘(yu) 名……一支由國醫大師、各級名中醫、中醫骨幹和中醫執業(ye) 人員組成的中醫藥人才隊伍日益壯大。
2023年4月19日,河北省秦皇島市中醫醫院醫務工作者為(wei) 燕山大學外國留學生講解中醫經絡知識。
中醫藥不僅(jin) 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目前,中醫藥已經傳(chuan) 播到世界196個(ge) 國家和地區,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建設了30個(ge) 中醫藥海外中心。全球接受過中醫藥相關(guan) 治療的人數已超過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顯示,中醫藥已超過武術和飲食,成為(wei) 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元素”。
從(cong) “中華瑰寶”到濟世良方,中醫藥學傳(chuan) 承千年智慧,根深葉茂。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製丨王敬東(dong)
主 編丨李璿
策 劃丨李珊珊
編 輯丨李珊珊
AI瞬息視覺丨顏妮 張紫曦
校 對丨李丹 孟利錚 宋春燕 毛長誌 閆田田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