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曆史丨崖壁上的文明傳承印記

發布時間: 2024-09-14 08:17:00 來源: 人民日報

  甘肅天水市區東(dong) 南,西秦嶺林海深處,千年的文明被摞成豐(feng) 收的“麥垛”。麥積山,孤峰隱現雲(yun) 霧間。崖壁上,形神兼備的泥塑站成不朽的文明史雕像。

  “孤標拔地起,萬(wan) 象入雲(yun) 危。”有著1600多年曆史的麥積山石窟,現存窟龕221個(ge) ,各類造像1萬(wan) 餘(yu) 身,壁畫近1000平方米,與(yu) 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大同雲(yun) 岡(gang) 石窟並稱為(wei) “中國四大石窟”。

 

  9月1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麥積山石窟,了解當地推動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情況。跟隨總書(shu) 記的腳步,我們(men) 一同走進這座“東(dong) 方雕塑陳列館”,沐浴曆史的煙雨,感受超然的“東(dong) 方微笑”。

  陳列千年的東(dong) 方雕塑

  走進麥積山石窟,仿佛打開曆史長卷。

  “平地積薪水,至於(yu) 岩巔。從(cong) 上鐫鑿其龕室佛像。功畢,旋拆薪而下,然後梯空架險而上。”自十六國後秦始,麥積山石窟的營造,曆十餘(yu) 朝而不斷。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cong) 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營造不絕、流傳(chuan) 至今的麥積山石窟,是中國石窟寺走向本土化、民族化、逐步中國化的重要轉折點。這裏既有全國各石窟中最大一座摹仿中國傳(chuan) 統建築形式的洞窟,也有褒衣博帶、身姿輕盈的漢服飛天,詳細記錄了佛教中國化的曆史進程。

  不忘曆史、善於(yu) 繼承,麥積山石窟成其大、就其深。移步懸空棧道,崖壁上熠熠生輝的泥塑,有的高達十數米,有的僅(jin) 為(wei) 數十厘米,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卻共同展現著中國化的佛教藝術。北朝的秀削清臒、隋唐的雍容華貴、兩(liang) 宋的嚴(yan) 謹矜持,比比皆是。正因如此,“東(dong) 方雕塑陳列館”成了文明的一個(ge) 定語。

  漫漫曆史長河,中華文化在守正創新中不斷傳(chuan) 承發展。今天,研究和弘揚麥積山石窟文化,既要深入挖掘其曆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等,也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從(cong) 而不斷堅定文化自信。

  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文明經曆了5000多年的曆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wei)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feng) 厚滋養(yang) ”。

  融匯東(dong) 西的絲(si) 路明珠

  觸摸麥積山石窟,指尖是絲(si) 綢的質感。

  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家庾信稱麥積山為(wei) “隴坻之名山,河西之靈嶽”。而麥積山坐落的天水,兼具北雄南秀,曆史上居隴右,古稱秦州,是長安以西的絲(si) 路重鎮。當佛教沿著絲(si) 綢之路傳(chuan) 入時,天水成為(wei) 內(nei) 地最早開展佛事活動的地區之一。

  東(dong) 西交匯,積澱多彩、包容的文化基因。麥積山石窟向西接敦煌,往東(dong) 連龍門,北上抵雲(yun) 岡(gang) ,南下通大足,處中國石窟走廊的“十字路口”。在漫長的營造曆史中,麥積山石窟融合吸納、包容並蓄、不斷創新,各民族文化交融、東(dong) 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印跡隨處可見。走進第74、78窟,窟內(nei) 正壁左右上方各有一龕,龕內(nei) 分別為(wei) 交腳和思惟菩薩的一鋪三身組合。這是典型的犍陀羅佛教組合,但窟形卻仿照了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建築造型,共處一室卻分外和諧。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feng) 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麥積山石窟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不斷借鑒、吸收各種文明的優(you) 秀成果,從(cong) 早期較為(wei) 生硬的“你之造像,我之建築”的“混搭”,逐步轉化為(wei)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融合,互學互鑒成就這一“絲(si) 路明珠”。

  絲(si) 路通古今。2014年,麥積山石窟作為(wei) 中哈吉三國聯合申遺項目“絲(si) 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溫暖世界的“東(dong) 方微笑”

  麥積山石窟是流傳(chuan) 千古的文物,也是賞心悅目的“景物”。

  第133窟的小沙彌立像,聞名於(yu) 世的“東(dong) 方微笑”。這尊高不過一米的小沙彌,雙眼含笑、嘴角微翹,純淨的笑容明快、光亮,喚起人們(men) 內(nei) 心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然而,素有“秦地林泉之冠”美譽的麥積山,林深草茂、雲(yun) 霧縈繞,成就了“麥積煙雨”的奇秀,卻也帶來了石窟保護的“煩惱”,塑像和壁畫容易出現空鼓、開裂、脫色等病害。

  “我最關(guan) 心的就是中華文明曆經滄桑留下的最寶貴的東(dong) 西。我們(men) 文化不斷流,再傳(chuan) 承,留下的這些瑰寶一定要千方百計嗬護好、珍惜好。”守護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念之重之。

  早在1953年10月成立專(zhuan) 門保護機構、1961年3月成為(wei) 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麥積山石窟,於(yu) 2017年整建製劃歸敦煌研究院管理,迎來跨越式發展。開展保護條例申報、棧道評估、規劃修編等工作,讓保護利用日趨科學規範;廣泛采用新技術、新材料嗬護文物神韻,從(cong) 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係統性保護轉變。

  “保下來”,還要“活起來”。麥積山石窟借助計算機、攝影、三維掃描等技術,打造出自主IP“雲(yun) 上麥積”,為(wei) 遊客提供全景漫遊洞窟參觀的線上平台;通過3D打印技術,將麥積山石窟的代表性龕像進行等比例複製,實現了麥積山經典造像和洞窟的異地亮相……

  文物是曆史的見證,文化的載體(ti) 。2014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feng) 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wei) 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天水,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人文始祖伏羲曾在這裏舉(ju) 起的文明火把,也將照見“東(dong) 方微笑”溫暖世界。

(責編: 王妍丹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