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xi) 進行時】近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新華社《學習(xi) 進行時》推出文章,講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推動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保護的故事。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近日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對於(yu) 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積極意義(yi) ,為(wei) 世界文明百花園增添了絢麗(li) 的色彩。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wei) 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的整體(ti) 性、係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chan) 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在各個(ge) 工作時期推動了多個(ge) 世界遺產(chan) 的保護工作,留下許多故事。
這是2024年1月22日拍攝的甘肅敦煌莫高窟。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
“保護好是第一位的”
735個(ge) 洞窟、4.5萬(wan) 平方米壁畫、2000多身彩塑,始建於(yu) 公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不僅(jin) 是中國的千年瑰寶,也是古絲(si) 綢之路多元文明交流、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見證。1987年,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是中國首批世界遺產(chan) 之一。
2019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了解莫高窟曆史沿革和文物保護研究情況,並走進洞窟察看曆史悠久的彩塑、壁畫。總書(shu) 記深情地表示,此行實現了一個(ge) 夙願。
1986年,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習(xi) 近平到甘肅調研交流,因時間緊、路途遠而沒能到敦煌。直到30多年後說起這段往事,總書(shu) 記還提到了當時的那份遺憾。
走進莫高窟第323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望向北壁上的一幅壁畫。
“這是張騫。”總書(shu) 記說,隨即又問,“這是什麽(me) 時代畫的?”
“初唐時期。”負責講解的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副部長宋淑霞向總書(shu) 記介紹。
雖然是第一次走進莫高窟,但是總書(shu) 記對文物的熟悉程度令工作人員驚訝和感動。
總書(shu) 記強調,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給我們(men) 的這份珍貴文化遺產(chan) ,堅持保護優(you) 先的理念,加強石窟建築、彩繪、壁畫的保護,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將這一世界文化遺產(chan) 代代相傳(chuan) 。
考察期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還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開座談會(hui) 。“遊客目前是否超量了?超負荷情況怎樣?”“近年敦煌下雨多了?”……從(cong) 遊客數量到自然災害影響,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問得特別細致。散會(hui) 的時候,總書(shu) 記又在門口停住腳步,特意叮囑大家:“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好是第一位的,旅遊是第二位的,不能光盯著門票而追求經濟效益,不能過於(yu) 商業(ye) 化。”
“努力把研究院建設成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典範”“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總書(shu) 記的勉勵,一直鼓舞著這裏的每一個(ge) 人。
2020年,敦煌研究院內(nei) 的國內(nei) 首個(ge) 文物保護領域多場耦合實驗室正式投運,分為(wei) 夏季倉(cang) 、冬季倉(cang) 和風雨倉(cang) ,可模擬-30℃到60℃、10%至90%相對濕度的環境。從(cong) 莫高窟等地取來的土石樣品將經受各種氣象條件的考驗,從(cong) 而揭示石窟寺風化的奧秘,有針對性地采取保護措施。
2023年,“數字藏經洞”上線,數字孿生技術複原了洞窟實體(ti) 與(yu) 所藏文物。動動手指,用戶便可扮演不同角色,“穿越”至晚唐、北宋、清末等時期,與(yu) 洪辯高僧等曆史人物進行互動,感受洞窟營造、放置經書(shu) 等不同場景,沉浸式體(ti) 驗敦煌文化。
“實現敦煌文化藝術資源在全球範圍內(nei) 的數字化共享”——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勉勵下,“數字敦煌”一步一個(ge) 腳印,正變成現實。
2024年7月4日,遊客在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莫角山宮殿遺址參觀。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挽救良渚古城遺址
良渚,意為(wei) “美麗(li) 的水中之洲”,位於(yu) 浙江省杭州市餘(yu) 杭區河網縱橫的平原地帶。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了中國在5000多年前偉(wei) 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很難想象,這一中華文明的重要根脈,曾一度岌岌可危。
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來到良渚遺址調研。此時的良渚,處在保護與(yu) 發展的矛盾中。當地一帶的安山岩硬度、韌性都極佳,難有替代者,因此,這裏也就成了絕好的天然礦場。大量開山炸石,嚴(yan) 重破壞了良渚遺址的生態環境。
在良渚文化博物館會(hui) 議室裏,習(xi) 近平斬釘截鐵地說:“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men) 必須把它保護好!”當得知影響遺址安全的湖州德清縣6家石礦場關(guan) 停有困難時,習(xi) 近平當機立斷,“明天,就去湖州。”很快,這幾家石礦場徹底關(guan) 停。
在習(xi) 近平的關(guan) 心指導下,良渚遺址保護工作漸入佳境。
2008年9月,良渚博物院向社會(hui) 開放。1個(ge) 多月後,習(xi) 近平再次視察良渚遺址保護工作。在良渚博物院,他囑咐時任院長:“要把良渚博物院建設成為(wei) 良渚文化展示普及中心、學術研究中心和愛國主義(yi) 教育中心”,“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活’起來”。
2019年,在第43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良渚古城遺址所代表的中華5000年文明史,得到國際社會(hui) 廣泛認可。
如今,良渚古城、瑤山、老虎嶺三大遺址公園相繼建成開放,與(yu) 良渚博物院構成完整展示體(ti) 係。依托新科技、新創意,文物以更加生動可感的形象走向萬(wan) 千大眾(zhong) ,吸引各地遊客前來“打卡”。自申遺成功以來,已有900餘(yu) 萬(wan) 人次遊客前來參觀遊覽。
2023年,首屆“良渚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開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向論壇致賀信。總書(shu) 記指出,良渚遺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是世界文明的瑰寶。在悠遠的曆史長河中,中華文明以獨樹一幟的創新創造、一脈相承的堅持堅守,樹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
晨曦中的杭州西湖景區,雷峰塔沐浴在晨光中。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關(guan) 注西湖邊椅子、廁所等細節
杭州西湖承載著悠久的曆史,積澱著深厚的文化。曾經,由於(yu) 保護不力,加上人為(wei) 摧殘,西湖水域麵積大幅縮小,西湖全景難覓。
2002年,習(xi) 近平到浙江工作,在杭州考察的第一站就選在了西湖。在楊公堤新西湖景區建設工地現場,習(xi) 近平仔細看著規劃圖紙,對大家說,曆史文化名城是杭州的“靈魂”,西湖是杭州的“生命線”。西湖綜合保護工程是德政善舉(ju) 、得民心之舉(ju) 。這一年,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啟動。
習(xi) 近平對西湖保護的關(guan) 注細致到每個(ge) 細節。
在西湖的改造中,不少杭州市民發現,湖邊的長椅變少了。原來,西湖景區免費開放後,增設了不少椅子供市民、遊客休息,但椅子多了,間距也就近了。
“習(xi) 書(shu) 記考慮到西湖邊戀人很多,如果椅子之間距離太近,戀人們(men) 會(hui) 感到不自在。”西湖景區工作人員回憶當時的場景,對習(xi) 近平的細致入微深為(wei) 歎服。
除了對長椅的關(guan) 注,習(xi) 近平還就西湖景區裏的廁所和遊船提過建議。
“廁所晚上開放嗎?”習(xi) 近平提出疑問。西湖邊的公園免費開放,但是晚上公共廁所關(guan) 閉,給市民、遊客帶來很多不便。後來,西湖邊公共廁所全部24小時免費開放。
習(xi) 近平還注意到,西湖水域拓展後,遊船在經過新西湖上的橋洞時,經常會(hui) 磕碰到,既不安全,也會(hui) 造成橋洞和船體(ti) 損壞,建議加以改進。西湖景區經過調研,在船頭增設橡膠輪胎進行防護。
在習(xi) 近平的關(guan) 心和指導下,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共修複、重建180多處人文景點,逐漸恢複明代西湖的西部水域。同時,挖掘和還原許多西湖周邊的曆史文化景觀,將西湖的園、亭、寺、塔與(yu) 吳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相結合,豐(feng) 富了西湖風景區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
2011年,西湖申遺成功。多年來,西湖在優(you) 化生態環境、保護文化遺產(chan) 等多方麵持續發力,“一湖映雙塔,湖中鑲三島,三堤淩碧波”的美景讓西湖在長假期間常常位居熱門景區榜單前列。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梅林鎮坎下村的圓形土樓懷遠樓(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chuan) 攝
定名“福建土樓”
在福建,獨具特色的土樓是最能體(ti) 現傳(chuan) 統文化的建築之一。
1998年起,福建龍岩、漳州的幾個(ge) 縣陸續加入到土樓申遺行列。但到底是叫“客家土樓”還是“閩南土樓”,龍岩、漳州兩(liang) 地各執一詞,爭(zheng) 論不已,誰都不願作出妥協。
“筆墨官司”打到了時任省長習(xi) 近平那裏。2000年4月30日,習(xi) 近平主持召開省長辦公會(hui) 議,研究了土樓申遺有關(guan) 問題。
時任副省長潘心城回憶:“習(xi) 近平同誌說,福建到處都有土樓,現在整個(ge) 福建的土樓都要申報世界遺產(chan) ,我們(men) 就稱為(wei) 福建土樓,這樣八閩大地都有份。大家覺得習(xi) 近平同誌說得有理有據,又顧全大局,紛紛表示同意。”
後來,福建省政府正式確定由永定、南靖、華安三縣的“六群四樓”共46座土樓,以“福建土樓”的名義(yi)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
在習(xi) 近平關(guan) 心下,龍岩、漳州兩(liang) 地齊心協力,加快土樓保護、環境整治提升等工作,福建土樓申遺進入快車道。
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的第32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福建土樓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評價(jia) :“土樓以其建築傳(chuan) 統和功能作為(wei) 典型範例被列入,它體(ti) 現了一種特定類型的公共生活和防禦組織,並且體(ti) 現了人類居住與(yu) 自然環境和諧相處。”
武夷山九曲溪兩(liang) 岸的丹霞景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薑克紅 攝
關(guan) 係武夷山前途命運的大問題
福建武夷山,集生態寶庫、瑰麗(li) 風景、文化名山於(yu) 一身。在福建工作期間,習(xi) 近平十分關(guan) 注武夷山申報世界遺產(chan) 的進展,積極協調推動有關(guan) 工作。
朱子理學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重要組成部分。1998年10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shu) 記習(xi) 近平來到南平察看重建中的考亭書(shu) 院,考亭書(shu) 院是朱熹晚年居住的講學之地。習(xi) 近平詢問:書(shu) 院原來就有這麽(me) 大的規模嗎?考亭書(shu) 院有沒有什麽(me) 圖紙?古籍書(shu) 中有沒有什麽(me) 記載?
得知南平不僅(jin) 保存了相關(guan) 史料,還成立朱子文化研究會(hui) ,著力傳(chuan) 承保護弘揚朱子文化,習(xi) 近平語重心長地說:“你們(men) 有這些文物史料,要加強保護和傳(chuan) 承。”
之後,當地加大了保護力度,在重建書(shu) 院上盡量保持原貌,全力把曆史古跡保留下來、把朱子文化弘揚出去。
對武夷山的生態保護,習(xi) 近平同樣十分關(guan) 心。
1998年11月,習(xi) 近平在武夷山市調研生態保護,在車上利用空隙時間給隨行的同誌上了一節生態課。習(xi) 近平舉(ju) 了一個(ge) 例子說,美國夏威夷島當地政府想利用優(you) 越自然環境發展農(nong) 牧漁業(ye) 繁榮經濟,當地議員和專(zhuan) 家學者提出反對意見,認為(wei) 要利用這個(ge) 自然優(you) 勢,把生態環境文章做足才是真正出路。最終,政府采納了這個(ge) 意見,退耕退漁去牧,由此才使夏威夷島成為(wei) 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習(xi) 近平說:“這個(ge) 例子告訴我們(men) ,武夷山應該把自然生態保護好,這是關(guan) 係武夷山前途命運的大問題。”
1999年12月1日,作為(wei) 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chan) ,武夷山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多年來,“雙世遺”已經成為(wei) 武夷山最亮麗(li) 的品牌,每年都有數百萬(wan) 中外遊客暢遊武夷山,在這裏感受厚重曆史文化,領略世界遺產(chan) 的奇秀風光。
遊人在廈門鼓浪嶼沙灘上遊玩(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薑克紅 攝
八卦樓的新生
鼓浪嶼,麵積不足2平方公裏。19世紀中期開始,島上先後建起千棟風格各異的建築,有“萬(wan) 國建築博物館”的美譽。
島上有座八卦樓,是鼓浪嶼的地標建築之一。它興(xing) 建於(yu) 1907年,後來因缺乏保護,破壞嚴(yan) 重。到上世紀80年代,樓裏被三個(ge) 單位切割成“盤絲(si) 洞”,地下室住著10多戶人家,走上幾步,樓板還跟著顫抖……
1986年的一天,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習(xi) 近平在鼓浪嶼剛作完一場報告,走出大廳,時任廈門市博物館館長、負責八卦樓修複工作的龔潔拉住了他。
“習(xi) 市長,請您參觀一下八卦樓。”龔潔發出邀請。
“好啊!”習(xi) 近平答應得很幹脆。
習(xi) 近平來到八卦樓,在院落轉了一圈。
龔潔說:“還有樓上。”
“我知道你的意思。”習(xi) 近平馬上說。“缺多少?”他邊走邊問。
“30萬(wan) 元。”龔潔答。
“明天來拿。”習(xi) 近平說。
那時,廈門到處都要發展,到處都缺錢。習(xi) 近平批下的30萬(wan) 元,十分珍貴。
整修後的八卦樓,如今成為(wei) 國內(nei) 唯一的風琴博物館。因完整保持了當年的曆史風貌,八卦樓和另外52棟曆史建築,成為(wei) 鼓浪嶼文化遺產(chan) 的核心要素。
2017年7月8日,在第41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鼓浪嶼:曆史國際社區”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欣聞鼓浪嶼申遺成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重要指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chan) 精心守護好,讓曆史文脈更好地傳(chuan) 承下去。
策劃:儲(chu) 學軍(jun)
監製:車玉明 李誌暉
統籌:萬(wan) 方 王子暉 華 明 董博越
主筆:金佳緒 潘子荻 張芮綺 劉 淼
參與(yu) 報道:敖春磊 翁 璟 馬 江 夏越嶠
新華網製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