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給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遺產

發布時間: 2024-10-13 19:46:00 來源: 新華社

  國家公園體(ti) 製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大製度創新。從(cong) 2015年起陸續開展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到2021年10月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dong) 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第一批5個(ge) 國家公園,我國已基本構建起國家公園製度體(ti) 係的“四梁八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國實行國家公園體(ti) 製,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態係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chan) 。”

  全新的體(ti) 製提升全社會(hui) 生態文明意識,帶來生態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明顯轉變: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穩步提升;旗艦物種數量持續增長;民生持續改善,曾經靠山吃山的群眾(zhong) ,如今富山養(yang) 山,綠水青山成了他們(men) 的幸福“靠山”。

  守護好最美的生態

  傍晚的秋風拂過黃河源地區,紮陵湖泛起點點星光。漫步草原,37歲的生態管護員德卻加總會(hui) 思考:如何持久地守護好家鄉(xiang) 的美好風光?

  德卻加的家位於(yu)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這裏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的核心區域、青藏高原重要生態屏障,有“千湖之縣”之稱,豐(feng) 茂的水草滋養(yang) 著世代草原兒(er) 女。

  然而,受全球氣候變暖和過度放牧等影響,到21世紀初,草原嚴(yan) 重沙化,湖泊麵積縮小,野生動物銳減……生態持續惡化。

  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工作啟動,黃河源園區全麵落實生態管護“一戶一崗”政策,讓牧民逐步轉變為(wei) 生態管護者。德卻加有了新身份——“家鄉(xiang) 守護人”:“我們(men) 每周至少巡護草場3次,撿拾垃圾、記錄監測野生動物,還相互交流草原保護知識。”

  如今,有超過1.7萬(wan) 名和德卻加一樣的生態管護員,分布在三江源頭的角角落落,用實際行動守護家鄉(xiang) 。“能用自己的力量讓家園變得越來越美,是每一個(ge) 牧民的心願。”德卻加說。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漫步的黑頸鶴。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2021年10月,包括三江源在內(nei) 的我國首批5個(ge) 國家公園正式設立。

  “三江源國家公園設立以來,我們(men) 在自然保護體(ti) 係建設上不斷探索,統籌實施黑土灘治理、有害生物防治、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生態保護修複項目,著力構建係統完備、保護有力、運行有效、監管精準的管理體(ti) 係。”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孫立軍(jun) 說。

  如今,黃河源頭雪山巍然聳立、湖泊星羅棋布、黑頸鶴和野犛牛等珍稀野生動物不時“亮相”……最新統計顯示: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水體(ti) 與(yu) 濕地生態係統麵積淨增309平方公裏,水源涵養(yang) 量年均增幅在6%以上,生物多樣性不斷提高。

  保護最美生態的故事還發生在海南的熱帶雨林——

  古木樹藤相伴而生,氤氳霧氣曲流蜿蜒。看著眼前的莽莽雨林,全程見證了工礦企業(ye) 退出的洪小江時常感慨:“這座‘寶庫’現在被真正嚴(yan) 格保護起來了!”


圖為(wei) 海南一岩金礦區經生態修複後綠意盎然。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海南熱帶雨林蘊藏著豐(feng) 富的熱帶生物多樣性和遺傳(chuan) 資源。過去由於(yu) 經濟發展需要,地方一度對自然資源無序開采。

  2019年7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方案》印發,明確要求國家公園內(nei) 不符合保護和規劃要求的工礦企業(ye) 逐步關(guan) 停、搬離,建立已設礦業(ye) 權退出機製。

  “國家公園跟我們(men) 有什麽(me) 關(guan) 係?”“為(wei) 什麽(me) 要把好好的‘搖錢樹’撤出來?”……時任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辦公室負責人的洪小江還記得,當時的抱怨聲、反對聲不絕於(yu) 耳。

  對此,工作人員苦口婆心勸說、與(yu) 企業(ye) 麵對麵座談、到礦業(ye) 開采一線協調,終於(yu) 讓“硬茬”企業(ye) 鬆口。截至2021年12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nei) 10個(ge) 礦業(ye) 權全部廢止退出,雨林迎來久違的寧靜。

  如今,退出礦企基本完成采礦區域的生態修複,坑洞遍布的礦山重新披上了新綠。茂密的林木、多彩的霞光、傾(qing) 瀉的瀑布、各色珍稀動物越來越清晰的腳印……曾經夢裏才有的雨林秘境,已經變成現實。

  構建守護生態的全新體(ti) 製

  吉林的秋日,涼風陣陣。東(dong) 北虎豹國家公園深處,正在做秋季調查的馮(feng) 利民被一串腳印吸引,一個(ge) 箭步衝(chong) 上前。“這是野生東(dong) 北虎的腳印,成年雌虎,帶著兩(liang) 隻幼崽!”他興(xing) 奮地說。

  馮(feng) 利民是國家林草局東(dong) 北虎豹監測與(yu) 研究中心副主任,據他介紹,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於(yu) 人為(wei) 活動的增加,野生東(dong) 北虎棲息地消失和退化,種群急速萎縮。1998年,我國境內(nei) 僅(jin) 存12到16隻野生東(dong) 北虎。

  為(wei) 此,國家相繼采取設立自然保護區、停止天然林商業(ye) 性采伐、清山清套等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難題依然存在:保護工作涉及多部門、多行政區管轄,生態係統被條塊化分割,東(dong) 北虎豹保護地的碎片化問題嚴(yan) 重。

  2017年,東(dong) 北虎豹國家公園試點工作啟動,橫跨吉林、黑龍江兩(liang) 省,涉及國土、林業(ye) 等7部門的行政職能移交東(dong) 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森林植被修複、核心區生產(chan) 生活退出、虎豹遷移擴散廊道建設持續進行……種種舉(ju) 措,都是為(wei) 了讓老虎重新“掌管”森林。


國家林草局東(dong) 北虎豹監測與(yu) 研究中心副主任馮(feng) 利民在東(dong) 北虎豹國家公園開展秋季調查。(受訪者供圖)

  如今,通過“天空地一體(ti) 化監測係統”,能實時看到東(dong) 北虎豹的一舉(ju) 一動。最新監測數據顯示,目前穩定生活在公園範圍內(nei) 的野生東(dong) 北虎數量約70隻、野生東(dong) 北豹數量約80隻,活動範圍超過1.1萬(wan) 平方公裏,約占整個(ge) 公園麵積的80%。

  不止東(dong) 北虎豹,“國寶”大熊貓的生存環境也得到係統性保護。

  “看,那片一環一環的竹林,就是公園專(zhuan) 為(wei) 大熊貓及其伴生動物開辟的‘貓道’。”站在海拔2400多米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片區馬草河保護站,生態管護員胡太倫(lun) 指著眼前布滿山頭的竹林和闊葉林說。

  曾經由於(yu) 自然和人為(wei) 因素影響,我國大熊貓種群被割裂成多個(ge) 小種群,好似生活在一個(ge) 個(ge) “孤島”中,對其繁衍生息造成阻礙。截至2013年底,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為(wei) 1864隻,被分散為(wei) 33個(ge) 局域種群,其中24個(ge) 種群因大熊貓數量少,存在滅絕風險。


工作人員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白熊坪區域拍攝到的野生大熊貓母子同框。 新華社發

  2021年,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為(wei) 提高大熊貓基因交流的能力,包括滎經片區在內(nei) 的四川片區共規劃了拖烏(wu) 山、泥巴山、二郎山等10條大熊貓生態廊道。

  “四川片區聚焦大熊貓重要棲息地和重點生態廊道,共計實施生態修複近54平方公裏,有效保護了全國64.8%的野生大熊貓。”四川省林草局副局長陳宗遷說。

  賴以生存的環境得到改善和保護,不同種群的大熊貓又可以互相“串門”了。

  人與(yu) 青山兩(liang) 不相負

  世代居住在福建武夷山桐木村的李萬(wan) 鬆,沒想到自己的三份工作能融合得這麽(me) 好——茶園園主、生態護林員和民宿老板。這一切都是武夷山國家公園建設後帶來的變化。

  武夷山國家公園總麵積1280平方公裏,橫跨福建、江西兩(liang) 省,以生物資源豐(feng) 富、生物多樣性富集而聞名,還是世界烏(wu) 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茶產(chan) 業(ye) 是這裏的支柱產(chan) 業(ye) 之一,李萬(wan) 鬆經營茶園已有20多年。

  “前些年受經濟利益驅使,時常有人毀林種茶,山上的生態環境都給破壞了,物種的多樣性減少,固土、淨化空氣等功能也弱了。”李萬(wan) 鬆說,國家公園設立以來,保護力度不斷加大,毀林種茶現象被管住了。


2024年1月30日,武夷山國家公園桐木村雨後雲(yun) 霧繚繞(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記者 薑克紅 攝

  近些年,“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己的家園”成了武夷山人的共識。武夷山國家公園設立後,李萬(wan) 鬆和村民成為(wei) 生態護林員。“現在應用的都是‘天空地’全方位、全天候監測管理,生態保護能力強大。”李萬(wan) 鬆說。

  公園裏的自然生態環境也持續向好:公園福建片區森林植被加快恢複,森林覆蓋率達96.72%;地表水、大氣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累計發現並公布武夷林蛙、武夷山對葉蘭(lan) 等30多個(ge) 新物種。

  在守護美好生態的同時,公園積極促進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引導茶農(nong) 建設生態茶園,推動茶文化、茶產(chan) 業(ye) 和茶科技相融合,讓群眾(zhong) 進一步享受生態紅利。

  “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我們(men) 村9000多畝(mu) 茶山都不施肥、不打藥,茶葉的品質越來越好,很多頭回客都成了回頭客。”李萬(wan) 鬆說。

  守護好綠水青山,也換來金山銀山。在管護茶園、巡山護林之餘(yu) ,李萬(wan) 鬆還將自家的房子改造成了民宿,遊客一年比一年多,節假日客房幾乎天天爆滿。

  國家公園的建設重在保護,也需要引導社會(hui) 公眾(zhong) 參與(yu) 和共享。目前第一批國家公園根據自身獨特的自然和文化稟賦,向公眾(zhong) 開放了豐(feng) 富的線路和區域,如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設置了10條生態遊憩精品路線和科普廊道,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規劃了廣元唐家河園區、雅安喇叭河園區等3條獨具特色的遊憩線路以及11處成熟的遊憩區域。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liang) 山排闥送青來。

  新時代的田園牧歌全麵奏響,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麵正徐徐展開。 

  領銜記者:黃豁

  執筆記者:汪偉(wei) 、王金金

  合作采寫(xie) :邵美琦、孟含琪、陳凱姿、張華迎、餘(yu) 裏

  策劃:張曉鬆

  統籌:王薇、胡璐、張子琪

  新華社國內(nei) 部出品

(責編: 蘭周加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