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下午至11日上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先後來到陝西省寶雞市和甘肅省天水市考察調研。
行程之中,一條文化脈絡格外鮮明:在寶雞市,總書(shu) 記走進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考察加強文物保護利用等情況;在天水市,考察伏羲廟、麥積山石窟,了解推動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等情況。
從(cong) 關(guan) 中到隴原,總書(shu) 記的足跡循渭河、跨兩(liang) 省,目光投向中華文明曆史深處、根脈所係。
(一)賡續不絕而塑其魂
寶雞是周秦文化的孕育之地。三千多年前,周人在這裏發祥,禮樂(le) 文明由此肇始。春秋初年,秦人在此建都經營,踏上崛起之路。
夏、商、周、秦……中華文明從(cong) 遠古一直延續發展到今天,從(cong) 未中斷。
總書(shu) 記此次考察的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是一座以青銅器命名的青銅文化專(zhuan) 題博物館,珍藏大量十分珍貴的出土青銅器。
博物院展廳內(nei) ,“鎮院之寶”何尊靜立。這件古樸典雅、飽經滄桑的西周早期青銅器,內(nei) 刻銘文“宅茲(zi) 中國”,係目前發現“中國”一詞最早的出處。
2020年,總書(shu) 記在陝西考察時,曾溯古言今:“‘中國’二字最早見於(yu) 在陝西出土的青銅器何尊。”
器以藏禮,字以弘文,實物與(yu) 文獻共同書(shu) 寫(xie) 著中華文明的清晰曆史,是今人鉤深致遠的堅實依托。
從(cong) 在中央政治局集體(ti) 學習(xi) 時關(guan) 心“完整展現夏朝曆史”,到考察“向往已久”的殷墟遺址,再到這次周秦故地之行,總書(shu) 記一次次追溯文明源流,探尋何以中國的文化密碼。
向著曆史深處回望,是為(wei) 了貫通過去、現在、未來,堅定走自己的路——
“我們(men) 的文化自信就是從(cong) 真正能證明我們(men) 的久遠曆史中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cong) 未中斷,塑造了我們(men) 偉(wei) 大的民族,這個(ge) 民族還會(hui) 偉(wei) 大下去的”。
(二)飲水思源而承其脈
天水相傳(chuan) 是中華人文始祖伏羲誕生地,有“羲皇故裏”之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此次考察的天水伏羲廟建於(yu) 明成化年間,是我國保存最為(wei) 完整、建築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廟宇。
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每年,這裏都會(hui) 舉(ju) 行公祭伏羲大典,吸引海內(nei) 外華人前來尋根祭祖。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認同是最深層的認同。遠古先民的篳路藍縷,孳乳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樣貌;對始祖的遠眺想象,凝結為(wei) 所有華夏兒(er) 女的血緣根係。
2018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伏羲畫卦、神農(nong) 嚐草、誇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國古代神話深刻反映了中國人民勇於(yu) 追求和實現夢想的執著精神。”
悠久的曆史文明,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滋養(yang) 了具有偉(wei) 大創造精神、偉(wei) 大奮鬥精神、偉(wei) 大團結精神、偉(wei) 大夢想精神的中國人民。
正如總書(shu) 記所深刻指出:“為(wei) 什麽(me) 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chuan) 、頑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ge) 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
(三)開放包容而成其大
“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yu) 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此次總書(shu) 記考察的麥積山石窟,是文明交流互鑒的一個(ge) 生動注腳。
始建於(yu) 十六國後秦時期的麥積山石窟,因位居絲(si) 綢之路要衝(chong) ,既受到來自西域的影響,同時被中原及南方地區文化所滋養(yang) ,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雕塑、壁畫和建築藝術風格。
漫步其間,胡風漢韻交相輝映:從(cong) 早期犍陀羅風格,到北朝後期的秀骨清像、隋唐的雍容華貴、兩(liang) 宋的嚴(yan) 謹矜持,東(dong) 西方文明與(yu) 中國各民族文化,在此交匯、碰撞、融合。曆代營建沉澱下來的藝術瑰寶,折射出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創新特質。
從(cong) 敦煌莫高窟到大同雲(yun) 岡(gang) 石窟,再到麥積山石窟,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四大石窟”,總書(shu) 記已考察了三個(ge) 。
在敦煌考察時,總書(shu) 記指出“隻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hui) 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要揭示蘊含在敦煌文化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成就了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
隴山蒼蒼,渭水湯湯。
血脈以係的人文始祖,影響至遠的周秦文化,矗立千年的石窟藝術……中華文明的浩蕩江河,靜水深流,波瀾壯闊。
策劃:向清凱、沈虹冰、張曉鬆、鞠鵬
主筆:朱基釵、胡夢雪、李亞(ya) 楠
視覺:張惠慧、包昱涵
新華社國內(nei) 部、甘肅分社、陝西分社聯合製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