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養(yang) 活中國?”
2022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hui) 議的農(nong) 業(ye) 界、社會(hui) 福利和社會(hui) 保障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hui) 時,回應了這個(ge) 問題—— “如果我們(men) 端不穩自己的飯碗,就會(hui) 受製於(yu) 人。”“中國要靠自力更生,自己養(yang) 活自己。”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ge) 永恒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鬆。”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將其作為(wei) 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帶領億(yi) 萬(wan) 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時政微觀察》帶你深刻感悟總書(shu) 記對糧食安全的念茲(zi) 在茲(zi) 。
中國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農(nong) 業(ye) 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極端重要的國家安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說:“一旦農(nong) 業(ye) 出問題,飯碗被人拿住,看別人臉色吃飯,還談什麽(me) 現代化建設?隻有農(nong) 業(ye) 強起來,糧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們(men) 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才有充足底氣和戰略主動。”
種子,農(nong) 業(ye) 的“芯片”。2021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南南陽考察途中臨(lin) 時下車,走進一處麥田察看小麥長勢。看到豐(feng) 收在望,總書(shu) 記指出,夏糧豐(feng) 收了,全年經濟就托底了。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2022年4月10日,海南考察第一站,總書(shu) 記走進三亞(ya) 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叮囑道:“隻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讓中國碗裝滿中國糧,離不開廣大農(nong) 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調動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穩定和加強種糧農(nong) 民補貼”“一定要讓農(nong) 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chan) 區抓糧有積極性”。
2024年3月1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港中坪村走進田間,察看秧苗培育和春耕備耕進展。
今年3月,在湖南常德考察時,總書(shu) 記來到港中坪村種糧大戶戴宏家中看望。戴宏告訴總書(shu) 記,自己承包了480多畝(mu) 水田,全部種植雙季稻,去年種田純收入55萬(wan) 多元,政府還補貼了7萬(wan) 多元。總書(shu) 記聽了十分高興(xing) :“種糧戶不能吃虧(kui) ,有錢賺,才有種糧積極性。”
2022年6月,總書(shu) 記在給種糧大戶徐淙祥的回信中寫(xie) 道:“這些年,黨(dang) 中央出台了一係列支持糧食生產(chan) 的政策舉(ju) 措,就是要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讓種糧農(nong) 民有錢掙、得實惠,日子越過越好。希望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you) 勢,積極應用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帶動廣大小農(nong) 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wei) 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2024年9月22日,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陽產(chan) 村,村民正在土樓前晾曬農(nong) 作物。
從(cong) 東(dong) 北平原到中原大地,從(cong) 南繁基地到魚米之鄉(xiang) ,田埂上的諄諄叮囑,聲聲在耳,飽含總書(shu) 記對“端牢中國飯碗”的殷殷期盼。
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
地處渤海之濱的河北滄州,土壤鹽堿化程度高,有大片的中低產(chan) 田和鹽堿荒地。近年來,通過培育耐鹽堿、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改良生產(chan) 栽培技術,鹽堿地逐步變身“大糧倉(cang) ”。
2023年5月1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河北省黃驊市舊城鎮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考察時,同種植戶、農(nong) 技專(zhuan) 家親(qin) 切交流。
去年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這裏,深入田間考察旱堿麥種植推廣及產(chan) 業(ye) 化情況。望著廣袤的田野,總書(shu) 記思慮深遠:“全國有15億(yi) 畝(mu) 鹽堿地,其中適宜種植糧食的5億(yi) 畝(mu) ,如果能開發利用,對於(yu) 擴大我國耕地麵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yi) 。”
2021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山東(dong) 東(dong) 營黃河三角洲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專(zhuan) 門考察了耐鹽堿作物培育情況,並勉勵大家:“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要守住,5億(yi) 畝(mu) 鹽堿地也要充分開發利用。如果耐鹽堿作物發展起來,對保障中國糧倉(cang) 、中國飯碗將起到重要作用。”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關(guan) 注耕地保護問題。
2022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總書(shu) 記指出:“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東(dong) 折騰一下、西折騰一下,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怎麽(me) 保得住呢,14億(yi) 多人的飯碗怎麽(me) 端得牢呢?”“決(jue) 不允許任何人在耕地保護上搞變通、做手腳,‘崽賣爺田心不疼’。”
一記記響鼓重錘,正是於(yu) 安思危、於(yu) 治憂亂(luan) 的深遠考量。
2024年7月10日,在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東(dong) 壩鎮小河口村中度鹽堿耕地綜合治理利用示範點,1000餘(yu) 畝(mu) 鹽堿地小麥喜獲豐(feng) 收。
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超過10億(yi) 畝(mu) 。今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guan) 於(yu) 加強耕地保護提升耕地質量完善占補平衡的意見》公開發布。意見要求,“在保持耕地數量總體(ti) 穩定前提下,全力提升耕地質量,堅持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與(yu) 農(nong) 田水利建設相結合,真正把永久基本農(nong) 田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
樹立大農(nong) 業(ye) 觀 大食物觀
福建省寧德市的一處大黃魚養(yang) 殖基地
在福建東(dong) 部海域,一列列網箱如同阡陌縱橫的海上農(nong) 田,源源不斷產(chan) 出海產(chan) 品。30多年前,時任寧德地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立足當地資源特色,推動農(nong) 、林、牧、副、漁全麵發展。從(cong) 那時起,寧德山間、海邊,水果種植和水產(chan) 養(yang) 殖開發如火如荼開展。
回憶起在福建工作的經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當時我就提出大食物觀,肉、蛋、禽、奶、魚、果、菌、茶……這些都是糧食啊。”
從(cong) 地方到中央,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大食物觀的闡釋不斷豐(feng) 富和發展。他強調:“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men) 轉變觀念,樹立大農(nong) 業(ye) 觀、大食物觀,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2023年4月1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廣東(dong) 省湛江市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yang) 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考察調研。
在位於(yu) 廣東(dong) 省湛江市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yang) 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選育養(yang) 殖池裏,金鯧、海鱸、石斑等各類魚種活蹦翻騰。2023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這裏考察時踏上浮排,邊走邊看,讚歎眼前景象“真是翻江倒海”。
2030年廣東(dong) 預計年新增海魚產(chan) 品201萬(wan) 噸,按照等量蛋白質換算,相當於(yu) 養(yang) 豬3045萬(wan) 頭或養(yang) 鴨15.4億(yi) 隻。總書(shu) 記聽取匯報後強調:“解決(jue) 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cang) ’。”
從(cong) 2015年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首次提出“樹立大農(nong) 業(ye) 、大食物觀念”,到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再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大食物觀正從(cong) 更廣維度築牢中國的糧食安全屏障。
如今,耕地之外,廣闊的海洋、森林、草原等,都是讓中國飯碗更豐(feng) 盛的底氣。2023年,中國經濟林產(chan) 量達2.26億(yi) 噸,森林食物成為(wei) 繼糧食、蔬菜後的第三大農(nong) 產(chan) 品。截至2023年6月,中國深遠海養(yang) 殖水體(ti) 近4400萬(wan) 立方米,產(chan) 量40萬(wan) 噸,“藍色牧場”已深入遠洋。
黑龍江省漠河市北極村的白木耳、黑木耳、猴頭蘑、鬆子等林下產(chan) 品,豐(feng) 富了人們(men) 的餐桌。
倉(cang) 廩實,天下安。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反複強調,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看看世界上真正強大的國家、沒有軟肋的國家,都有能力解決(jue) 自己的吃飯問題。”
2023年我國糧食產(chan) 量13908億(yi) 斤,連續9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人均糧食產(chan) 量493公斤,連續多年遠超世界平均水平,也高於(yu) 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中國飯碗不僅(jin) 端得更穩,成色也更足!
總監製丨閆帥南 王姍姍監製丨耿誌民製片人丨興(xing) 來 寧黎黎執筆丨楊彩雲(yun) 視覺丨江雨航審校丨張亞(ya) 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