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頭上刻出“幸福花”
新利平台訊 石刻亦稱“石雕”,是以石材為(wei) 原料的一種傳(chuan) 統手工雕刻技藝。中國的石刻藝術有著悠久的曆史,千百年來承沿不絕,流傳(chuan) 至今,顯示出傳(chuan) 統民間工藝的精湛技術、巧妙構思和豐(feng) 沛創造力。其中,澤庫和日寺石刻這一流傳(chuan) 於(yu)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和日鄉(xiang) 和日寺及周邊地區的藏族民間雕刻藝術,因其工藝複雜、特色鮮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jia) 值和曆史文化價(jia) 值,於(yu)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名錄項目。
圖為(wei) 貢保才旦的石刻作品
近年來,得益於(yu) 國家政策扶持,和日寺石刻得到了長足發展,形成了以和日寺、和日村為(wei) 中心的生產(chan) 、研發、銷售石刻工藝品基地,從(cong) 業(ye) 人員多達數千人。年過半百的阿更登便是和日寺石刻的傳(chuan) 承者之一,也是和日寺石刻發展的見證者。
師從(cong) 貢保才旦
貢保才旦,1934年出生於(yu) 青海省澤庫縣,曾師從(cong) 多位名師,掌握石雕、唐卡繪畫、堆繡、壁畫、泥塑、刺繡等多種技藝,2008年7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澤庫和日寺石刻)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在重建青海省級文物保護項目“和日石經牆”的過程中,貢保才旦作為(wei) 總策劃和設計者,雕刻石經牆主要石雕佛像及刻寫(xie) 佛教經文,逐漸成為(wei) 當地最著名的石雕藝人。
1992年,年過20的阿更登在嶽父的帶領下,拜訪了貢保才旦,表明自己希望學習(xi) 石刻的心願。“在我們(men) 那裏師父的名聲非常大,我想跟師父學習(xi) 手藝,作為(wei) 將來生活的保障。當時師父身邊還沒有其他學習(xi) 石刻的弟子。”回憶起初見師父的情景,阿更登記憶猶新,“師父聽了我的想法,什麽(me) 都沒說,隻是問我會(hui) 不會(hui) 畫畫。”對於(yu) 從(cong) 小喜愛畫畫的阿更登來說,師父的話問到了自己的心坎上,急忙拿出自己的繪畫作品讓師父看。
圖為(wei) 阿更登的石刻作品
貢保才旦沒說什麽(me) ,但是讓阿更登留了下來。“開始的時候,師父一直教我畫唐卡,因為(wei) 是自己喜歡的事,所以我從(cong) 不多問,隻是一心一意地學,一遍一遍地畫佛像、畫圖案、畫動物……”過了半年左右,貢保才旦開始教阿更登製作雕刻使用的工具,“在石頭上手工繪畫、雕刻是需要專(zhuan) 門工具的,當時這些工具都需要自己製作,師父就教給我打鐵、做木工、泥塑……我一邊學,一邊驚歎於(yu) 師父的多才多藝,他不但是有名的石刻家還是優(you) 秀的畫家、鐵匠、木匠、泥塑師……好像沒有什麽(me) 是師父不會(hui) 的。”於(yu) 是,阿更登便更加勤奮地跟隨貢保才旦學習(xi) 。
對於(yu) 阿更登來說,學習(xi) 石刻藝術越久,就越會(hui) 沉迷其中,20多年來,他一直從(cong) 事著石刻工藝。“開始是為(wei) 了生活,學習(xi) 一技之長,時間久了,好像自己也沒有其他樂(le) 趣了,唯有石刻。”
圖為(wei) 阿更登的石刻作品
師從(cong) 貢保才旦,對阿更登來說,是一輩子的驕傲,他學到的不隻是手藝還是一種文化。然而,隨著工業(ye) 化的發展,越來越多機械製造的石刻產(chan) 品出現了,手工雕刻速度慢而且價(jia) 格貴,很多手工藝人的石刻作品隻能堆在家裏。讓阿更登更焦慮的是,“我這一輩的還有人跟著師父學石刻,但是我們(men) 的下一輩人似乎並不太願意跟著學。因為(wei) 掙不到錢,而且很辛苦,所以很多年輕人寧願離家打工,也不願意學習(xi) 石刻手藝。這本來是要靠師徒相傳(chuan) 的手藝,該怎樣傳(chuan) 承和發展?”
麵對現實,阿更登也無能為(wei) 力,隻能埋頭繼續在石頭上刻著,希望自己的技術能越來越精湛,不讓師父失望。
圖為(wei) 阿更登參加培訓
新興(xing) 的文化產(chan) 業(ye)
2008年,澤庫和日寺石刻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名錄項目,這似乎成了和日石刻新的發展起點,越來越多人關(guan) 注和日寺石刻,這讓阿更登非常興(xing) 奮。隨著經濟的發展,傳(chuan) 統手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越來越受到重視,2018年,澤庫和日寺石刻入選第一批國家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目錄,阿更登知道,和日寺石刻的春天來了!
圖為(wei) 阿更登參加中央電視台《魅力中國城》節目錄製
2018年,有著20多年石刻經驗的阿更登在當地政府和相關(guan) 部門的推薦和幫助下,作為(wei) 澤庫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先後參加了青海師範大學雕塑手藝和青海民族大學唐卡繪製等培訓。培訓結束後,阿更登被和日村聘請為(wei) 石雕技藝老師,負責教授當地的年輕人繪畫和石刻技藝。“和日寺石刻終究沒有被忘記,雖然有壓力,但是我很高興(xing) 自己能成為(wei) 和日寺石刻的傳(chuan) 承者之一。”
圖為(wei) 阿更登教學生們(men) 石刻
現如今,石刻已經成了和日村及周圍老百姓的支柱產(chan) 業(ye) 。“和日村村民全部收入的60%到70%是靠石刻賺來的,既能靠手藝掙錢,還不用背井離鄉(xiang) ,所以這幾年學石刻的年輕人多了不少。”不但如此,和日寺石刻也有了很大的發展,“過去我們(men) 大多時候雕刻經文和佛像,現在石刻的內(nei) 容更豐(feng) 富了,有人物畫像、山水風景、曆史場景等,還會(hui) 雕刻一些文創產(chan) 品。”
一把小刻刀,在鐵錘的敲擊下,在一塊塊青石板上有節奏地跳躍著,刻出的不隻是藝術品,還有和日百姓的幸福生活。(新利平台 記者/孫健 圖片均由江措提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