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不言,何以中國。
2024年9月10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考察,走進展廳聽取當地周秦時期曆史文化介紹,仔細察看何尊、逨盤等珍貴青銅器,了解加強文物保護研究利用等情況。
鏡頭定格這樣一個(ge) 畫麵:參觀“宅茲(zi) 中國”單元時,總書(shu) 記在一件國寶級青銅器前駐足凝視,仔細觀察。
2024年9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前往甘肅考察途中,來到陝西省寶雞市參觀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總書(shu) 記眼前的這件青銅器便是“鎮院之寶”——何尊,西周青銅器的代表作之一。尊內(nei) 底鑄有銘文122字,其中的“宅茲(zi) 中國”字樣,是迄今為(wei) 止發現“中國”二字最早的文字記載。
何尊上“中國”二字的內(nei) 涵不斷演變、發展、擴充,不僅(jin) 僅(jin) 是地理概念的標注,更逐漸成為(wei) 中華文明日新月異的見證。
除何尊、逨盤、秦公鎛外,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還擁有青銅器、玉石器、陶瓷器等文物48萬(wan) 餘(yu) 件,其中珍貴文物3200餘(yu) 件。
一件件“國寶重器”,如一部部“青銅史書(shu) ”,記錄著泱泱中華燦爛輝煌的“文明密碼”。
“總書(shu) 記考察時,我非常榮幸地擔任講解員。我主要向總書(shu) 記介紹了館內(nei) 的‘青銅器之鄉(xiang) ’‘宅茲(zi) 中國’‘周禮之邦’‘秦肇之路’四個(ge) 單元。”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講解員滕曉華說,我們(men) 的每一次講解,都是為(wei) 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內(nei) 展出的何尊銘文拓片。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供圖
燦若星辰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文明的金色名片。總書(shu) 記曾不止一次“攜手”何尊,讓世界了解“何以中國”。
2020年4月,總書(shu) 記在陝西考察時溯古言今:“‘中國’二字最早見於(yu) 在陝西出土的青銅器何尊。”2022年7月,總書(shu) 記親(qin) 自批準建設的中國國家版本館開館,何尊在此展出。2023年6月2日,一場以何尊銘文“宅茲(zi) 中國”命名的專(zhuan) 題展在中國曆史研究院展出。這天下午,總書(shu) 記走進院內(nei) 的中國考古博物館,先後參觀文明起源和宅茲(zi) 中國專(zhuan) 題展,了解新石器時代和夏商周時期重大考古發現,並不時詢問相關(guan) 研究工作進展。
中國考古博物館內(nei) 的宅茲(zi) 中國專(zhuan) 題展。總台央視記者 許永鬆 攝
在中國—中亞(ya) 峰會(hui) 上,“何尊”紀念品還被選定為(wei) 禮品之一,贈送給中亞(ya) 國家元首。
藏禮於(yu) 器,以器述史。曆經歲月洗禮,新時代下,這些輝煌燦爛的周秦曆史和青銅文明正通過數字化、研學、文創等多種形式“活起來”,無聲述說著古老的文明智慧。
“我們(men) 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對何尊進行清洗去鏽、緩蝕處理、修複等保護,為(wei) 深入研究西周曆史和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院長寧亞(ya) 瑩表示,通過材料科學、化學分析、無損檢測等,對文物的病害進行精準診斷,可延長青銅器的壽命和穩定性。
寧亞(ya) 瑩介紹,當前我們(men) 按照“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jia) 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不斷加強青銅器保護、研究和利用。同時建立數字化展示平台,為(wei) 中華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工作提供更廣闊的平台和空間。
明星文物“何尊”吸引了大量遊客觀賞。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供圖
泱泱中華,曆史悠久,文明博大。總書(shu) 記始終心係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工作,一次次追溯文明源流,將目光投向“何以中國”的文化密碼。
在考察殷墟博物館時,總書(shu) 記自信地說“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cong) 未中斷,塑造了我們(men) 偉(wei) 大的民族,這個(ge) 民族還會(hui) 偉(wei) 大下去的”;在考察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時,總書(shu) 記指出“三星堆遺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響的,展現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為(wei)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古蜀文明與(yu) 中原文明相互影響等提供了更為(wei) 有力的考古實證”……在總書(shu) 記的引領推動下,我國文物保護工作取得曆史性成就,文化遺產(chan) 蘊含的創新創造基因被不斷激活。
知所從(cong) 來,方明所向。
從(cong) “宅茲(zi) 中國”到“何以中國”,從(cong) 最早的“中國”邁向“日新”的中國,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考察時指出:中華文明五千年,還要進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闡釋它的內(nei) 涵和精神,宣傳(chuan) 好其中蘊含的偉(wei) 大智慧,從(cong) 而讓大家更加尊崇熱愛,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弘揚愛國主義(yi) 精神,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一代一代傳(chuan) 下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