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等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我國世界遺產(chan) 總數達到59項,居世界前列。
“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近日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讓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對於(yu) 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利用工作,習(xi) 近平一直看得很重。
從(cong) 敦煌研究院到三星堆博物館,從(cong) 平遙古城到殷墟遺址,從(cong) 雲(yun) 岡(gang) 石窟到大運河……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到訪百餘(yu) 處曆史文化遺產(chan) ,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在此次作出的重要指示中,習(xi) 近平對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利用工作提出進一步要求。
——“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的整體(ti) 性、係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chan) 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
在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編製團隊負責人、清華大學國家遺產(chan) 中心主任呂舟看來,“北京中軸線”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的過程,正是對文化遺產(chan) 進行整體(ti) 性和係統性保護的實踐,是對構建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的探索。
“‘北京中軸線’將15個(ge) 遺產(chan) 構成要素在空間和時間緯度形成整體(ti) ,共同向世界呈現了一個(ge) 古今交融的中華文明連續性的故事。”他說。
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文化遺產(chan) 學係副教授、北京文化遺產(chan) 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銘認為(wei) ,強調整體(ti) 性保護、係統性保護,是中國在申遺工作上提供的一種“中國方案”,即強調文化遺跡和自然生態的景觀互動,強調民眾(zhong) 參與(yu) 保護,實現保護過程中人與(yu) 遺產(chan) 的互動、共生,體(ti) 現“整體(ti) 的人類遺產(chan) ”意義(yi) ,而這也可看作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一個(ge) 重要抓手。
——“要持續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傳(chuan) 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的美好生活需求。”
文明需要薪火相傳(chuan) ,也需要與(yu) 時俱進。習(xi) 近平曾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如今,這些“寶貝”也以新的方式進入人們(men) 生活。
“‘博物館熱’成為(wei) 社會(hui) 現象,多地‘博物館之城’建設成績亮眼,文化遺產(chan) 與(yu) 文創、旅遊等相結合,都在積極助推文化遺產(chan) 融入現代生活,實實在在提升民眾(zhong) 的獲得感。”王銘表示。
在王銘看來,人的活態傳(chuan) 承至關(guan) 重要,這是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麵向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代際基礎。此次“北京中軸線”申遺過程中公眾(zhong) 的廣泛熱烈參與(yu) 就很有代表性,體(ti) 現了文化遺產(chan) 和現代生活的連接。
“‘北京中軸線’的保護不僅(jin) 帶動了北京核心區環境的改善,民眾(zhong) 廣泛參與(yu) 申遺過程,也使其成為(wei)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價(jia) 值傳(chuan) 播的重要力量,為(wei)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曆史文化動能。”呂舟說。
——“要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用實際行動為(wei) 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為(wei) 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在促進文明交流方麵有著特殊作用。在諸多外交場合,習(xi) 近平多次話文物、說文化、談文明,倡導“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相互成就”。
“世界遺產(chan) 既是世界各國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王銘表示,比如此次成功擴展申遺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也是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候鳥遷飛通道中的中國東(dong) 部沿海段落,保護全球遷飛候鳥的棲息地、停歇地和越冬地,推動國際交流非常關(guan) 鍵。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認為(wei) ,其所體(ti) 現的中國傳(chuan) 統都城規劃理論和“中”“和”哲學思想,為(wei) 世界城市規劃史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此次作出的重要指示中,習(xi) 近平指出此次申遺成功的更深意涵:“對於(yu) 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積極意義(yi) ,為(wei) 世界文明百花園增添了絢麗(li) 的色彩”。
“一個(ge) 熱愛中華大地的人,他一定會(hui) 愛她的每一條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頁光輝的曆史。”上世紀80年代,習(xi) 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時說。
2023年6月的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如果不從(cong) 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跨越幾十年的兩(liang) 句話,貫穿著傳(chuan) 承中華文脈的曆史與(yu) 現實意義(yi) 。
在世界大變局之下,人類文明麵臨(lin) 發展與(yu) 重構,中華文明將向何處去?
習(xi) 近平高瞻遠矚地指出,對曆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曆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men) 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習(xi) 近平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