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也想不到,我們(men) 在家門口迎到了總書(shu) 記。”回想起2016年的4月25日那一幕,“大包幹”帶頭人嚴(yan) 金昌至今印象深刻——
當天下午,車到了家門口,總書(shu) 記微笑著下了車,一家人又驚又喜地迎了上去,“總書(shu) 記一把握住我的手,並向我們(men) 問好”。
“總書(shu) 記還記得我啊,那一刻我心都要跳出來了!”2010年嚴(yan) 金昌隨沈浩先進事跡報告團去北京,總書(shu) 記見過他。
小崗村是農(nong) 村改革的重要發源地。1978年,習(xi) 近平同誌曾經到安徽滁州調查研究。2014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在同安徽代表團代表一同審議時,總書(shu) 記深切地說:“我對滁州很有感情。”總書(shu) 記對當年的人和事記憶猶新,如數家珍:“我有筆記,還能翻出來。”“我想有機會(hui) 一定再去!”
兩(liang) 年之後,總書(shu) 記如約而至。
總書(shu) 記像老朋友一樣,親(qin) 切地同嚴(yan) 金昌的家人一一握手,和藹地問起家裏情況。嚴(yan) 金昌的老伴緊緊握住總書(shu) 記的手回答:“孫子就在家門口上學,我們(men) 身體(ti) 都好,感謝總書(shu) 記的關(guan) 心。”
嚴(yan) 金昌一家人簇擁著總書(shu) 記,請總書(shu) 記進屋看看。總書(shu) 記一邊走,一邊關(guan) 切地詢問農(nong) 民增收情況。
“總書(shu) 記放心,我們(men) 家家戶戶蓋房子,還有私家車,農(nong) 家樂(le) 一年收入能有十幾萬(wan) 。”嚴(yan) 金昌高興(xing) 地回答。
經過大廳、連廊,在農(nong) 家樂(le) 的冷櫃前,總書(shu) 記停下腳步,細細察看。半成品肉類、各種綠色蔬菜……“這是咱們(men) 小崗的農(nong) 家菜。”嚴(yan) 金昌樸實地笑笑,介紹道。“好!農(nong) 家樂(le) ,樂(le) 農(nong) 家。”總書(shu) 記的點讚,讓嚴(yan) 金昌覺得溫暖而自豪。
嚴(yan) 金昌真切感受著巨大的變化:從(cong) 當年家裏6個(ge) 娃,每天睜開眼就愁吃的,於(yu) 是貼著身家性命在茅草房裏摁下紅手印,搞起“大包幹”,到現在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用上了自來水,通上了寬帶,公共服務進入社區,生活環境幹淨整潔……“是改革讓我們(men) 吃飽了飯,也是改革讓我們(men) 過上了好日子。”
嚴(yan) 金昌向總書(shu) 記匯報:“您提出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我們(men) 小崗也有小崗夢。”總書(shu) 記高興(xing) 地說:“改革開放30多年,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崗夢也是廣大農(nong) 民的夢。”
“實踐證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稱讚小崗村當年的創舉(ju) 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叮囑要好好記住這段曆史。
總策劃:傅華、呂岩鬆
總監製:霍小光
策劃:孫承斌、郭建業(ye)
監製:賴向東(dong) 、張曉鬆
記者:於(yu) 文靜、陳諾、李學仁
編輯:郝曉靜、包昱涵、虞東(dong) 升、張浩波
海報:殷哲倫(lun)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