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創造出無愧時代、不負人民的新業績”——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側記

發布時間: 2024-06-27 15:21:00 來源: 新華社

  一次次握手,傳(chuan) 遞著黨(dang) 中央的深切關(guan) 懷。

  一聲聲囑托,感召自立自強的奮進力量。

  人民大會(hui) 堂,又一次見證新時代的榮光。

  24日上午,全國科技大會(hui)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hui) 和中國科學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會(hui) 、中國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hui) 隆重召開。

  “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覺把學術追求融入建設科技強國的偉(wei) 大事業(ye) ,創造出無愧時代、不負人民的新業(ye) 績。”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出新的“動員令”,廣大科技工作者豪情滿懷,朝著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wei) 目標奮勇前進!

  獎章熠熠生輝,禮讚攻堅克難的攀登

  人民大會(hui) 堂萬(wan) 人大禮堂華燈璀璨、氣氛熱烈。

  約3000名代表,共同見證這激動人心的時刻。

  上午10時,大會(hui) 開始。解放軍(jun) 軍(jun) 樂(le) 團奏響《義(yi) 勇軍(jun) 進行曲》,全場起立高唱國歌。

  激昂的旋律,唱出新的曆史起點上,以科技現代化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強音。

  科技興(xing) 則民族興(xing) ,科技強則國家強。20多年來,國家科學技術獎一次次銘刻共和國科技征程上的裏程碑。

  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50個(ge) 項目和12名科技專(zhuan) 家,涵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他們(men) :武漢大學的李德仁院士和清華大學的薛其坤院士。

  六名禮兵奏響儀(yi) 式號角,全場再次起立,注目兩(liang) 位最高獎獲得者走上主席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微笑著同他們(men) 親(qin) 切握手、表示祝賀,為(wei) 他們(men) 佩戴獎章、頒授證書(shu) 。合影留念後,總書(shu) 記邀請他們(men) 到主席台前排就坐。

  繁星般的燈光,輝映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獎章中心圖案為(wei) 五顆五角星,象征國家獎;外圈采用飄帶、牡丹花、如意形和翅膀等視覺元素,寓意榮譽、吉祥和科技事業(ye) 展翅高飛。

  獎章熠熠生輝,見證黨(dang) 和國家對科技事業(ye) 的戰略擘畫——

  政治局集體(ti) 學習(xi) ,展望科技前沿;考察調研,謀劃改革創新。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有力指引下,我國堅定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廣大科技工作者堅持自主創新、厚積薄發,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嫦娥”攬月,“天和”駐空,“天問”探火,“地殼一號”挺進地球深處,“奮鬥者”號探秘萬(wan) 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商運投產(chan) ……我國科技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

  歡快的樂(le) 曲聲響起,獲獎代表依次走上主席台。習(xi) 近平等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同兩(liang) 位最高獎獲得者一道,為(wei) 他們(men) 頒獎。

  獎章熠熠生輝,禮讚勇攀科學高峰的科技工作者——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自為(wei) 我頒獎,還邀請我坐上主席台,充分體(ti) 現了黨(dang) 和國家對科技工作者的關(guan) 心愛護。”年過八旬的李德仁難掩激動的心情,“這個(ge) 獎不僅(jin) 屬於(yu) 我個(ge) 人,更屬於(yu) 每一位在科學道路上不停歇創新的科技工作者。”

  高精度衛星遙感是當今世界大國競爭(zheng) 的重要戰略製高點。從(cong) 受製於(yu) 人到追上世界先進水平,李德仁院士作為(wei) 我國高精度高分辨率對地觀測體(ti) 係開創者之一,帶領團隊推動了我國測繪遙感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中國的基礎研究正處於(yu) 曆史上最好的發展階段,中國的科學事業(ye) 迎來了新的春天。”薛其坤難忘自己受邀走進中南海,以“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為(wei) 主題為(wei) 中央政治局集體(ti) 學習(xi) 進行講解。

  “複興(xing) 號高速列車”摘取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中國中車集團董事長孫永才感慨萬(wan) 千:“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三次考察中國中車,對軌道交通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我們(men) 按照總書(shu) 記的要求,一項一項地摸索,一個(ge) 一個(ge) 地攻克,堅持把高鐵發展未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勇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火車頭’。”

  掌聲如潮,激揚科學報國的豪情

  大會(hui) 開始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等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來到人民大會(hui) 堂北大廳,親(qin) 切會(hui) 見獲獎代表並合影留念。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同大家熱情握手、親(qin) 切交談,代表們(men) 紛紛向總書(shu) 記問好。總書(shu) 記特意向站在後排的代表微笑致意,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

  “總書(shu) 記的會(hui) 見帶給我們(men) 極大鼓舞。”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方忠帶領團隊推動我國拓撲物態研究領域站在國際前沿,摘取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方忠說:“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根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加強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的重要性。我們(men) 幸不辱命!”

  掌聲如潮,催動廣大科技工作者勇立潮頭、銳意進取——

  近年來,國家科學技術獎納入黨(dang) 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製度體(ti) 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自出席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hui) 並頒獎,極大鼓舞廣大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

  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公示的名單中,“拓撲電子材料計算預測”“三維流形的有限複疊”“集成電路化學機械拋光關(guan) 鍵技術與(yu) 裝備”“綠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釋肥創製與(yu) 應用”“‘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開發工程關(guan) 鍵技術與(yu) 應用”“耐寒抗風高產(chan) 橡膠樹品種培育及其應用”……一批標誌性成果在促進製造業(ye) 轉型升級、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推動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麵發揮重要作用。

  翻開大紅色的獲獎證書(shu) ,“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的字樣格外醒目。從(cong) “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到“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從(cong) 腫瘤誘導分化療法到CAR-T細胞療法,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病轉化醫學研究創新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yu) 解決(jue) 臨(lin) 床重大科學問題,消除病人疾苦。

  “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的‘四個(ge) 麵向’要求,始終激勵著我們(men) 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jun) ,我會(hui) 在這條賦予生命希望的道路上永不停歇。”團隊帶頭人陳賽娟院士說。

  掌聲如潮,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科學報國、為(wei) 國爭(zheng) 光的澎湃之情——

  針對固體(ti) 廢物降解帶來的汙染問題,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經過近20年科技攻關(guan) ,將“先做‘CT’再進行‘靶向治療’”的解決(jue) 方案應用到數百項固廢填埋處置工程,並推廣到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榮譽代表過去,還要繼續努力。”團隊帶頭人薛強下定決(jue) 心,更好助推美麗(li) 中國建設,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大局!

  殷殷囑托,感召接續傳(chuan) 承的奮鬥

  “科學研究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總書(shu) 記對科技前沿進展和最新成果的分析精到深刻。”現場聆聽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劉陳立深受啟發。

  “下一步還要根據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開辟發展合成生物學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全力推動我國生物製造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劉陳立說。

  殷殷囑托,蘊含著總書(shu) 記對新時代科技事業(ye) 發展的深邃思考——

  沈陽高新區黨(dang) 工委書(shu) 記閆占峰還記得2022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位於(yu) 沈陽高新區的企業(ye) 考察,勉勵大家“要時不我待推進科技自立自強,隻爭(zheng) 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

  “總書(shu) 記今天提出要全麵深化科技體(ti) 製機製改革,統籌各類創新平台建設,加強創新資源優(you) 化配置。這對我們(men) 打造‘科創雨林’優(you) 質生態環境意義(yi) 重大。”閆占峰說。

  千帆競發、百舸爭(zheng) 流。國家科學技術獎評選中,來自企業(ye) 的科研成果獲獎逐年增多,企業(ye) 日益發揮創新主體(ti) 作用。

  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少明對總書(shu) 記提出的“推動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深度融合”深有感觸。

  “當前我國新材料產(chan) 業(ye) 麵臨(lin) 諸多‘卡脖子’問題,根源在於(yu) 科技創新的引領還不夠強。”張少明說,要進一步發揮關(guan) 鍵共性技術研發供給的“主力軍(jun) ”作用,推動政產(chan) 學研金用深度融合,聚焦AI驅動下的研發範式迭代,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成果產(chan) 業(ye) 化應用。

  殷殷囑托,從(cong) 人民大會(hui) 堂傳(chuan) 向祖國各地,激勵薪火傳(chuan) 承之誌——

  “瞄準性能更先進的下一代雷達奮力攻關(guan) ,讓祖國母親(qin) 的‘眼睛’能夠看得更高、更遠、更清晰。”在中國電科第十四研究所,86歲高齡的雷達專(zhuan) 家賁德院士堅持在科研一線指導學生。

  在賁德院士親(qin) 自指導下,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微波光子青年攻關(guan) 團隊不斷啃“硬骨頭”,掌握多項核心技術,實現微波光子係統關(guan) 鍵性能質的提升。一位青年科研人員說:“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值得我們(men) 學習(xi) ,我們(men) 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前行。”

  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2022級博士研究生劉牧耕正在進行大語言模型智能體(ti) 應用軟件的開發和部署工作流研究。

  “置身於(yu) 創新創造的黃金時代,廣大青年學子肩負著黨(dang) 和國家的時代重托。”他說,“我們(men) 要牢記總書(shu) 記的囑托,進一步瞄準前沿熱點和國家戰略需求,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生力軍(jun) ,為(wei) 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貢獻力量!”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