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改革·印記丨總書記向往之地,一片甲骨驚天下

發布時間: 2024-11-10 09:44:00 來源: 人民網

  “大家猜一猜,這塊石頭上的甲骨文是什麽(me) 字?”殷墟宗廟宮殿遺址,導遊指著一方大石上刻著的紅色甲骨文問道。

  “我知道,是‘福’字!”一名來自湖北的遊客自信地說。

  2022年10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安陽殷墟考察時,也曾問過同樣的問題。

  “總書(shu) 記非常風趣,說將來過年的時候可以貼這個(ge) 。”安陽市文物局局長李曉陽對此記憶猶新。

2022年10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陝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陽市考察。這是28日下午,習(xi) 近平在安陽市殷墟博物館考察。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2022年10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陝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陽市考察。這是28日下午,習(xi) 近平在安陽市殷墟博物館考察。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在殷墟博物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wei) 我們(men) 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xi) 理解中華文明,古為(wei) 今用,為(wei) 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係。

安陽是甲骨文的故鄉(xiang) ,圖為(wei) 殷墟宗廟宮殿遺址景區的石碑。人民網記者 慎誌遠 攝
安陽是甲骨文的故鄉(xiang) ,圖為(wei) 殷墟宗廟宮殿遺址景區的石碑。人民網記者 慎誌遠攝

  一片甲骨驚天下,千年漢字貫古今。甲骨文是迄今為(wei) 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係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根脈。而安陽作為(wei) 甲骨文的發源地,出土的甲骨文約16萬(wan) 片。

  洹河水流過3000年。如今,在這片總書(shu) 記向往之地,古老的甲骨文再次迸發出璀璨的文明之光。

  前不久,散落海外的7片甲骨首次以數字化的形式“回家”。完成這一創舉(ju) 的正是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團隊三代人經過39年的接力,開創了甲骨文信息處理學科。打造了世界現有資料最全、最權威的甲骨文大數據平台“殷契文淵”,並以此為(wei) 支撐,研發出甲骨文自動綴合係統,相關(guan) 研究成果和技術水平世界領先。

  “從(cong) 數以萬(wan) 計的甲骨碎片中尋找並拚出完整的一塊,絕非易事。我們(men) 研發的係統能夠自動識別篩選,並將它們(men) 拚接在一起,便於(yu) 進一步研究。”實驗室主任劉永革說。

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劉永革正在給學生講甲骨文。受訪者供圖
安陽師範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劉永革正在給學生講甲骨文。受訪者供圖

  兩(liang) 年前,在已有技術的支撐下,實驗室團隊萌生了一個(ge) 宏大的計劃:把流失在海外的3萬(wan) 片甲骨全部“帶回家”。這些3000多年前的文物,散落於(yu) 國外博物館、圖書(shu) 館、科研院所、高校等百餘(yu) 家機構,麵臨(lin) 風化、破碎甚至丟(diu) 失的困境。

  “實物完全回歸安陽幾乎不可能實現,數字化回歸是一條可行路徑。”劉永革說,實驗室聯合科技公司共同推出“甲骨文全球數字煥活”計劃,服務甲骨文物回歸故鄉(xiang) 。

  目前,團隊正對采集的7片海外甲骨數據進行處理。接下來,團隊將把數據模型上傳(chuan) 到“殷契文淵”甲骨文AI協同平台,與(yu) 全世界的甲骨文研究人員和愛好者共享這一寶貴資源。

殷墟博物館展出的甲骨文。人民網記者 慎誌遠 攝
殷墟博物館展出的甲骨文。人民網記者 慎誌遠攝

  在劉永革看來,守護甲骨文物就是守護中華文明的根脈。

  “2019年11月1日,總書(shu) 記在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的賀信裏說:‘新形勢下,要確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傳(chuan) 承。’”劉永革欣喜地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了守護甲骨文的隊伍,實驗室裏青年學者占六成,為(wei) 甲骨文保護帶來了更多可能。

  一筆一畫,一脈相承、生生不息。如今,在安陽,甲骨文早已不是難懂的“天書(shu) ”,而是“活”起來的文化,直抵人心。

殷墟博物館推出的甲骨文麵深受遊客喜愛。人民網記者 慎誌遠 攝
殷墟博物館推出的甲骨文麵深受遊客喜愛。人民網記者 慎誌遠攝

  行走於(yu) 安陽,總會(hui) 與(yu) 甲骨文不期而遇。遍布大街小巷的甲骨文書(shu) 屋,飯館裏的甲骨文麵,甚至道路窨井蓋上都有“隻言片語”。

  “保護甲骨文物永無止境。數字化為(wei) 甲骨文物研究和詮釋帶來革命性變革,我們(men) 會(hui) 用好實驗室的科技優(you) 勢,探索甲骨文物保護路徑,最大限度保存甲骨及其承載文字的原始麵貌,建立數字化全信息數據模型,賦予甲骨文物永恒的‘生命’。”劉永革說。

  古都安陽,正聚力打造殷墟甲骨文中華文化新地標,從(cong) 古老的曆史中汲取力量,以全新的形式講述“今天的故事”。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