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南屏,渭水中流。寶雞,位於(yu) 八百裏秦川西端,古稱陳倉(cang) 。周人從(cong) 這裏發祥,開啟了禮樂(le) 文明的先河。千年曆史傳(chuan) 承,文脈綿延不絕。
10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考察,走進展廳聽取當地周秦時期曆史文化介紹,仔細察看何尊、逨盤等珍貴青銅器,了解加強文物保護研究利用等情況。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館藏文物48萬(wan) 餘(yu) 件,其中一級文物102件,尤以周秦青銅器著稱於(yu) 世。這些古老精美的鼎、簋、尊、盤,以及鑄刻於(yu) 其中的銘文,講述著中華禮儀(yi) 之邦的深廣源頭。
一座青銅器博物院,就是一部厚重的“青銅史書(shu) ”。
青銅是銅和錫鉛的合金,人類利用自己的智慧改變了礦石的屬性,開啟了青銅時代。凝聚了古人先進技術的青銅器,為(wei) 後世留下了燦爛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
何尊,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鎮院之寶”,上圓下方,體(ti) 現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腹部裝飾有獸(shou) 麵紋,粗大卷曲的獸(shou) 角翹出器外,頗有騰躍欲食的動感,是西周早期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銅酒器。
何尊的內(nei) 底銘文中“宅茲(zi) 中國”,是“中國”一詞的最早文字記錄,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何尊上的“中國”,不僅(jin) 僅(jin) 是地理概念的標注,更深刻體(ti) 現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現展出於(yu)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簋號稱“簋中之王”。圓形簋身與(yu) 方形底座相連,簋內(nei) 鑄有銘文124字,由此得知它是西周第十位天子周厲王姬?為(wei) 祭祀先祖、祈神降福而作。
這件青銅器是被稱作“青銅史書(shu) ”的逨盤。盤內(nei) 鑄銘文372字,完整記錄了單氏家族八代人輔佐西周12位周王征戰、理政、管治林澤的重要史事。從(cong) 銘文中可看出,周人將家族命運和國家命運緊密結合,也是後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基礎。
四十三年逨鼎共出土10件,大小不一。這是體(ti) 積最大的一件,器內(nei) 壁鑄有銘文316字,講述了周宣王43年,逨被提拔為(wei) 官司曆人,相當於(yu) 現在的監察官。周天子告誡逨要施政謹慎、依法處罰、明辨是非、廉潔從(cong) 政。這與(yu) 《周禮》中的“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法、廉正、廉辨相互呼應。
這件逨盉造型精美,構思奇妙,具有極高的藝術價(jia) 值。器身蓋首為(wei) 鳳鳥,鳳首高昂,展翅欲飛。蓋與(yu) 器身連接處是一隻歪著頭向上攀爬的老虎,盉的鋬手是吞雲(yun) 吐霧的龍首。整個(ge) 器身由四個(ge) 龍首支撐而起,靈動穩健,展現了一幅龍騰虎躍鳳呈祥的吉祥畫麵,使莊嚴(yan) 肅穆的禮器增添了幾分生動活潑。
這件伯各卣是西周早期青銅藝術珍品。器身采用淺浮雕、高浮雕、圓雕相結合的裝飾工藝,使整器顯得華麗(li) 精美、紋飾立體(ti) 而繁縟。精美的紋飾、高超的鑄造技術,處處體(ti) 現了古代工匠的獨具匠心,足見西周青銅鑄造工藝之高超。
這件秦公鎛是大型打擊樂(le) 器,器身有135字銘文,記述了秦襄公被周平王“賞宅受國”的曆史,以及文公、靜公、憲公三代治國興(xing) 邦的業(ye) 績,是研究秦國早期曆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青銅器藏禮於(yu) 器,以器述史。曆經歲月洗禮的國寶重器,向後人娓娓述說著古老的智慧。如今,這些厚重的禮器,正通過數字化、研學、文創等多種形式“活起來”,輝煌燦爛的周秦曆史和震古爍今的青銅文明煥發出新的生機。
主創:胡國香、陳晨
記者:李亞(ya) 楠、鄒競一
設計:王宇軒
統籌:王晶晶、陳倩
學術指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